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国都朝歌,周朝国都西岐,古代这两大名城如今在什么地方?

俊奇车坛 2025-04-24 10:08:00

商纣王自我了断的朝歌城,还有周武王起家的西岐地,这两个地方在中国历史上那可是赫赫有名。朝歌,是商纣王走向末路的地方;西岐,则是周武王开始崛起的地方。它们俩啊,都是咱们中华民族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地方。

有个地方,在商朝时是国都,盖过像摘星楼、鹿台这样的大型建筑;另一个地方,到了周朝成了都城,它从炎黄二帝那时候起就挺有名,历史积淀特别深厚。

经过好几千年的时光洗礼,这两个古城里的老建筑啊,估计早就化成了土。不过,咱们还能去寻找它们留下的遗迹。

这两个地点现今究竟在何处?现在情况又怎样了?

【商纣灭亡之地】

在《封神演义》这本小说里,商纣王统治的朝歌,简直就像个黑暗的地狱。商纣王和他特别宠爱的妲己,在朝歌的皇宫里过着超级奢侈的生活,他们还想出了炮烙这种残忍的刑罚来对付老百姓。

不过话说回来,小说嘛,终究还是带点虚构色彩的,有的还是基于文学作品再创作的。就拿妲己来说,她压根儿就没在历史上出现过。至于纣王,虽然他确实蛮凶狠的,但也没到靠杀人找乐子的地步。

商纣王,大家叫他帝辛,他们家族姓子。也就是说,如果帝辛不当王,那他应该也叫子某。举个例子,“殷有三仁”里的那三位,比干、箕子、微子,都是这个姓。

他们三个全都是纣王的近亲属,血缘关系相当紧密。

帝辛的老爸是帝乙,而帝乙的老爸呢,是帝文丁。说起来,比干和箕子这两位,他们都是帝文丁的亲生儿子,也是帝乙的亲兄弟。在帝乙当权那会儿,比干和箕子可都是他的得力助手,备受重用。

那时候,他俩的侄子帝辛坐上了皇位,可比干他们对他没啥敬意。尽管帝乙临终前把帝辛托付给了比干,但帝辛压根不听他们的。

微子并非是纣王的叔叔,他其实是纣王的亲哥哥。

商朝晚期时,就有了嫡长子来继承家业的规矩,微子呢,正好是帝乙的大儿子。

纣王帝辛,尽管是帝乙众多儿子中的小弟,可他是正室所生,按规矩,这皇位就落到了帝辛的头上,由他继承。

这三人都试着去说服纣王,但结果都不咋样。微子好几次当面劝他,想靠兄弟情分让纣王回头,可纣王呢,压根儿没当回事儿,听过就忘。

微子火大了,他朝两位叔叔嚷道:“要是国家还能救得回来,就算拼了命,我也不带眨眼的。可现在这国家没法救了,咱还是早点撤吧!”

之后,微子逃离了朝歌,跑到山里头躲了起来。等到周武王姬发把商朝给灭了,微子就光着膀子去请罪,表示要跟着周武王混。

周武王瞧他挺真诚,平时名声也挺好,就没难为他,还让他官位照旧。

微子,本来叫子启,后来他跑到商朝的老家商丘,建了个国家叫宋国,这样他就成了宋姓的老祖宗。

微子离开后,箕子也试着去劝谏纣王。但这回,纣王压根儿就不想见他,连听都不肯听一下。

箕子瞧着老祖宗六百年打下的江山,眼看就要被这个侄子给败光了,心里头真不是个味儿。

箕子心里憋屈,没办法,只能天天装糊涂。他拿起刀,把自己的头发给剃了个精光,头发乱糟糟地披着,看上去跟一个真疯子没啥两样。

纣王觉得箕子是真疯了,干脆就把他锁了起来,降级让他去干奴隶的活儿。

周武王攻进朝歌那会儿,箕子瞅准机会就开溜了,他还带上了自己的弟子和一群商朝的老臣子。箕子领着他们直奔箕山,到了那儿就躲起来过日子,再也不掺和朝廷那些事儿了。

没过多久,周武王想管好整个国家,就开始到处找有本事的人。最后,他在一座山上碰见了箕子。

不过箕子说了,商朝虽然已经没了,但他心里还是认自己是商朝的臣子。周武王看他态度挺坚决,也就没有硬逼着他改变。

周武王离开后,箕子心里犯嘀咕,生怕他哪天又杀个回马枪。于是,他就带着手下那帮人,离开了深山老林,一路往东溜达,最后抵达了一个孤零零的小岛。

这个小岛环境挺不错,挺适合人们居住生活的。箕子就带着手下的人在这儿安了家,还给这地儿取了个名儿,叫朝鲜。

箕子在朝鲜半岛上搞了个箕子王朝,这个王朝前前后后传了好多代皇帝,加起来有一千多年呢。一直传到汉惠帝那会儿,皇帝的位置被手下人给抢走了。到了现在,朝鲜还有好多地方都留着箕子的影子,能看到不少跟他有关的景点。

