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见识了,原来发明“喷饭”这个词的人,居然是他

秋晨海 2024-12-31 19:58:37

无意中知道了“喷饭”这个词的来历,哈哈,长见识了。事情的起因还得从苏轼写的一首诗说起,这首诗名叫《筼筜谷》,全诗如下:

其中,筼筜指的是一种高大的竹子。其实,这首诗是一首和诗,原诗是苏轼的好朋友文与可写的《筼筜谷》,全文如下:

千舆翠羽盖,万锜绿沈枪。

定有葛陂种,不知何处藏。

意思是说筼筜谷中,竹林繁茂,俯视的话,就好像有千万倾翠绿的车盖盖在谷顶。平视的话,竹子又好像武器库中的万杆长枪。而且这些竹子中,一定有葛陂湖中化龙的神竹,只是不知如今他藏身何处。

两首《筼筜谷》,文与可写出了筼筜谷中竹林的长势,与景色,因为他本人就在筼筜谷中,但因为苏轼当时在黄州,和诗文与可的《筼筜谷》,没办法对谷中的竹子实写,于是就才用了虚写的方式。

他不从竹子本身去写,而是从去写竹笋。因此,他开篇就只是大概描述了一下筼筜谷中竹子的茂密,是为汉川修竹贱如蓬,贱如蓬就是竹子很多的意思。

竹子多,那竹笋自然就多了,也暗暗关和第三句,为“清贫”、“馋”做了铺垫。因为苏轼眼前没有茂林修竹、千顶翠盖、万杆绿墙的竹林实景色,于是他就从虚处落笔,避实就虚,去写美味佳肴竹笋。

所以,第二句就是斤斧何曾赦箨龙。其中,“箨龙”就是竹笋的别称,意思就是斧头什么时候饶恕过竹笋呢?言外之意就是把竹笋砍了吃了。

因此,第三四句就写到“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我猜想太守你由于廉洁,太过清贫,所以看到竹笋这样的野味,一定嘴馋吧,乃至于想把渭水流域的千亩竹笋都吞入胸中吧。

最后这两句,既有羡慕之情,也有赞美之意,还有戏谑的成分。而也正是这大大咧咧的一首和诗,体现了苏轼与文与可亲密的友谊。

结果,没想到这件事还有后续,记录在苏轼的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写道:“余诗云:‘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我(苏轼)给你(文与可)写的和诗《筼筜谷》,当时正好寄给了你。而那天,你(文与可)正和你妻子在筼筜谷中游玩,然后饿了,于是你们就烧笋当晚饭吃。

结果吃的过程中,恰好收到了我给你们的信,你们打开信封看到我这首诗中的后两句: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你们当时吃竹笋,正好被我说中了,于是你们禁不住开口大笑,把嘴里的饭都喷满了桌子。

哈哈哈哈,笑不活了,没想到苏轼和他朋友还有这么一段有趣的经历。而且,恰好看到这段内容的时候,我也正在吃饭,看到苏轼文章中记录的这一段后,也忍俊不禁,把饭喷出来了。

坡叔啊,哈哈哈哈,咱可得说好了,这顿饭,你可得“赔”给咱们啊,毕竟我们也是看到你这段记录,在千年之前的那次你朋友喷饭以后,千年之后,我们也喷饭了(哈哈,开个玩笑,坡叔莫要怪罪。)

以前一直不知道“喷饭”这个词是哪来的,因为网上流传的很广,一直以为这是一个现代词呢,没想到这个词,居然是咱坡叔最先发明的,哈哈,有趣,太有趣了。

不过,你以为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并没有,因为苏轼的弟弟也来加入了这场个诗,苏辙也给文与可的《筼筜谷》写了一首和诗,全诗如下:

谁言使君贫,已用谷量竹。

盈谷万万竿,何曾一竿曲。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谁说使君(文与可)你贫穷呢,你所拥有的竹子,已经都可以用山谷来更衡量了,但是,这漫山遍野的上万竹竿,却没有一根是弯曲的。

这也侧面烘托出了文与可的高尚人格和人品,他的为人准则,就是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文与可为人正直,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他的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厉害啊,苏轼苏辙这两兄弟,太强了,他们的和诗,各具特色,太让人佩服了,而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频的人,结实的都是有相同志向的朋友,就好比苏轼,苏辙与文与可的友谊,就是这种志同道合的最佳体现。

0 阅读:0

秋晨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