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县镇虎台村村史

浩慨说历史 2025-03-06 07:30:35
张北县镇虎台村村史

原创 —— 张正通 往事萦怀

张北县镇虎台村,隶属于张北具台路沟乡,地处张北县西南坝头南坡的半坝位置。这里距离台路沟乡政府驻地约4公里,踞明长城外侧(以北)。古时候,村子北边坝头的山岭,被史家称作虞台岭。有文字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北疆的“无穷之门”,就建在镇虎台村村后的虞台岭上。

全村居民当中,种地农户274户,在册人口673人。镇虎台村和哈巴气(庆)村并做一个行政村(即一个大队)。这里耕地面积1857亩,林地面积2290亩,草坡面积3700亩,是一个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北方山村。主要农作物有、燕麦、胡麻、蚕豆、土豆等。镇虎台的地形为山地丘陵,因地处半坝,地势北高南低,倾斜严重,没有较大的农田水利设施,全村没有水浇地,只有靠天吃饭的旱地。

村东南有明代长城,年代久远,已残缺不全;村北坝头有北魏长城,岁月沧桑,墙体竟化作土垅,时隐时现。后洗公路(张北县白庙滩乡后号村至万全县洗马林镇)在村西南北纵向而过。村东山沟隐处,有崎岖难走的爬坡山路,与坝头东北的春垦村相连。放眼西北,隔一道深沟大壑与哈叭庆村云雾相望;回眸西南,跨古城河水,与正(镇)边台村仅六里之遥。

镇虎台村所处位置,历史上是游牧民族和农耕百姓共同居住生存之地。明朝建立后,一道边墙(长城)将蒙汉两家彼此隔开。

这里的长城就地取材,用石头和土混合、堆彻、夯实而成,在村东南的长城一侧,遗存有一处烽火台,烽火台底座,是由西山石打磨的条石规整建筑而成的,条石之上,用大青砖并石灰坐浆精心垒砌,整座烽燧建筑精细而又壮观。在烽火台一侧的墙上,当年刻有“镇虎台”三个大字,这座标明“镇虎台”的烽燧,在《宣化府志》的史书里就有它的名字和位置。名字的用意,旨在防御草原民族南下劫掠。沿长城往西南,走到“闸子河”(今名古城河),此处长城曾建有城门(即门洞)一座,起名唤作“河口”门,乃和平时期,农耕游牧两家买卖交易和南北交通的重要通衢。

有史志记载:“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17年),侯大节、(万全城人)升任新河口守备,驻守长城边关——镇边台”。据传,他守关时,屯兵于城堡,经常教练兵士,习武练技。天启4年春天,蒙古敌将牛勒兀术,带兵进犯边关。侯大节守备借用关隘的地形条件,决计“诱其入耳,一一除尽”。他把少数兵力部署在镇边台入口处,把大量兵力,埋伏在高山台四周。后因其军心不一,险些使贻误战机。最后,直到兵士们领会主帅意图之后,方才按计行事。这日夜里,牛勒兀术率领1000人马,马摘銮铃,人脚包棉犹如进入无人之境地闯入关内。眼看距城堡一箭之地时,高山台四周,火炮震响,伏兵四起,双方短兵相接,展开了激烈搏斗,冲杀声、马嘶声、山炮声,震响新河口古城山岳。这场战斗整整进行了一天一夜,也难分胜负,两方主将也撕战在一起,由于两人力量相差无几,谁也不能轻取对方,在千钧一发之时,侯大节急中生智,用头盔上的鸡雉尖(头盔顶部装饰物,尖锐的金属尖)把牛勒兀术顶下了马,被明军生俘。蒙兵没了主将顿时全军溃败,明军大获全胜,这一仗牛兵除战死外被生俘的就有六百多人。

侯大节,扼守边关取得了一次举足轻重的胜利。这一仗威震边关,据说口外的蒙古将帅们,自此再也不敢轻易进犯了。由于战功显赫,侯大节受到了明朝皇帝朱由校的褒奖。据史志记述:“侯大节屡次作战有功,战略过人,御敌有方,功加都司,堡民赖之,立祠祭焉,历升陕西省固原副总兵”。有关侯大节的穿戴、兵器、皇帝授予的圣旨。1956年曾在万全县文化馆展出,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之际,都被当作“四旧”销毁了。

据现住万全县新河口村、侯大节的第九代孙侯振益介绍,在上世纪60年代,他家还保存有侯大节的家庙、家谱、圣旨、衣物、木制匾额两块,其中一块,写有“祭世敬”三个大字,乃明帝亲笔。一块匾上记述着侯大节的作战功绩,这些东西已经失毁了。现在家中仅保存有:牛皮帽盒一个,装过圣旨的木制匣子一个了。

今天,在距离万全县新河口不远的张北县镇虎台村,也有侯姓村民,他们也都自称是侯大节的后人。

光绪十八年(即1892年)华北地区大旱,无数农民四处逃荒。

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一个姓秦的和另一个姓叶的人由“关南”(即保定)逃荒到此,给这里的蒙古人当“长工”,因为生活习惯不同,他们不在一块居住,蒙古人把他们住的地方叫“板升”,他们把蒙古人住的地方叫“鞑达子营”(现在镇虎台村附近仍有当年达子营的遗址)。天长日久,这两个逃荒的和蒙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蒙古人同意让他们在此开荒种地。这两个逃荒人于是在此定居下来,没有牲畜,他们就人力拉犁,艰难地与大自然斗争,逐渐开垦出一片片的土地来。春种秋收,夏管冬藏,老天爷总是能让勤劳的穷苦人有个活命的地方。

光绪廿二年(1896年),又有很多逃荒之人先后迁来定居,其中,有张家、李家、郑家、万全县西洞村的王家,还有其它姓氏的穷苦人家也来此定居,人们依据地形,给这个村起名为“东梁”。

民国初(1915年),“东梁”村又以村子旁边的烽火台叫“镇虎台”,遂更名为“镇虎台村”。

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镇虎台村由李俊才、杨德生、李国栋先后担任村干部。

1958年 镇虎台村由李文月任村干部,在党和国家号召大炼钢铁的时候,组织村民把村里的铜铁材料运往张北具南门外进行冶炼,支援了当时的大炼钢铁运动。

1966年文革期间,镇虎台大队由郭万栋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郭万栋在任期间,先在培养了很多人才,如后来的乔满书记、黄战民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镇虎台响应党的号召,走上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之路,从此,人们的生活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2022年,镇虎台村在党的帮扶关照下 ,终于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实现了全村脱贫的历史性目标。

2023年,张家口市开发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古老美丽的镇虎台村,以它古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苍凉壮阔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便捷顺达的交通条件,热情欢迎八方游客到此观光打卡、游学考察。

备注:

1、本文原创作者张正通先生(张北草原天路西段“小洞天”民宿经理)。

2、吴金岭对文章内容做了适当调整与修改。

3、本文参考借鉴了《万全县文史资料》和网络文史信息。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