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关珠穆朗玛峰的新闻很多,大家应该有在网上看到一位50岁女登山者在珠峰遇险,被另外两位登山者,以及陪伴他们的夏尔巴向导救下。
当时两人承诺给夏尔巴人向导1万美元的奖励,但事后施救者和获救者在救助费用上沟通不到位,产生了不小的误会。该消息一度冲上热搜,差点演变成网暴。

在此之前,还有一位52岁的中国登山者在珠峰,跟自己的夏尔巴向导走失,倒在离登顶一步之遥的地方,最终不幸遇难,遗体也留在了珠峰上。
后来经过多方协调,花费10余万美元,雇佣四五个夏尔巴人组成了搬运队,才将遗体从海拔8700米的地方运了下来。
可能大家看这些事情,脑子里会出现两个疑惑,首先就是年龄问题。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冲击珠峰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每一步都是生死抉择,需要登山者有非常过硬的身体素质。
50岁、52岁显然已经过了巅峰年龄了,怎么还要去以身犯险呢?另一个疑惑是新闻里频繁出现的夏尔巴到底是何许人也?
当向导是他们,救援也是他们,把遗体运下来的也是他们,就好像珠峰官方跟工作人员似的,这两个疑惑其实我们可以并做一个来聊。

首先珠峰的门槛其实没有大家印象中那么高,一定要运动员级的身体才能上珠峰。攀登活动如今已经高度商业化,有相当多的旅游公司,面向非专业人士推出付费登山套餐。
最低的档位差不多40万人民币,高档位就上不封顶了。如果你年龄大或者身体不太好,这些公司也不会把你拒之门外,而是为你量身定制套餐。

加钱,你可以坐直升机到珠峰山脚,节约大把体力。加钱,你可以在营地里洗热水澡,吃五星级大厨为你烹饪的登山餐。
加钱,你可以雇十几个向导伺候你,他们帮你背沉重的物资,全程给你摄影记录,在危难时刻也会尽力护你周全,有必要的话他们甚至会把你抬上珠峰。

这一切周到的服务都要依靠夏尔巴人来实现。夏尔巴人是一支高山民族,散居在尼泊尔、中国、不丹等国的边境地区,也就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两侧。
学界的研究显示,夏尔巴人的祖先大约在600年前,从西藏的东南部地区搬到了喜马拉雅山区,从此定居了下来。随着国界的变迁,目前大部分夏尔巴人都住在尼泊尔境内,总人数约52万。
由于长期生活在世界屋脊,夏尔巴人拥有了远超常人的高海拔活动能力,他们的基因可以控制血红蛋白的生成,使身体能更好地吸收氧气。
他们的一氧化氮生成量也更大,这种物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夏尔巴人作为喜马拉雅山脉的本地居民,也更加熟悉这里的自然环境。
哪里有冰裂缝,哪里需要搭人梯,啥时候刮大风,啥时候暴雪,夏尔巴人都了然于心。在古时候,夏尔巴人的这些特质更像是适应恶劣环境的无奈之举。
但是到近现代,人们发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纷纷从千里之外跑过来想要登顶朝圣,夏尔巴人就成了向导的不二人选。

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在夏尔巴人丹增·诺盖的协助下,又一次冲击珠峰。丹增体质特别好,被称为有三个肺的奇人。
18岁就开始为各登山队服务,而这次冲击珠峰,他已经39岁了,状态依然在线。最终两人经过艰难地攀登,成为了最先登顶珠峰的人类。
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个年代,所谓的人类征服珠峰,就是踩着夏尔巴人的肩膀往上爬。没有这群向导,估计结果会正好相反,直接被珠峰征服。
夏尔巴人一战成名之后,很快就享誉登山界。在接下来几十年里,逐渐成为了攀登珠峰的必备辅助。
住在高海拔山区的夏尔巴人,本来就因为恶劣的自然条件,没有多少钱可赚,生活比较清贫,干脆就借此机会,把陪登珠峰做成了一个赚钱的产业,靠着天赋养家糊口。
这个产业目前集中于尼泊尔境内,原因不仅仅在于那边有很多夏尔巴人,也因为尼泊尔登顶难度稍低。
珠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的交界处,北坡在西藏定日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索卢坤布县境内。

我国这边的北坡线路,天气和地形都很恶劣,北坡6500米往上,地面会出现大量的冰封,还有70度的长陡坡以及近乎垂直的冰壁。
北坡的天气变化也是很难琢磨,一天的时间可能在阳光明媚和狂风大作间来回切换。 40米每秒风速在这很常见,威力堪比台风,可以把人直接吹飞,也大大增加了冻伤风险。
相比之下,尼泊尔的南坡路线就要友好一些,地形相对平缓,天气也更容易预测。如果只是单纯是为了登顶的话,为了降低风险,多数人都会选择从南坡出发。
所以尼泊尔每年都会迎来大量的有钱客人,希望用超能力弥补能力的不足,圆一下登顶梦。尼泊尔政府对外国登山者收费不低,光是许可证就需要支付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万元。
而且不能自己买,得找登山公司作为中介去申请,又要花几千美元的中介费。在种种费用中,登山客花得最值的,绝对是付给夏尔巴人的那部分。
如果你在登山公司选择定制尊享服务,就像我们开头所说的,可以在营地里享受大餐、洗热水澡、上网冲浪,用大屏看电影,让十几个人伺候你。

