印度“去美元”,44%原油进口绕开美元体系,中国如何悄然布局?

夜春阅览趣事 2025-04-12 12:20:51

在2025年的全球经济舞台上,“去美元化”浪潮正汹涌澎湃,深刻地改写着国际货币格局。

印度、中国以及金砖机制等在这一浪潮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各自以独特的方式推动着变革,而美元霸权也在多方冲击下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货币格局的演化路径初现端倪。

印度:能源与贸易困境下的激进“突围”

在全球“去美元化”的进程中,印度的表现极为激进。数据显示,印度原油进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44%的原油来自俄罗斯,远超沙特(12%)和伊拉克(9%)的份额。

这种对俄罗斯能源的高度依赖,使印度不得不直面西方对俄制裁带来的压力。由于制裁导致30%的俄罗斯能源交易受限,若继续沿用美元结算,印度极有可能被卷入次级制裁的漩涡。

为摆脱这一困境,印度积极寻求突破,与阿联酋建立“迪拉姆-卢比”结算机制。

借助这一机制,印度成功绕过美元,完成了价值120亿美元的俄罗斯原油交易,交易成本降低了3.2%。

印度如此急切推动“去美元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其严峻的贸易失衡问题。2024年,印度贸易逆差突破2000亿美元,而外汇储备仅剩6579亿美元,进口覆盖能力从14个月骤降至11个月。

在此背景下,莫迪政府果断推行“卢比国际化2.0”计划。一方面,与19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另一方面,在能源、药品等关键领域强制实行本币结算。

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卢比跨境支付规模同比增长47%。在国际地缘战略中,印度巧妙施展“平衡术”,既与美国雪佛龙合作研发原油炼化技术,又向欧盟承诺建立“去美元化缓冲带”,试图在复杂的国际关系博弈中为自身谋取最大利益。

中国:稳扎稳打,从容布局体系重构

与印度的激进不同,中国在“去美元化”进程中展现出强大的战略定力。2025年一季度数据彰显了中国坚实的经济底气,贸易顺差达6130亿美元,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为人民币国际化筑牢了根基。中国从多个维度稳步推进“去美元化”战略。

在制度性开放方面,通过RCEP框架积极推动亚太本币结算网络。东盟对华贸易中人民币使用率提升至38%,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60万亿元。

能源货币绑定层面,中俄能源贸易99%采用人民币结算,俄罗斯央行人民币储备占比达25%,成功构建起“石油-人民币”新循环。

在金融基建领域,CIPS系统接入128个国家,日均处理量达5.2万亿元,支持17种货币直接兑换,交易效率较SWIFT提升40%。

中国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以“重构而非取代”为核心,通过数字货币桥项目连接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致力于打造多极货币共生体系。正如印度学者所言,中国正“用美元体系颠覆美元霸权”,在现有框架内精心培育替代方案。

金砖机制:“去美元化”的强力引擎

2025年,金砖国家扩容至15个成员国,经济体量占全球38%,一跃成为“去美元化”的核心战场。在金砖机制内,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正在发生。

本币清算网络不断完善,建立起覆盖76%成员国的新支付系统(BRICSPay),支持实时本币结算,处理时延从T+2大幅缩短至T+0。

在大宗商品定价权争夺上,推出“金砖原油指数”,采用人民币、卢布、卢比组合计价,首月交易量即占全球原油贸易的9%。储备资产多元化进程也在加速,新开发银行本币融资规模增长40%,通过发行“金砖债券”吸纳成员国过剩美元储备,实现“软脱钩”。

金砖机制的合作模式产生了显著的外溢效应。沙特阿美30%的原油出口接受人民币付款,巴西大豆贸易中本币结算比例达45%,全球央行人民币储备占比升至6.8%。这一系列变化表明,金砖机制正有力地推动着全球货币格局的重塑。

美元霸权裂变:根基动摇与艰难维系

美元体系正面临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最严峻的危机。石油美元根基出现松动,在俄罗斯-印度-沙特能源三角中,非美元结算比例达67%。

美国长期推行的债务货币化政策也开始反噬自身,联邦债务突破36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占财政收入的29%,10年期美债收益率飙升至5.8%,引发多国央行抛售潮。

同时,全球支付体系呈现分化态势,全球已建立23个区域性支付系统,SWIFT报文量份额从89%降至72%,美元结算占比跌破50%临界点。

不过,美元霸权虽摇摇欲坠,但仍握有两大关键筹码。全球56%的外汇交易仍以美元计价,且美国凭借强大军事实力保障的“安全溢价”在短期内难以被替代。这种“霸权黄昏”的复杂局面,恰恰为多极货币体系的孕育提供了窗口期。

未来图景:多极货币格局初现

展望2025-2030年,全球货币格局将呈现出全新的演化路径。区域货币集团逐渐成型,预计2027年前将形成人民币区(东亚/中亚)、欧元区(欧盟/非洲)、卢比区(南亚)三大板块,覆盖全球贸易的65%。

数字货币竞争也将愈发激烈,30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实现互操作,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或达15%,冲击美元在数字货币领域的技术霸权。

此外,大宗商品货币化趋势显现,黄金、稀土、锂等战略资源成为新的锚定物,商品-货币复合定价体系将逐步取代单一美元定价。

在这场百年未有之货币变局中,印度的激进与中国的稳健形成互补动力。印度以“鲶鱼效应”加速体系变革,中国则以系统建构培育替代方案。

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所指出,2025年将成为货币多极化的元年。这并非美元的终结,而是全球金融体系从“单极监护”向“多极制衡”的历史性转折。

未来,全球货币格局将在多方力量的交织与博弈中持续演变,走向更加多元、均衡的新格局。





文本来源@钱说的视频内容

3 阅读:1173

夜春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