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报186:国务院批准保定地市合并,成为人口过千万的地级市

花木花木 2024-11-02 03:32:27

1994年12月22日,保定市报社召开了市委宣传部部长张广琦参加的主任会,主要是布置23日召开的地市合并大会的报道。

会上通报说,保定地市合并是国务院正式批复,省里下的通知。地市合并大会将于明天下午2点在河北影剧院举行。

张部长对大会的报道提出具体要求,消息要准确,社论要有深度,重要领导讲话全文转发。他安排我写社论,夏记者写会消息,贾主任负责摄影。稿子由他审,各报一律用通稿。还要求,元旦前要对地市合并做连续报道,要出几篇社论或评论。两报合写,两报总编审,最后由他把关。他还明确指出,两报仍按原来的范围搞报道。

12月23日,我参加了地市合并大会,现场的会标是“保定市领导干部大会”。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委工作组组长赵世居主持大会并宣读了新的保定市市级领导班子组成人员名单:张士儒任市委书记;么金铎、赵文鹤、林东晗(女)、杨新世、刘树欣任副书记;李瑞昌、张广琦、陈学曾、李森、段录沛、龚大来、肖贺田任常委。李瑞昌任市纪检委书记。么金铎任市政府主要负责人,陈学曾、李森、王坦、杨廷顺、夏士廉、王庆明、马国权、钱晓钟、周立柱任市政府负责人;由米绍棠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由贾瑞增负责政协保定市委员会的筹备工作。

赵世居还宣读了《国务院关于同意河北省保定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批复》、《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保定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通知》。

原保定地区、保定市合并后组建的新的地级保定市,地域面积22113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九分之一,总人口1003.6万人,占全省的近六分之一,辖22个县市、3个区。

会上,省委书记程维高、省长叶连松作了重要讲话。新上任的市委书记张士儒,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么金铎在会上讲了话。

第二天的《保定市报》刊登了《保定市报》记者夏红星、《保定日报》记者刘晓霞报道这一会议的消息,刊登了程维高、叶连松张士儒、么金铎在会上的讲话(摘要),刊登了我写的社论。社论内容如下:

团结奋进,共创辉煌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在新岁来临之际,经国务院批准,幅员辽阔,人口逾千万的新保定市在冀中大地上诞生了。这是保定人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保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片孕育过古老文明和现代业绩的土地,又揭开历史的新的一页。

实行地市合并,是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要求。原有的地市并存、城乡分割的体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当今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年代,其弊端曰益显露出来:机构重复设置,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工作交叉,相互掣肘,又影响统筹规划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外地的经验证明,地市合并能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中心城市辐射、城乡并重、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一体化经济网络,从而形成联通城乡统一开放有序的区域市场体系。

保定市紧靠京津,西倚太行,东临渤海湾,区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十分广阔。可以断言,保定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的新体制,将为保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巨大的活力,其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实行地市合并,是涉及机构变动、人员调整等一系列问题的牵动面很大的改革,这就必然要触及到原有体制下形成的利益格局。因此,它是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党性原则、全局观念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考验。所有党员干部都应树立“重事业之兴衰,轻个人之进退”的宽阔胸怀,不计个人得失,不争个人名利,自觉服从大局,愉快服从组织安排,恪尽职守,更加努力地做好自己担负的工作,向党和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地市合并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合并后能否尽快正常运转,发挥出机构改革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班子和整个干部队伍的团结。因此,精心维护团结,尽快形成齐心协力干事业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地市合并中和合并后必须解决好的突出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搞好团结,有利于团结的话多说,有利于团结的事多做,严格按照党性原则办事,不搞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小团体主义。原地市双方的同志走到了一起,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讲理解,讲风格,讲协作,共图振兴保定的大业。

地市合并的根本目的,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在整个地市合并中,要始终把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摆在中心位置,坚持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上来,既要保证把地市合并工作做好,又要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保证原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的如期完成。

合并后的保定市,人口超过一千万,占到全省总人口数的近六分之一,成为全省最大的市,理应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日出江花红胜火”,地市合并把一千多万保定人民凝聚在一起,历史为保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让我们紧紧团结在新市委周围,齐心协力,万众一心,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发挥出古城人民的聪明才智,再创保定的辉煌。

