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邱会作到北京,老战友请他吃饭,张震席间连连称“老同学”

史海任我行 2023-05-26 15:55:41

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授予数千人将军军衔,其中位居中将者也有175人之多。而在所有中将中,有一个人十分惹人注意,他就是邱会作。

作为共和国的中将,他来自著名的将军县,也就是江西兴国。在革命生涯中,他几乎见证了新中国诞生的每一个阶段,并且立下赫赫功勋。

但是,这样一位功勋宿将,却在后来犯下严重错误,乃至于跪在战友的妻子面前磕头忏悔。

到晚年,邱会作也一直隐居在西安,直到1992年才出现在了北京街头,并得到了张震等人的接见.......

1992年的一天,邱会作回到了阔别十一年的北京。本来,邱会作是要回江西老家去看看的,自从参加了革命,他已经许多年没有回过家了,离休以后也一直定居在西安。

人到暮年,愈发思念故土,总想回去看看,于是他就给上级打了份报告,希望组织上同意他回家探亲。在收到报告后,兴国县政府也很快就做了回复,他们同意了老将军的返乡请求。

然而,就在邱会作兴冲冲地准备回家的时候,他却意外摔了一跤,以至于行动有些受限,他不得不先行到北京看病。

重回北京对邱会作来说也是件难得的事情,故地重游让他心生感慨,而那些过往的经历则如同一座山一样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既激动又难以释怀。

在这次北京之行中,让邱会作感到有些许宽慰的是,曾经的战友没有忘却他,他们在得知邱会作抵达北京后,一个个都热情地联系了他,并邀请他一起吃饭。

让邱会作感到惊讶的是,当天一起赴宴的还有国防大学的校长张震,他带着一瓶茅台酒热情洋溢地参与进了这场怀旧局。

之所以邱会作会感到惊讶,是因为他自认和张震并不熟络,两人实在攀不上交情。如果硬要说一些,邱会作思来想去,也只有工作上的一些往来。

在1959年的时候,邱会作曾担任总后勤部的部长,并在这个位子上一干就是十二年之久。

等到邱会作离职,先是由张宗逊接替了他的职务,但后者身体一直不好,无法胜任总后勤部繁杂的工作,没过多久就又调走了。

这之后,就是在武汉军区担任副司令的张震被调了过来,他在后勤部第一副部长的位子上也做了三年工作。

如果时间回溯的更早一些,抗战时期二人也有一段交集。当时,邱会作奉命前往山东主持财务工作,但中途因故留在了彭雪枫领导的豫皖苏边区,还是主持财政工作。

邱会作当时是以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身份留在彭雪枫的新四军第四师,而张震彼时就是四师的参谋长。不过,即便二者在同一个单位,由于往来不多,其交情可能也就仅限于寒暄问候。

再去纠结这个问题的话,邱会作的妻子胡敏当年和他一起在四师工作,而胡敏是军医,她在四师司令部卫生所担任所长,因而她和四师的干部都很熟悉,也是认识张震的。

邱会作思来想去,他与张震之间的联系也就仅限于此了,但对方既然热情地来招待他,他自然也不会过分生疏。

然而,张震接下来说的一句话就让邱会作更加摸不着头脑了,因为张震称呼邱会作为“老同学”。

邱会作怎么也想不到他究竟在哪里和张震是同学,再也忍不住的他就问:“我们怎么是老同学呢?”

张震哈哈一笑,说:“抗大同学嘛,难道抗大同学就不算是同学?”

