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自救指南:高海拔地区游玩小贴士,别忽视!

嘉慧浏览趣事 2025-04-10 22:02:44

2024-2025年冰雪季,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9035.7万人次,游客总花费137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16.6%,其中,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94.2%。

而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冻疮是常见的皮肤病。冻疮虽大多能自愈且通常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它带来的困扰却让人难以忽视。

每到冬季,因冻疮就医的人数便显著增加。去年冬季,南京鼓楼医院皮肤科门诊数据显示,冻疮患者占比达12%。

患者们常常抱怨冻疮带来的剧烈瘙痒,那种痒感深入骨髓,令人难以忍受,甚至到了 “痒到睡不着,痒到想剁手,痒到想锯脚” 的程度。而且,冻疮导致的皮肤红肿、溃烂等情况,严重影响了美观。

导致冻疮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低温、潮湿、刮风。这里所说的低温,并非是零下十几二十度的极寒温度,而是十度以下、零度以上的相对低温环境。

潮湿和刮风会加速体表散热,当皮肤长时间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局部的小动脉就会发生痉挛性收缩。有研究表明,在这种环境下,短短几分钟内,皮肤的血液循环就会受到明显影响。

小动脉收缩后,血液流通不畅,组织便会缺氧,进而引起细胞损伤。随着时间推移,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浆渗入组织间隙,最终引发冻疮。​

除了上述主要原因,还有诸多因素会增加长冻疮的几率。温度的突然变化,比如从寒冷的室外迅速进入温暖的室内,或者反之,都可能诱发冻疮。

营养不良、贫血的人群,由于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应,皮肤的抵抗力较弱,更容易长冻疮。手脚多汗者,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也为冻疮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缺乏运动使得血液循环不畅,身体末梢部位的血液供应不足,同样是长冻疮的诱因之一。另外,鞋子过紧会阻碍脚部血液循环,也会增加冻疮的发病风险。​

从人群分布来看,儿童和女性比其他人群更容易长冻疮。相关医学研究指出,这是因为他们的神经血管对低温更为敏感。

儿童的皮肤较为娇嫩,血管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寒冷的抵御能力较弱。而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她们的血液循环相对男性来说较差,尤其是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身体对寒冷的反应更为明显。​

冻疮并没有特别有效的治愈方法,因此预防至关重要。牢记 “防冻、防湿、防风” 这三点是关键。对于每年冻疮都复发的人群,更要提早预防。

首先,不要经常坐着不动,应多多运动,像散步、慢跑、跳绳等简单的运动,都能有效增强血液循环。据调查,经常运动的人群,冻疮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久坐不动的人群。

其次,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肉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来抵御寒冷。

还可以购买暖手宝、热水袋等暖手的辅助工具,只要天气稍微冷一些,就把手捂起来,一直持续到来年天气变暖。

在此期间,记得少沾冷水,多搓手,促进手部血液循环,并且经常给手涂护手霜,保持皮肤滋润。耳朵也是容易长冻疮的部位,外出时可以戴上耳罩加以保护。​

对于脚部的防护,尽量穿厚点的袜子,选择宽松舒适的鞋子,避免穿太紧的鞋子,以保持脚丫子温暖干燥。

同时,要注意手脚在寒冷的室外冻久了,进屋后不要立马去接触过热的东西,这种温度的突然变化会诱发冻疮。​

如果已经长了冻疮,也有一些注意事项。第一,不要拿太热或者太冷的水去泡手,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刺激冻疮部位,加重损伤。

第二,不要揉搓长满冻疮的手,过度揉搓可能会导致皮肤破溃,引发感染。如果冻疮比较严重,如出现大面积的水疱、溃疡,或者伴有发热、疼痛加剧等症状,一定不要自己乱用药,应直接去找医生处理。

医生会根据冻疮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外用药物促进血液循环、消炎消肿,对于破溃的冻疮进行清创、包扎等处理,必要时还会开具口服药物来改善症状。

虽然冬季已过,但去到高海拔的地区游玩时,一定要注意预防。

【本文来源@画渣花小烙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

嘉慧浏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