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国家的安全”沦为政治操弄的工具
“达尔文港不会出售。”——中国岚桥集团的八个字回应,掷地有声,却未能撼动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的强硬立场。
2025年4月,一场围绕达尔文港的争夺战骤然升级:澳政府公然宣称,若中企拒绝出售港口,将动用行政手段强制征收。这场看似商业纠纷的背后,实则是澳大利亚在政治投机与地缘博弈中的一次危险试探。

一个曾因中国投资重获生机的港口,为何十年后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当商业契约被“国家安全”的标签粗暴撕毁,国际投资的信任基石又将如何维系?
二、承:从“雪中送炭”到“过河拆桥”的荒诞剧本
2015年,澳大利亚北领地政府因财政拮据,将濒临衰败的达尔文港以5.06亿澳元租给中国岚桥集团,租期99年。彼时的达尔文港年货运量仅1600万吨,设施陈旧,连澳联邦政府都拒绝注资。中企接手后,不仅投入超2亿澳元升级设施,更将货运量翻倍至2024年的3000万吨,为当地创造了数千就业岗位。
讽刺的是,这个曾被澳媒称为“双赢典范”的项目,如今却被贴上“威胁国家的安全”的标签。澳总理阿尔巴尼斯声称港口“必须掌握在澳大利亚人手中”,却始终未能拿出任何证据证明中企运营存在安全风险。所谓“靠近美军基地”的借口,不过是美国地缘战略施压的传声筒。

三、撕毁合约的三大动机——政治、霸权与选举秀
1. 向美国递“投名状”:地缘博弈的棋子
自达尔文港租约签订以来,美国始终如鲠在喉。2024年,美军斥资2.7亿美元在港口附近修建航空燃料库,试图强化军事存在。澳政府此时强行收回港口,恰与美军在巴拿马运河的“保卫演习”同步上演——后者同样以“威胁”为名,实则为遏制中国全球港口布局。
2. 大选前的“中国牌”:政治短视的狂欢
澳大利亚大选临近,阿尔巴尼斯与反对党领袖达顿竟在“对华强硬”上达成诡异共识。两人竞相承诺“当选即收回港口”,企图通过煽动民粹转移国内矛盾。这种将国家信誉当作选举筹码的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
3. 契约精神的崩塌:谁还敢投资澳大利亚?
澳政府若强行毁约,不仅需支付天价赔偿,更将重创其国际信誉。正如岚桥集团董事所言:“现有协议不容更改。”当一国政府可以随意以“国家安全”否定合法合约,外资对澳基建投资的信心必将土崩瓦解。

四、合:全球化时代的警钟——谁在破坏规则?
中方的回应始终清晰:敦促澳方停止将商业合作政治化,维护公平营商环境。但阿尔巴尼斯的傲慢,暴露了西方某些政客的深层逻辑——规则,只是强权的遮羞布。
历史镜鉴: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在中资运营下焕发新生,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成为“一带一路”枢纽……这些成功案例证明,中国投资从未附带政治条件。反观澳大利亚,若执意充当美国“反华急先锋”,其红酒、龙虾等产业刚复苏的对华贸易,或将再遭重创。
五、契约精神的消亡,将是全球化的末日
达尔文港事件绝非孤例。从美国胁迫巴拿马中断与华合作,到长和集团港口交易遭美资狙击,一场针对中国全球基建布局的围堵正在上演。然而,当政治操弄凌驾于市场规则之上,全球化产业链的信任纽带必将断裂。

若每个国家都以“国家安全”为名肆意毁约,国际贸易的基石何在?当澳大利亚自诩“法治国家”却践踏契约,它又如何向世界证明自己不是“流氓国家”?
澳大利亚的抉择——信誉,还是沦为棋子?
“国际社会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但澳大利亚似乎忘了:利益,必须建立在信誉之上。若继续在政治投机中迷失,它失去的将不仅是中国市场,更是国家发展的未来。
毕竟,当契约成为废纸,枪炮便会成为唯一的语言。
如果澳大利亚今天能对中企“强制征收”,明天又会对其他国家的投资者举起怎样的屠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