此话一出,邱会作才恍然大悟,内心一时间还有些感动。于是乎,在众人的作陪下,邱会作度过了一次美好的北京之旅。

作为革命老区走出来的革命功臣,邱会作有着光辉的过往。1929年,红军抵达兴国,并在当地进行扩编。

由于红军在当地的土改工作,兴国的老百姓对红军表达了热切地欢迎,很多人就此丢掉锄头拿起了刀枪,跟着毛主席一起闹了革命。

彼时,邱会作的父亲是苏维埃村长,他为了起到带头作用,鼓励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加入了红军,邱会作当时还只有十五岁。

虽然年纪小,但邱会作勇敢且热情,他对能够成为红军的一员十分兴奋。同时,由于邱会作读过书,还很喜欢算术,算是当时难得的人才,因此很快就被组织上重视起来,他加入了第三军做宣传工作。

正值少年时期的邱会作在部队里很受欢迎,他将宣传工作做得很好,不管是写标语还是排练歌舞,他都能很快胜任。

然而,就在邱会作在军队里做出成就的时候,他却得知了噩耗,他的哥哥邱会佳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牺牲了。

邱会作还来不及悲伤,就不得不跟随红一方面军进行长征,他自此就和战士们一起历经千难万险,走完了漫漫长征路。

在延安,邱会作进一步得到组织的重视,他被调到了后勤部门工作,负责军队的补给运输。

邱会作在这个岗位上也做得很好,他也因此在抗战前夕被提拔为军委供给部副部长,担纲起为八路军战士保障物资供应的重任。

此时的邱会作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下,通过和同志们的努力工作,克服了很多困难,让战士们能够衣食饱暖,而他还很注重与士兵一起同甘共苦,赢得了组织和战士们的一致称赞。

再后来,解放战争时期,邱会作被作为骨干人才派到东北主持工作,他成为了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的政委。

这一时期的邱会作不仅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还以卓越的军事才能让大家刮目相看。邱会作接连参与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并一度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尤其是一次战斗中,邱会作持冲锋枪和战士们一起冲锋,击毙了好几个敌军,这让那些以为他就是个白面书生的干部们惊讶不已,师长丁盛本就敬佩地说:“邱政委拿起枪就能直接打人,真不简单。”

既是红军老人,完整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且在建国前已经是独当一面的高级干部,又立下过赫赫功勋,这样的功臣自然会得到国家的认可,他最终也是在1955年的授勋中被授予中将军衔。

在担任后勤部部长后,邱会作的人生应该来说就已经进入一个稳定期了,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他就会以一个有着突出功勋的高级干部的身份直至离休,但意外的确发生了。

在1966年,一场风暴悄然降临,邱会作也被裹挟其中。起初,邱会作以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对其他人的遭遇只是报以同情却没有仗义执言,直到他自己也受到了波及,邱会作才真正体会到了那场风暴的痛烈,而这也改变了邱会作。

在落难以后,邱会作积极自救,他通过在一个卷烟盒上写下求助信,最终争取到了林彪的帮助。

邱会作毕竟是四野出身的将领,深受林彪的倚重,甚至被称为是林彪手下的“四大金刚”之一,林彪在收到信后自然第一时间出手相助。

于是,邱会作得以摆脱困境,并且不但官复原职,还兼任了副总参谋长。

然而,受人恩惠是有代价的,邱会作自此被牢牢绑在了林彪的战车上。受其指使,邱会作也陷害了不少人,其中最具分量的就是傅连暲和汤平两位中将。

傅连暲和汤平同样都是自红军时代就为中国革命抛洒热血的革命老人,汤平还是邱会作在抗大的同学,他们也都在后勤部门勤恳工作多年,但却最终走到了这一步,真让人扼腕叹息。

由于罪孽深重,在林彪死后,邱会作迅速被送进审讯室。到1981年,国家对两案进行审理,邱会作接受了公开审判。

因为深知自己罪不容恕,邱会作的认罪态度十分积极,他还在审判现场面对汤平中将的遗孀刘伯音同志跪地认罪。由于积极认罪,且不是主要罪犯,邱会作被判处十六年有期徒刑。

在随后的服刑过程中,邱会作因为积极悔罪,在狱中表现良好,因而获得了减刑。

再后来,考虑到邱会作年老多病,组织上还是酌情考虑,为他安排了保外就医,因而邱会作在1987年就刑满释放了,他也在随后定居西安。

被释放后的邱会作就住在长乐西路安仁街21楼,组织上为了方便起见,给他改名为邱季龙,邱会作就此过上了普通的离休生活,子孙绕膝,安享晚年。

不过,尽管邱会作从不宣扬自己的身份,还是有很多人找上门来拜会他,这其中就包括当年被打倒的军医科学院的院长桂绍忠的儿子。

当时桂绍忠的儿子就在四医大读研究生,在知道邱会作的情况后曾对父亲提起过,而桂绍忠则语重心长地说了句:“有机会可以看看他。”