张部长12月22日到报社时要求,元旦前要出几篇社论或评论。实际上元旦前只发了两篇社论,第一篇是《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第二篇是《顾全大局,搞好团结》。元旦后又发了三篇社论,先后是《抓好工作,保持稳定》、《城乡总揽,整体发挥》、《走腾飞路,求大发展》。其中第二篇社论《顾全大局,搞好团结》是我撰写的,刊登在1994年12月31日《保定市报》。内容如下:

顾全大局,搞好团结

地市合并后,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新保定市诞生了,1000多万保定人民因此而欢欣鼓舞。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任务异常艰巨。我们要在工作照常推进、经济照常发展、改革照常进行的前提下,解决机构改革、人事变动、工作衔接、理顺关系等一系列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极为敏感的问题,全面完成地市合并的各项具体工作。这无疑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全局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和党性原则的一次严峻考验。维护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及整个干部队伍的团结,进而在全市形成团结一心,携手奋进,人人为振兴保定献计出力的政治局面,成为我们当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在当前的形势下,对于每一个党员、每一个干部来说,第一位的就是要增强全局观念,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什么是眼下的大局呢?那就是尽快地圆满地完成地市合并,保证新机构及时有序地运行,使新体制的整体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要顾全这一大局,首先要跳出自己局部工作的小圈子。有些事情,从局部讲,有道理,可以坚持,但把它放在地市合并的全局看,就未必如此。因此,所有的党员、干部都要辩证地思考问题,自觉地从全局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上级组织的安排意见,消除可能出现的抵触情绪,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其次,要胸怀宽阔,以振兴保定为己任,而把个人的进退与得失,放在次要的服从的位置。地市合并是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必然要对原有的权力和利益格局进行调整。为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触动一些同志的个人利益是极正常的事。因此,所有的党员、干部都要克服患得患失的心理,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尤其是那些岗位、职务的变化与自己的想法与要求不相吻合的同志,更要从大局着眼,不计得失,愉快奔赴新的工作岗位。任何跑门路,找关系,争名利的行为,都会影响地市合并工作的顺利进行,都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地市合并后,原有的两套机构两班人马要合在一起,能否自觉地加强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也是考验每个党员、干部是否顾全大局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相互之间情况不了解,人员不熟悉,要在工作中达到紧密合作、默契配合的境地,自然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讲理解,讲宽容,讲谦让,讲支持,而不能犯猜忌、搞摩擦。要相互尊重,加强沟通,主动向对方介绍情况,虚心听取对方意见,尽快做到心心相通,心心相印,形成团结战斗的整体。相反,那些鼓动不信任情绪,拉“小圈子”,甚至勾心斗角,相互拆台的做法,则会严重损害地市合并的大局,也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要在地市合并中和地市合并后,保证各级领导班子和整个干部队伍的团结,还要求所有的党员、干部都要严格按照党性原则办事。在这个问题上,各级领导干部处在更为重要的位置,更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处理人事安排问题时,要严格按照党的干部标准、干部政策使用干部,决不能搞任人唯亲,更不能搞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在工作上要胸有全局,统筹安排,而决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主动清除自己头脑中可能出现的地方主义情绪,还要对自己周围的同志,多做思想教育工作,注意帮助那些有模糊认识的同志端正思想。要光明磊落,处事公道,不搞亲亲疏疏,靠党性原则的凝聚力,把所有干部、群众都团结在新市委周围,以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

顾全大局是搞好团结的思想基础,搞好团结是稳定大局的可靠保证。每一个面临合并任务的机关和团体,都应该象珍惜眼睛一样珍惜合并之初的友谊和团结。开一个好头,就如同大厦有一个稳固的基础,会对今后若干年的队伍建设和工作绩效形成积极影响。正因为如此,省委书记程维高和市委书记张士儒同志才都反复强调团结,并号召各级领导带头维护团结。应该看到,我们的团结是建立在党性原则的基础之上,依靠严格的组织纪律做保证的。各级领导在对待团结的问题上,一要靠思想教育,二要靠纪律制度。维护团结的言行要支持鼓励,有损团结的言行要批评教育,严重的要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地市合并,百端待理,各级领导要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把注意力集中到抓好当前工作和谋划长远发展上来,树立那些不计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好典型,宣扬那些自觉维护大局、主动团结协作的好事迹,把本单位的合并工作和担负的任务完成好。

