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宫里的西夏文物在俄国,比伏特加还烈,比套娃还能装

羽虚客大 2025-03-31 21:26:42

哎,您说这事儿闹的,咱中国人去趟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出来没一个能笑出声儿的——不是里头空调太冷,是心里拔凉啊!

那西夏文物,八成都搁人家柜子里摆着,咱想研究自家祖宗的事儿,还得求着人俄国专家“借个光”。这得从哪儿说起呢?

一、“考古”还是“拆迁”?俄国人这手笔,比拆迁队利索

要说俄国人拿走的西夏文物,那可不是“捡漏”,纯属“精准爆破式掠夺”。

1908年,沙俄探险家科兹洛夫带着队伍,跟找金矿似的摸到内蒙古黑水城。

这地儿当年是西夏边防重镇,蒙古灭西夏时屠城毁史,元朝修史直接跳过西夏,搞得后世连党项文字都认不全。结果科兹洛夫一铲子下去,好家伙!佛塔里堆的经卷、唐卡、佛像跟不要钱似的,光《番汉合时掌中珠》——西夏文和汉文对照的“翻译神器”——就让他薅走了。这哥们儿前后挖了两年,打包几十骆驼运回俄国,连泥塑佛像都敲碎了挑“精华”带走,比现在拆盲盒还狠。

俄国人美其名曰“科学考察”,实则跟土匪进村没两样。您瞅瞅冬宫那陈列:双头佛、水月观音图、西夏文官画像……件件都是孤品。

国内学者想研究?得,买机票飞圣彼得堡吧!更憋屈的是,俄国人自己也没整明白这些宝贝——苏联时期搞大清洗,研究西夏的学者被枪毙的枪毙、流放的流放,文物堆仓库里吃灰几十年。如今俄国西夏学半死不活,咱的国宝愣是成了“俄罗斯特产”。

二、“借?不还的那种!”——俄国人的逻辑,比伏特加还烈

俄国人占着文物不还,理由比西伯利亚的寒风还硬气。一来咬定“当时合法”,二来搬出“国际法不溯及过往”当挡箭牌。可咱得问一句:当年黑水城是谁的地界?清朝再弱,那也是中国领土!科兹洛夫能挖成,全靠贿赂蒙古王爷、趁清廷内乱偷鸡摸狗。您说这叫“合法考察”?这叫趁火打劫!

再说了,苏联时期中苏称兄道弟,也没见老大哥提过“还文物”这茬。如今俄罗斯跟西方闹掰了,转头跟咱套近乎,可一提文物,立马装聋作哑。为啥?骨子里那“老殖民者”的傲慢没散——地盘我要占,文物我得留,研究不动?宁可烂库里也不给你!

三、西夏学在俄国,像进了冷宫的娘娘——憋屈!

要说文物在俄国过得咋样?一个字:惨!

沙俄抢完文物没几年,自己先崩了。

苏联忙着搞重工业、打冷战,谁顾得上研究西夏?好不容易熬到冷战结束,俄国学者一看西夏文,头比伏特加瓶子还大——笔画复杂得像二维码,文化背景隔了十万八千里。结果呢?中国学者90年代组团去俄国拍文献,发现好些文物连编号都没整理完,更别提研究了。这感觉,好比自家祖传菜谱被邻居抢了,邻居不会做饭还死活不还您。

四、“以德服人”?不如“以理追债”

哎……您说这事儿咋整?国际法咱得接着喊,但光靠嘴皮子不够。得学大英博物馆那套路,民间学者、媒体、法律界联动施压。

再比如,搞文物数字化——俄国不是捂着不撒手吗?咱出钱出力帮他们扫描存档,好歹把电子版弄回来。再不济,学学土耳其——前些年硬扣了俄国走私文物,逼着对方谈判。总之一句话: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总在别人家当“人质”。

说到底,文物这事儿,争的是文化话语权。西夏虽亡,可黑水城的佛塔还在风沙里站着呢。哪天俄国人想通了,把文物还了,咱也不用非得“笑着走出冬宫”——能挺直腰杆说一句“回家就好”,比啥都强!

0 阅读:0

羽虚客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