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家长们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吗?有的家长肯能会说:小孩子能有什么心理问题?其实现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有的孩子的的确确是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的。
我现在还记得去年新年的时候,家长们参加幼儿园迎接新年联欢会上发生的一幕。本来老师设计了一个家长做游戏的环节,目的是让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这个游戏是抢凳子,十个家长一组,看谁最后能抢到就赢了。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老师让小宝贝们给家长加油,然后承诺获胜的家长会得到一份奖品。
孩子都是大声的给父母们呐喊助威,都是迫切的希望自己的父母能获得胜利。但是这个游戏的获胜者只有一个人,最后结果出来的时候,很多的孩子都嚎啕大哭,埋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没有赢。这一幕场景至今依然是在眼前回荡。这也说明了很多孩子的一种心理问题,那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抗挫承受力。
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一是有的家庭总是围绕着孩子,这样就让他养成了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有的家长过于的保护和溺爱孩子,总是先把他的学习、生活安排的妥妥当当,以至于孩子不懂得有哪些事情是需要他自己来做的。
二是家长代替孩子做的太多了。有的孩子从来不参与任何的家务劳动,以至于上大学后还需要父母帮助洗衣服。还有的孩子从来不收拾房间,长大后也不会做基本的整理工作。
如果孩子的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和关注,那么长大成人后也会在这些方面受挫,得不到单位和社会的认可,所以我们要及时的帮助他们,疏导心里的各种问题和郁结。
首先不要做一个屏蔽的家长。有的父母把任何可能给孩子造成挫折感的事情都过滤掉了,总是站在孩子的前面把可能出现的让孩子沮丧的事情都摆平,给他永远准备好各种可口的食物,准备好干净合适的衣服,带他去各种游乐场所。
如果在学校和小伙伴有任何的不愉快,也是第一时间出面帮助解决。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不知道自己还会在某一方面受到挫折,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一切都应该是最好的。父母爱孩子就应该把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和应该体会到的感受全都还给他,恰当适时的帮助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什么都代替孩子做了,这样的结果真的不是为孩子好。
其次要放手让孩子做一些事情,尤其是做一些家务活动。很多人都对家务劳动存在认识上的局限,认为就是一种体力上的劳动,其实除了能锻炼体力,还对脑力、综合能力有很强的推动促进作用。比如说让孩子收拾房间,这时候他就要谋划先要打扫哪里,怎么整理就干净整洁了。这个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
最后还要让孩子明白付出才会有收获。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吃、穿、用现成的,都不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这样又怎么能学会珍惜呢?明白了付出背后的艰辛才能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
结语:我们倡导的教育是真真实实为孩子一生负责的,不是他现在高兴就可以。所以家长们就一定要注意孩子心理的各种想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心理困惑,进而战胜这些问题,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以上本文章(是本人原创)望读者喜欢,给小编点点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