尼泊尔的珠峰南坡大本营不通公路,紧急情况下只能使用直升机空运,而大部分日常所需物资都是靠夏尔巴搬运工来运输。
无论是登山所需的氧气瓶,还是建造豪华帐篷需要的材料,满足客人口味的新鲜食物,又或是发电所需的燃料,夏尔巴搬运工都背在自己肩上,弯着腰,一步一步把东西拖到海拔5千米以上。
靠着夏尔巴人的辛苦,登山客可以在大本营过着与城市无异的舒适生活,慢慢适应高海拔,适应好了再以万全状态出发。
对于冲击珠峰,尼泊尔政府的要求是登山客最少要人均配一名夏尔巴向导,因为夏尔巴人熟悉珠峰,他在前面开凿登山路径,系好绳索,你在后面才能安心往上爬,相当于帮你踩雷。
有钱人通常会选择多雇几个有经验的向导,这样就可以多备些氧气瓶之类的物资,以防出现危险。
实在遇到危险,夏尔巴向导也能直接把人抬下去。按照登山客的回忆,在多数情况下,夏尔巴向导都是可靠且彪悍的。
比方说一名中国登山客在半路上,氧气面罩突然没有气了,这位彪悍的夏尔巴汉子二话不说,直接跟他换了面罩,在无氧的条件下陪他成功登顶。

还有一位马来西亚登山客在接近山顶处遇险,一边发抖一边等死。两个下山的夏尔巴向导遇见了,他冒险伸出了援手,轮换着将他背回了营地。

在长年累月的工作中,夏尔巴向导也悄悄刷新着记录。2022年5月初,53岁的向导凯米第26次带队登顶珠峰,成为了站在世界之巅次数最多的人。
2023年5月14日,46岁的向导巴桑也完成了自己的第26次登顶,追平了前者的记录。几天之后,凯米和巴桑又各自带队出发,完成了第27次成功登顶。

5月23日,没歇多久的凯米居然再次收拾东西上了山,第28次登顶珠峰。短短一个月之内,世界纪录被两个夏尔巴人不断改写,可以说是登山界的神话了。
可能对外行人来说,这个神话是两位登山家的你追我赶,但大家了解夏尔巴人的生活之后,应该能明白,这是客人太多,两个向导在疯狂接单。
对于登山界来说,夏尔巴毫无疑问是金字招牌,能吸引大量的登山客。再加上夏尔巴向导,人多到珠峰有时候都要排队,大家似乎已经觉得只要有夏尔巴人陪着,珠峰就是个打卡景点罢了。
但夏尔巴人并非超人,在恐怖的自然之力面前,即便是天生的高山民族,也没有办法逆天改命。此前在攀登珠峰时遇难的315名登山者中,有1/3是夏尔巴人。
极寒、雪盲、大风、坠落,能要登山客命的,也能杀死夏尔巴人。2014年珠峰发生雪崩,13名正在为客户开辟道路的夏尔巴向导全部遇难。
根据外媒统计,夏尔巴向导的死亡率高达2.4%,是全球最危险的工作之一。再丰富的经验,再强健的体魄,真碰上了大灾也是白搭。
那时候夏尔巴向导自身都难保,又怎么可能护登山客周全呢?跟不断挑战死亡的工作性质相比,夏尔巴人的收入就显得很低了。

从事向导、搬运工等职业的夏尔巴人,每年的登山季大约可以赚4000至6000美元,折合人民币几万元。
虽然高于尼泊尔的人均水平,但是跟登山公司动辄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收费一比,大家也能看得出来,费用的大头并没有进夏尔巴人的兜里。
雪崩之后,尼泊尔政府给的抚恤金更是少得可怜,折合人民币才2400块每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貌似登上全球最高峰,俯瞰整个世界,这种刺激又独特的体验可能一辈子有一次就够了。
但是对于夏尔巴人而言,只有一次又一次地往上爬,才能挣到更多钱,才能让下一辈有一个富裕安稳的生活,不要再吃这碗随时可能丢掉性命的辛苦饭。
我们望向珠穆朗玛峰,看到的只有圣洁。当夏尔巴人远眺这座给他们带来金钱与死亡的山峰,又是种怎样的心情呢?
【本文来源@赛雷三分钟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