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孩子:
你问我“为什么我们这么辛苦却还是很穷”时,我一时语塞。
你的眼睛里有困惑、有不解,或许还有一丝不甘。
这让我想起自己15岁时,也曾站在田埂上问过你爷爷同样的问题。
那时的答案没能完全说服我,但今天,我想用这封信和你分享一些更真实、更复杂的思考。
“穷”是什么?我们真的穷吗?
你说“穷”,我首先想到的是咱们家:
住着老房子,没有最新款的手机,你妈妈的衣服破了也还是会缝。
但孩子,穷不只是银行卡里的数字,它还关乎资源、机会,甚至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心穷”。
我曾读过一位农村女孩小丽的故事。
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把资源全给了弟弟,三个姐姐早早辍学,只有她拼命读书考上了大学。
她说:“走出大山后,我才知道,真正的穷不是缺钱,而是缺选择的权利。”
我们或许没有豪宅名车,但你能安心读书、生病了能去医院、周末能去图书馆——
这些看似平常的事,已经是许多人羡慕的“富足”。
所以我想告诉你:我们不是一无所有,只是拥有的东西不同。

你问“为什么辛苦却穷”,为什么辛苦却难以翻身,这背后有很多看不见的锁链。
就比如,原生家庭的“泥潭”。
爸爸年轻时在工地搬砖,见过太多像你大伯那样的人。他初中辍学,因为家里觉得“读书不如打工实在”。
结果他一辈子困在流水线上,连孩子上学都供不起。这不是因为他懒,而是他的父母从未告诉他“知识能改变命运”。
贫穷像泥潭,越挣扎越容易陷得更深。有些家庭把女孩当“彩礼工具”,把男孩养成“啃老族”,这种落后的观念比缺钱更可怕。
幸好,你爷爷虽然没文化,却坚持让我读完高中——这是他留给我的最宝贵遗产。
再比如,资源的“马太效应”。
你总说同桌报了钢琴班,而你只能自学吉他。这让我想起香港义工校长陈荭的话:“用钱换取学习机会,是社会可悲的倒退。”
他创办的免费补习机构“补天”,15年帮助2万多名贫困孩子考上大学。
但这样的机会太少,太多人像爸爸的工友老张,明明手艺精湛,却因不会用电脑失业在家。
你知道吗?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45%的财富。这不是说富人贪婪,而是爱会流向不缺爱的人,钱会流向不缺钱的人。这就是惊人的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就像咱们村的小河,雨季时上游截流,下游的稻田只能干涸。这不合理,但这就是现实。

还有更隐蔽更致命的——观念的“隐形牢笼”。
去年你表叔赌光了拆迁款,还振振有词“穷人翻身靠运气”。这种“认命”的心态才是最可怕的贫穷。
心理学研究发现,长期在“哭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形成“不配得感”——即便后来赚到钱,也不敢享受生活,总觉得低人一等。
爸爸小时候,你奶奶总说“咱家买不起”,以至于我连参加运动会都不敢报名。直到遇见中学班主任王老师,他自掏腰包给我买了第一双运动鞋,说:“你值得拥有更好的。”
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但孩子,说这些不是要你认命,贫穷不是宿命。我见过太多人像石缝里的野草,硬生生顶开压住他们的巨石。
还记得咱们看过的纪录片《出路》吗?那个甘肃女孩马百娟,12岁才上二年级,最终辍学嫁人。而另一个女孩袁晗寒,17岁辍学却能在北京开画廊。她们的差距不在智商,而在教育资源。
所以爸爸再难也要供你读书。香港“补天”机构的学生林家励,从中文不及格到考上科技大学;叛逆少年聪仔在义工老师引导下成为电影导演。他们证明:
读书未必让你大富大贵,但能给你选择的权利。
教育是我们能够得着的最公平的梯子了,我们必须抓住。

还有,爸爸的工友老李,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自学编程,现在成了软件工程师。他说:“穷人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敢想的勇气。”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家说的“稀缺心态”——当人长期缺钱,会变得短视,只顾眼前温饱,忘记长远规划。
所以,你可以羡慕别人的新球鞋,但别因此自卑;你可以抱怨作业多,但别放弃思考。记住:你的价值不在于穿什么,而在于你能创造什么。
所以,你一定要突破认知,避免诉苦心态,别让“心穷”困住你。
所以,爸爸无法承诺让你住进大房子,但我会做到三件事:
1. 绝不哭穷:你需要买书、参加比赛,咱们一起想办法,但不会让你觉得“想要就是罪过”;
2. 陪你探索:周末带你去博物馆、科技馆——这些地方免费,却能打开你的眼界;
3. 做你的后盾:若你将来想留学、创业,哪怕失败十次,家里永远有碗热饭。
最后,分享一个故事:
非洲草原上有两种植物。一种叫“尖毛草”,雨季疯长,旱季枯死;
另一种叫“巴柏树”,前五年只长几厘米,之后每天长30厘米,因为它用五年时间扎根地下百米。
愿你做一棵巴柏树。
爱你的爸爸
2025年2月20日
最后:
这封信写到这里,已是深夜。窗外的路灯照在书桌上,让我想起二十年前,你爷爷在煤油灯下给我补作业的身影。
他常说:“人穷不能志短。”今天我把这句话传给你,并加上一句:
“志气之外,还要有智慧和耐心。”
咱们一起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