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年 8 月 21 日凌晨,非洲喀麦隆的尼奥斯湖附近,夜晚的一声巨响将村民们从香甜梦乡中粗暴惊醒。
然而,他们还没来得及搞清楚爆炸声从何而来,仅仅半小时后,原本喧闹的村庄便再度陷入死寂,只是这一次,是令人毛骨悚然、毫无生机的死寂。

七天后,当有人路过尼奥斯湖周边时,眼前景象宛如地狱。村庄外,牛羊的尸体横七竖八地散落着,死相扭曲而诡异。走进村落,房舍、教堂、牲口棚看似完好无损,可屋内屋外,村民们却几乎无一幸免。
他们表情痛苦,倒在原地,仿佛定格在生命中最绝望的瞬间。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无情地夺走了尼奥斯湖畔 1746 位居民的生命,6000 多头牲畜也未能逃脱厄运。

惨案发生后,消息层层上报,喀麦隆当局迅速行动,封锁了现场。但调查人员面对如此复杂且诡异的状况,却感到力不从心,根本无法查明事情真相。国内舆论压力如汹涌潮水般袭来,无奈之下,当局只得向国际科学人士发出邀请。
很快,来自世界各地的各路高手齐聚喀麦隆,组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调查团。起初,众人的目光聚焦在恶性疾病传染上。毕竟非洲卫生条件长期不佳,各种瘟疫时有横行。然而,医学专家站出来明确反驳:“没有任何已知的传染病,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夺走方圆 20 公里内所有动物的生命。”

既然不是疾病,那会不会是军事袭击呢?非洲战事频繁,喀麦隆的国际局势也并不稳定。而且,现场部分尸体上还存在轻微烧伤。可若真有能在短时间内击杀 1700 多人的兵器与军队出现在喀麦隆,怎么可能一点消息都捕捉不到呢?这一推测,也很快被推翻。

调查团兵分多路。他们首先联系喀麦隆当局,访问了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一位村民回忆起那个可怕的夜晚,声音仍带着颤抖:“当天凌晨,巨响传来不久,我就闻到一股淡淡的臭鸡蛋气味。我爬起来,想去看看发生了什么,却突然听见女儿发出痛苦的闷哼。我刚想去看女儿,就感觉呼吸困难,头脑眩晕,紧接着便晕了过去。等我再次醒来,已经是早上 9 点,女儿早已在痛苦中死去多时,而整个村庄,变成了人间地狱,所有活物都没了气息。”

专家从村民的描述中敏锐捕捉到关键信息:死者很可能死于窒息,而那股臭鸡蛋气味,极有可能来自有毒气体硫化氢。尼奥斯湖临近一座死火山,难道杀人凶手是充满硫化物和氯化物气体的火山有毒气体?
调查人员迅速前往现场,对残留气体样本进行检查,结果却出人意料:有毒气体浓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反而是二氧化碳的浓度严重超标。
与此同时,另一组调查人员发现了更为惊人的事实:这样的惨案并非首次发生。早在两年前,即 1984 年 8 月 15 日,附近的米老湖就曾发生过一起 37 人神秘死亡的事件。当时,来自冰岛的科学家提出了湖泊喷发的理论,可惜喀麦隆当局没能提供足够支持去验证这一理论,或许是因为那次死亡人数相对较少。

如今,调查团重拾这一理论,对尼奥斯湖展开实地取样调查。经过一番艰苦探寻,终于确定了真凶 —— 看似静谧安详的尼奥斯湖。

原来,火山虽已有数百年未曾喷发,但下方岩浆活动依旧活跃,不断释放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这些气体顺着岩层渗透进周边湖泊与水体,历经数百年积累、相融,在尼奥斯湖 500 米深的湖内形成了不同水层。表面湖水如同盖子,勉强维持着深层气体与湖水间微弱的平衡。
尼奥斯湖风景秀丽,当地政府本计划在此开发旅游区,于是大兴土木。这一行为导致当地山体土质疏松,灾难发生前几天,连日降雨又引发了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大量山石沉入湖中,彻底打破了原本脆弱的平衡。我们都知道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就像生活中常见的碳酸汽水。当猛烈摇晃盖紧瓶盖的汽水瓶时,瓶内二氧化碳会瞬间爆发。

尼奥斯湖亦是如此,几百年来堆积的二氧化碳迅速从湖中释放,沉到地面,挤占了空气中的氧气,形成了半径约 27 公里的死亡地带。在这片区域内,任何需要呼吸空气的生命,都被无情收割。而现场那些少数尸体上的灼伤,实际上是湖内高压环境形成的固态二氧化碳 —— 干冰,在喷发时造成的冻伤。
真相终于大白,可悲剧已然酿成。自 2001 年起,各国科学家们积极行动,尝试给尼奥斯湖排毒。他们建造了二氧化碳浓度预警系统,还安装了用来排气的虹吸装置。当抽取排出湖内二氧化碳时,湖面上会形成近 50 米高的喷泉奇观。

只是,即便真凶已被找到,曾经美丽的尼奥斯湖畔,却再也没有人愿意居住。那片本应充满生机的旅游胜地,如今只剩一片死寂,唯有 1700 多个逝去的亡魂,永远停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时刻警醒着世人,大自然的力量,不容小觑 。
文章来源:周侃侃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