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这可不只是一场对历史的缅怀,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外交大秀”。17国高层齐聚克里姆林宫,美国总统特朗普却未获邀请,而中方贵宾将享受“最高礼遇”,这一对比实在耐人寻味。
此次受邀的17国名单虽未完全公开,但已知包括中国、印度、伊朗、部分中亚及中东国家。这些国家要么和俄罗斯有能源合作,要么和美国有矛盾。俄罗斯借此构建“非西方阵营”的集体记忆,想把胜利日从“俄罗斯的纪念”变成“全球反霸权斗争的象征”。
安全方面,普京在与王毅会谈中强调“不允许核战争”的联合声明,既是对美国核威慑政策的回应,也暗示中俄在战略安全领域达成更深默契。俄罗斯默许中国斡旋俄乌冲突,认可中国在欧亚安全事务中的调停者角色,这与过去俄罗斯主导独联体事务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未被邀请,暴露了美俄关系的结构性矛盾。特朗普虽多次释放“联俄制华”信号,但俄罗斯不为所动。原因有三:一是美国能提供的筹码,俄罗斯已通过“向东转”战略找到替代方案,中国提供的技术转移、基建投资和战略支持更具价值;二是美国国会通过《2025年乌克兰防卫法案》,持续军援乌克兰,北约在芬兰的军事部署威胁俄西北边境,使俄罗斯确信美国对俄“遏制”本质未变;三是中俄已建立全方位合作架构,这种制度化合作产生的惯性,使俄罗斯难以承受“战略转向”的代价,而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反而加剧了中俄科技合作。
中俄互动的深远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推动欧亚大陆“去霸权化”,通过上合组织、金砖机制等平台,推动贸易本币结算、安全合作非联盟化、技术标准独立化;二是形成新型大国关系范式,既非传统军事同盟,也非单纯利益交换,而是“管控分歧+战略协同”的共生模式。
当普京在红场迎接中方贵宾时,这一幕将被历史铭记。中俄协作不再局限于对冲美国压力,而是开始定义新的全球规则。特朗普的“缺席”,恰似一个隐喻:单极霸权终将让位于多极共治,那些固守冷战思维的力量,终将被抛在时代的另一侧。
一个久久不胜利的民族会失去士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