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一个王朝的覆灭,往往与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其中有统治者荒淫无度,奸臣小人当道,亦或是外戚把持朝政,罔顾朝纲霍乱宫闱等等。那么,有没有王朝是因为其他不可抗力而灭亡的呢?当然有!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就因为它而一步步走向衰亡!那么这个非政治层面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呢?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温度剧降造成的大旱。
说到大旱,大家脑海中可能马上会联想到颗粒无收、饿殍遍野这样的场景。事实上,在明朝时期,这样的场景可不少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温度剧降,或者说当时整个王朝进入了“冰期”,后人称之为“明清小冰期”。据粗略估算,这个小冰期从15世纪初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初,那么有些人会好奇了,冰期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有强弱之分,它是如何给大明王朝带来灭顶之灾的呢?
天冷了,咱们多穿点也就完了,但是种植的庄稼可怎么办呢?古代可不像现代有这么多先进的灌溉设施和可调节温度的大棚,当时的庄稼人可谓是真正的靠老天爷吃饭。如今广东下个雪,大家都兴奋得没边儿了,但要是搁在几百年前,那可是天灾!像明代中叶的广东,动不动就来场“厚尺许”的大雪,靠种地为生的贫苦人家那可就真遭殃了!
为了应付冻害,当地人只能想出物理的方法来升温,比方说培土法,人们通过燃烧秸秆柴草等,让土壤渐趋疏松进而提升温度,能有效地保护果树根部。另外还有包裹法,也是农户常用的一种御寒方法。
当然了,这些方法只能解一时之忧,并不能根本性的解决问题。在气候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农作物的生长受影响,人们被迫将作物向南迁移,当然了这会导致另一种后果:果木的生长速度被抑制。像海南岛的红树林,在1486年出现生长高峰期后,之后的生长就渐趋缓慢。
那么,当时的政府是如何应对极寒天气呢?从后人的角度来看,他们根本就束手无策。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是他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另一个则是,这种天气异象被视为“不吉”。在当地的有限记载中,更多的是偏重于“记录现象”的记述,朝廷对灾情的深浅一无所知,更不用谈去实际性的解决问题了。
当然了,像天灾这类的不可抗力,单靠人力是无法阻止的,但完全的“无为”只会导致情况更加恶劣。历史上明清小冰期被划分为三个阶段,1600年至1720年就是其中一段,那时候朝代更迭的同时伴随着社会动荡,对于民间的闹事者,朝廷只会用武力镇压,百姓可谓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到了明末,汉族人口本来有一亿两千万,而历经了气候异变及社会动荡后,人口竟然只剩下五千万!直接锐减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