在平壤的牡丹峰山脚那块地儿,以前有个挺大的箕子陵,不过现在早就没了,被拆掉了,原地建起了牡丹峰青年公园。

唐朝那会儿,在朝歌地方给箕子修了座庙,名叫箕子庙。柳宗元这人文采好,他还特意跑到庙里,给写了篇碑文纪念。你说这碑文有多牛?一直保存到现在,还能让人看到呢。

那时候,箕子庙被盖在了汲郡,其实就是唐朝时候的朝歌。每到一年里头的那个时候,都有人跑到箕子庙去拜拜。所以,柳宗元为了记录祭祀这事儿,就写了篇碑文。

比干那可真是倒霉到家了,他硬着头皮去劝谏纣王,结果把纣王给惹毛了。身边也没个妖怪挑拨离间,可纣王还是把比干给开了膛,瞅瞅他的心是啥样的。

就算没有妲己那些妖精捣乱,纣王也照样会干出那种事。但好在比干还是有后代留下,周武王给比干的后代起了个新名字,叫林坚,这人就是如今福建林姓的老祖宗。

周武王打下朝歌后,那地方并没被毁掉。那时候,商纣王自己点了把火自尽了,所以朝歌受了挺大的损害。

后来,周武王把朝歌这块地儿赏给了纣王的儿子武庚。原本想着武庚能安分守己,好好过日子,可没想到他却闹腾起来,非要造反。周武王一看,没办法,只好再次派兵出征。这一回,直接把朝歌也给平掉了。

打那以后,朝歌就一点点从历史里淡出了,变成了大家嘴里讲来讲去的一个故事。这片地在春秋那会儿是晋国的地界,到了战国时期呢,就被魏国给占了。

汉朝时有个地方叫朝歌县,后来到了曹魏,它就变成了朝歌郡。晋朝的时候,又改回了朝歌县,还归到了汲郡下面。时间来到元朝,汲郡摇身一变成了淇州,明朝再一改,就成了淇县,这个名字就一直用到了现在。

现在,朝歌的遗迹就在河南鹤壁淇县那儿,还有当年鹿台的地方。鹿台啊,以前估计是个挺大的台子,后来被切成了六个小块儿。到现在,已经有四块儿变成了平地,就剩俩还立着呢。

这个地方就是当年纣王住的皇宫,纣王打了败仗后,选择放火烧毁的正是此处。

【周武发家之处】

纣王那会儿在朝歌弄了个超大的酒池子跟肉林子,玩得挺嗨。与此同时,西岐那边的西伯侯势力是一天比一天大,看起来都快赶上甚至要超过商朝了。

比干他们几个都一个劲儿地劝纣王,说这事儿得好好重视,但纣王光想着玩乐,压根儿没往心里去。还有那个西伯侯,也就是周文王姬昌,他是西周的开国老祖宗,周武王的亲爹。

他领着周族的人,瞅准纣王糊涂的空档,一步步把自个儿的势力给搞大了。

他有两个儿子,名叫姬发和姬旦。姬发成了周文王,而姬旦呢,是辅助周文王的大臣,名气甚至比周文王还要大,人们称他为周公。他们父子三人,一起在西岐这块地方,打下了周朝这片江山。

西岐这地界儿,出名可不是光靠周朝。就算周文王没在这儿起家,西岐也照样会被大伙儿记住。

在黄帝和炎帝的时代,岐山这个地方诞生了一位上古时期超级有名的医者,他就是岐伯。

岐伯是那时候最有声望的大夫,他和黄帝联手写了两本医书,一本叫《内经》,另一本叫《难经》,这两本书加一块儿,大伙儿都管它们叫《黄帝内经》。

现在大家常提到的“岐黄”或者“岐黄医术”,说的就是中医。这里的“黄”指的是黄帝,而“岐”呢,说的是来自西岐的岐伯。

以前周文王走到岐山那会儿,他听到了一种特别奇怪的声音。之后,他专门带了些懂行的人过来瞅瞅这声音是咋回事,结果才发现,原来那是凤凰在叫呢。

凤鸣啊龙叫啊这些声响,都是特别走运的预兆。所以周文王就挑中了西岐这块地方,让周族人住下来,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凤鸣岐山的故事。

之后,岐山真的给周族带来了好运,周族部落迅速壮大,甚至把强大的商朝给打败了,一跃成为了新的霸主。

春秋战国那会儿,岐山这块地方一直是秦国的地盘。等秦始皇把六国都给收拾了,统一了天下,他就把分封制给取消了,岐山这块地儿呢,就被划到了内史郡管。

汉朝一建立,岐地这块地方就被切成了好几块,分给了不同的县。时间一长,这块地方的名字换了好几回,不过岐山县这个名字倒是一直留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连串的调整变动,岐山县最终被归并到了宝鸡市的管辖范围里。

到现在为止,岐山县的河边周围已经挖出了19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实实在在地表明了岐山这一带有着很深的历史底蕴。

后来,专家们继续深挖,周朝的那些古老遗址也渐渐浮现在大家眼前。

专家仔细研究了这些历史文物后,确认它们属于商周时代。因为数量特别多,规模也大,所以他们断定这个地方肯定是周朝的一个重要城市。

虽然周文王后来把都城搬到了丰邑,就是现在的西安,但西岐是周部族的老家,周朝肯定不会丢掉这个地方。

现在岐山县到处都能见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还有凤雏遗址,加起来有五百多个地方,真是让人吃惊不小。

在这些地方挖出来的宝贝里,有毛公鼎、大盂鼎这些超级有名的青铜器。它们现在都被放在博物馆里,是咱们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漫长岁月,时间洪流冲刷掉了数不清的辉煌。像朝歌、西岐这些大名鼎鼎的古城,几千年下来,也就只剩下一丁点儿遗迹了。

实实在在的东西早晚都会变成土,只有那些摸不着看不见的才能一直存在。虽说那两个古城已经没了影儿,但它们发生过的事儿却一直被人们传颂。

可能过了好几百年后,那些地方就连个影子都没了。但要是有人聊起这些地方,大家还是会记得,那里曾经有个叫比干的大臣,他为了给自己的国王提意见,连心都给掏出来了。

0 阅读:30

俊奇车坛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