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风眼里的百亿交易:沉默的港口,躁动的资本
香港维多利亚港的货轮依旧繁忙,但一场比台风更猛烈的商业风暴正在酝酿——长和系与美国贝莱德财团价值百亿的港口交易被按下暂停键,而大陆航运巨头可能接手的传闻已甚嚣尘上。
李嘉诚那句“黄台之瓜,何堪再摘”的回应犹在耳畔,但这次,他的沉默被打破,长和的棋局正被推向国际舆论的聚光灯下。

这哪里是简单的买卖?这是一场关乎企业声誉、地缘政治甚至国族立场的资本博弈。当港媒痛批“卖港”、巴拿马政府突袭审查、美国防长现身运河港口,所有人都在问:李嘉诚的“硬气”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算盘?
二、被“爱国叙事”狙击的百亿生意:从贝莱德到中企的急转弯**
一个多月前,长和宣布与美国贝莱德牵头的财团达成港口出售原则性协议时,恐怕没想到会触发一场“舆论核爆”。
港媒《明报》直接以“长和卖港”为题痛批,质疑为何将香港葵青码头股权卖给外资;
港澳办官网罕见转载评论,强调“关键基础设施应守住国家安全底线”;
前特首梁振英更在社交平台连发三问:“香港人自己的港口,为什么要交给华尔街?”
这场争议的烈度远超商业范畴——它触碰了香港社会的敏感神经:谁是“自己人”?

对此,李嘉诚始终保持沉默,长和更是以“在商言商”进行搪塞。但戏剧性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就在舆论压力攀至顶点时,市场传出大陆国有航运企业拟接手部分港口的消息。长和虽未官宣,却已悄然撤回向贝莱德转让葵青码头股权的计划。
一切迹象显示:李嘉诚的“撤退”,实则是以退为进的公关自救。
三、长和的两难:一边是华尔街,一边是长安街
1. 声誉危机:当“商人无国界”撞上“大义叙事”
长和系近年频繁出售中国资产(2013-2020年套现超2500亿),早已被贴上“撤资”标签。此次港口交易,更被解读为“向西方递投名状”。
但现实是残酷的:香港六大航运财团中,长和系控制着葵青码头53%的泊位。若真卖给美资,无异于将“香港命脉”拱手让人。在国安法落地、粤港澳大湾区整合的背景下,这种操作注定引发滔天争议。
选择与中企合作,既是危机公关,更是政治避险。 毕竟,李嘉诚比谁都清楚:在今天的中国,商业巨头的“立场”比“利润”更牵动神经。

2. 国际围剿:巴拿马港口背后的中美暗战
就在长和焦头烂额之际,巴拿马也突然反水,以“未履行投资承诺”为由,对长和旗下港口公司的特许经营权展开审查。更微妙的是,美国防长奥斯汀同期到访巴拿马,公开强调“运河安全关乎全球利益”——时间点的巧合,很难不让人联想这是美国对华施压的延伸。
但长和的反击堪称教科书级:
亮出20年23亿美元投资清单,直接打脸巴拿马政府;
公布连续17年派发股息的记录**,证明运营合规性;
引用国际仲裁条款,暗示不排除法律维权。
这哪里是商业纠纷?分明是大国博弈的缩影。当美国试图通过港口问题施压中资企业,长和的强硬姿态反而成了某种“统战价值”。

四、未落定的终局:李嘉诚的“台风眼生存法则”
目前,中企接盘仍停留在传闻阶段,但三个信号已昭然若揭:
1. 长和绝不敢触碰“卖港”红线,与美资交易大概率胎死腹中;
2. 国际资本对中国关键基建的渗透将遭遇更强监管,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特别审查”仅是开始;
3. 李嘉诚正在重塑商业叙事**——从“全球套利者”转向“跨国产能协调者”。
这或许解释了为何92岁的他罕见亲自回应:“我们做生意的,最紧要看长线。”

五、风暴中心的启示:资本没有国籍,但商人需要立场
这场港口博弈撕开了一个残酷真相:在逆全球化时代,商业早已与政治深度捆绑。
当华为5G被围剿、TikTok遭封禁时,西方高喊“国家安全”;
当中国审查外资收购时,他们又指责“市场不自由”。
这套双标逻辑,如今正被长和用来自保——既然游戏规则已变,那么“用魔法打败魔法”才是生存之道。
但更深层的拷问在于:当国际资本与民族利益冲突时,企业该如何自处? 李嘉诚的辗转腾挪或许给出了一个现实答案:没有永远的立场,只有永远的利益。
“台风眼里往往最平静,但平静之下,才是真正的生死时速。”
如果明天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强买深圳盐田港,我们是该捍卫“自由市场”,还是高举“经济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