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顾全大局,搞好团结,不仅是省市领导对全市党员、干部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也是当前加快保定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更是涉及保定市1000多万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所有党员、干部都要认清形势,经受住考验,争当团结的模范,为创造地市合并后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推动全市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元旦后,我还写了一篇关于地市合并后如何加快发展的评论,参加了一版“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加快发展大家谈”的征文。我的这篇文章是这次征文活动的开篇,印象中是领导安排我写的。文章刊登1995年1月16日《保定市报》。内容如下:

在准确和及时上下工夫

战国

最近省市领导一再强调,地市合并后的新保定市,要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加快自身发展。对于这个问题,可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有两点必须加以强调∶一是认识要准确;二是利用要及时。

所谓机遇,乃是时空条件在运动变化中呈现出来的,对我们实现既定目标有利的时段。什么是优势呢?就是相对于竞争的诸方面若干因素比较中长于他人的因素。二者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们不仅有可能隐戴在一些表面现象的背后,而且还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要准确地把握它们,确实还得下一番实实在在的工夫。

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换了脑筋,我们才能目光敏锐,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发现熟视无睹的优势。浙江省湖州市在这方面有深刻体会。该市本来煤炭储量不大,而丝绸产量占到全国十分之一,但他们囿于旧的观念,偏偏搞“东煤会战”,人为地形成一个长年亏损的煤炭产业,而丝绸产业却没有得到应有发展。该市决策者通过学习更新观念后,果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个“安乐死”,一个“注入活水”,最终使该市经济卸掉了包袱,焕发了青春。

二是调查研究,广集信息。我们要向上沟通省的、中央的甚至国际的信息渠道,以高瞻远瞩;向下多建立调查研究“据点”,多深入基层,以体察入微;横向要建立起连接兄弟城市的信息交流网络,以弄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找到差距,明确方向。当前,地市合并后的新形势,在这方面对我们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原地市双方的同志还都有不熟悉的情况,对于合并后这个新整体的自身以及面临的上级的新要求,也还有待深化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调查研究作为谋化思路、正确决策的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

三是观察比较,科学分析。要在变化中发现机遇。比如保定地市合并就是一个大变化,这一变化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打破城乡分割,我们就可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总揽城乡建设全局,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从而发挥规模优势和群体优势。要在比较中发现优势。如果拿保定市与省内外的其他中等城市相比,我们就有着毗邻京津、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高等院校集中、自然条件良好等多方面优势。

善于发现本部门、本单位所具有的优势和所面临的机遇,对于各级领导来说,不仅是胆识和能力的检验,更是必须肩负起的重要责任。由于分工的不同,在全局所处位置的不同,各部门、各单位虽然都面临地市合并后共有的机遇和优势,但利用起来,还必须与自己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比如涿州市贴近京津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资源,便是省内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该市突出这些特点,谋求发展思路的做法,使很值得借鉴。

对于机遇和优势,我们还必须强调及时利用。机遇有很强的时效性,优势则有其相对性,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比如交通不便利情况下的区位优势,便会随着交通发展而逐步消弱。因此,优势也照样有个必须及时利用的问题。首先,当大家面对同一机遇时,必须抢先利用。地市合并为我市商业向农村辐射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保定商场便提足先登,在其“为建设新保定市献爱心做贡献”活动中推出了送货下乡、在偏远地区设立订购点、定期到各县进行家电维修上门服务、大件商品送货上门等具体措施。为其扩大农村市场迈出新的一步,可谓先胜了一筹。其次,独家的机遇和优势也不能慢慢“享用”。天津港位居要冲,水深港阔,泊位众多,可到1993年时吞吐量仅3718万吨,尚“吃不饱”。天津人终于明白,不能与朋友们共享优势,使其发挥作用,也影响了自己发展,因此提出了为“三北”服务的口号。再次。没有或较少机遇和优势时。要善于变压力为动力,以促发展,豪门集团在发展初朋就曾提过一个口号:没有优势也是优势。正是这种精神。使豪门集团终于享誉国内外。这个优势就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压力。我们许多落后地区和困难企业,不是可以从他们的经验中学到什么吗?

这篇文章获得了本报好新闻二等奖。

(省市领导照片来自网络。其余照片原件由笔者本人保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