这句话就表明,尽管邱会作犯过错误,但大家还是对他报以最大的谅解,并还是愿意认可他这个战友。

此后,桂绍忠的儿子几乎每周都会去看望邱会作,并为他做饭,还带他去看电影,这让身处孤寂和自责中的邱会作感受到了极大地温暖。

事实上不仅是桂绍忠能够谅解邱会作,当年周总理也说过:“邱会作同志是我军最好的后勤部长”。

而中央粮食部副部长赵发生在来到西安后也第一时间就来拜访邱会作,他就劝勉邱会作说:“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要向前看。”

原山东军区司令员孔瑞云也来看望他,并说:“你是老革命,也是我的老领导,我们是一起出生入死打败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人啊。你永远是我的老首长,你的许许多多的老战友,老部下,都很关心你。”

临别的时候,孔瑞云还给邱会作留了几百块钱和一些粮票。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足以说明邱会作在同志们心中的威望,纵然他过去犯过错误,但鉴于当时的特殊情况,大部分人还是愿意宽容他。

这些体谅和帮助也让邱会作深受触动,尤其是一个曾在平津战役中被俘虏的老兵找到他后,将当年邱会作送自己的话回赠给了邱会作。

那句话是这样说的:“不要悲观,努力就有前途”,这种种事情让邱会作回想起当年的金戈铁马,再联系当下自己的困境,使得他在巨大的反差中终于感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味,那就是平淡是福。

自此,邱会作以一个更加积极的心态去生活,他的身心状态由此发生了极大地改观。人生的最后阶段,邱会作和妻子胡敏一起回了趟延安,到他们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

最后,邱会作对妻子说:“我们参加革命是对的,我是江西人,你是陕西人,不参加革命我们怎么能认识呢?我们共同革命,共同患难,为革命献出了毕生,有这一点就够了,荣辱都置之度外吧。”

此后的邱会作,一直和妻子过着平淡的生活,他在余生中最大的爱好就是习练毛主席的诗词。至2002年,邱会作在北京病逝,走完了他的一生。

兴国是著名的将军县,这里走出了太多革命将领,而邱会作无疑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从小红军开始,他一步步成长为革命军队的骨干干部,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只是在这份光辉之外,由于那次事件的发生,使得邱会作的人生也蒙上了污点,这一度让他十分自责。

而在这件事情上,大部分人对他都能报以包容的心态,让困境中求生的邱会作感受到了人情温暖,这帮助一位革命干部完成了自我救赎。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晚年的邱会作曾在延安时对老伴说:“我们共同革命,共同患难,为革命献出了毕生,有这一点就够了。荣辱都置之度外吧。”

41 阅读:17565
评论列表
  • 2023-05-28 00:35

    应该恢复应有的待遇。

  • 2023-05-28 00:35

    中国的功臣,应该善待

  • 2023-05-28 00:35

    他们都是从子弹堆里出来的,生活上不能亏待[点赞]

  • 2023-05-28 00:35

    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用生命和鲜血奋斗过,生活待遇还是不能少。

  • 2023-05-28 00:35

    望王美丽多讲些大众不知的事[鼓掌][鼓掌][比心][比心]

  • 2023-05-28 00:35

    讲得动听[点赞]故事有人情味[点赞]

  • 2023-05-28 00:35

    讲解的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是个明白人

  • 2023-05-28 00:35

    在西安的朱雀路西安海关对面一个院子里,老两口儿的口碑不错[点赞][点赞][点赞][玫瑰][玫瑰][玫瑰]

  • 2023-05-28 00:35

    在西安安仁坊住过,在街道碰见过,在家开了一个诊所光顾过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