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寒门难出贵子”,不是人民日报这样的理解

杏坛事 2025-04-22 10:56:43

2025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官方账号发表一篇未署名的文章,题为《“寒门出贵子”难上加难了?从放牛娃“摘星星”说起》。从这个题目不难看出,意思是反对“寒门出贵子”难上加难这种说法。

文章介绍了一个放牛娃的成长故事,作为论据,来证明“寒门难出贵子”这种说法的错误。这个放牛娃,就是我国首位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载荷专家、航天员桂海潮,36岁时真的去天上“摘星星”了。

桂海潮来自于云南保山施甸县姚关镇的一个小山村,1986年11月出生一个普通家庭。那时候云南大部分地方都还很落后,所以桂海潮的成长环境可想而知,按照人民日报的说法是6岁时就放牛“牧星”。

“牧星”这种说法我第一次见,是驾驭星星的意思吗?还是指数星星呢?不得而知。总之,“6岁时躺在山坡放牛‘牧星’”这句话,应该是包含桂海潮放牛到天黑的意思,突出表现了“寒门”之“寒”。

桂海潮出身寒门,从小学习非常刻苦,爱读课外书,成绩优秀,家里奖状贴满了一面墙。2005年,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2014年7月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后来……至今。

可以说,桂海潮的确是典型的“寒门贵子”。但是,人民日报拿桂海潮的例子来否定现在寒门难出贵子,这是不恰当的,严重缺乏说服力。这至少表现出此文作者对现在寒门难出贵子的理解比较肤浅。

文章除了举桂海潮的例子作为论据,还用数据加以佐证。文章先给出“绝对数”,说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4%,而这个数字到2023年已达到60.2%,并说: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增长,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学子继续深造的机会其实是更多的。

还说:

支持农村孩子上重点高校的政策也愈发完善。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专项计划持续实施,农村学生考入重点高校人数不断增加,10多年来累计录取120余万人。

可是,这都没有说到根子上去,所谓寒门难出贵子,并不是这个意思。

高校扩招,农村学生考上机会增多,但实际上考上好大学的并不多,像清华、北大之类的名牌大学,农村孩子考上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所谓寒门难出贵子,指的是这个。考上普通大学,甚至只是一些职业学院,这不叫寒门出贵子。

接下来,文章又给出了“相对数”。文章说,恢复高考初期,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八成左右,而现在农村人口比过去下降非常多,到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6.16%。这个意思是说,农村人口下降了,考上大学的比例下降,也是理所当然的。

应该说,这个道理是符合逻辑的。但还是那句话,文章始终没有正确理解“寒门贵子”是什么意思,把考上普通大学乃至职业院校也算进去。这里并没有贬低普通大学乃至职业院校的意思,只是想说明,这不是人们常说的寒门贵子。

寒门出贵子,通俗的意义上,就是指普通家庭甚至是贫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好大学,并由此改变人生命运——还是用通俗的话说,成为所谓的人上人,即所谓“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

过去,农村孩子能清华、北大等全国一流大学,这叫寒门出贵子。人民日报举的桂海潮的例子,就是寒门出贵子。但是桂海潮是80后,他上学的时代是90后、00后,如今已经20多年过去了。今非昔比,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少,农村孩子基本没有考上一流大学的了。这叫寒门出贵子越来越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人民日报说了那么多数字,可以证明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普及了,也能说明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没有触及,那就是贫富分化导致的教育资源失衡。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并不是指官方提供的教育资源,而是家庭能够为孩子额外提供的教育资源。

现在不是高中也有双休了吗?这本是好事,但是许多家长开始忧虑了,尤其是普通家庭的家长。何以如此?因为有钱人能够请得起一对一,一两千块钱一节课,人家也砸得起,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就没办法了。

实际上,从幼儿园教育开始,有钱人家与普通家庭的孩子,就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家庭提供了不同的起跑线。这就导致了寒门难出贵子。而这,反映了社会的一个痛点,贫富分化,人民日报避开了这一点。

当然,最后也应该指出,并不是说考上普通大学乃至职业学院,就没有走向辉煌前途的机会。逆袭的中专生、大专生并不少见。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确实给了农村孩子更多的机会,这一点是需要肯定的。

0 阅读:0

杏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