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吗?
孩子三四岁时,一脸崇拜地望着你,你说一句,他甜甜回一句;
你讲个小道理,他用力点头,好像你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
那时候的你,是他的小宇宙中心。无所不能,也无所不知。
可慢慢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画风变了。
你还没开口,他已经皱眉叹气;有时甚至直接戴上耳机,把自己隔绝开来。
你满心焦虑地想靠近,想沟通,可换来的,却是冷漠、沉默,甚至顶嘴反驳。
你越想走近,他越往远处跑。
为什么会这样?
孩子长大了,怎么反而不愿意听我们说话了?
是不是叛逆?是不是脾气变坏了?
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更让人心疼。
一: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
很多父母心里都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越关心,孩子越躲得远?”
其实,孩子的变化,并不是什么“叛逆期发作”,也不是“天生难带”,而是——成长路上注定要经历的必然。
①自主意识觉醒了
小时候,父母的话对孩子来说,就是“唯一的真理”。
但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小坚持。
他会想:“妈妈说的一定对吗?”
他会质疑:“爸爸的要求,为什么总这么多?”
这种质疑,不是叛逆,而是心理独立的起点。
比如小时候,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妈妈说了算,孩子也乐呵呵接受。
但现在,哪怕一件外套,他也会有自己的主意,不喜欢就坚持拒绝,还能说出一大堆理由。
这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我在长大,我想为自己做决定。”
成长,就是从“听你的”到“听自己的”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不可能毫无冲突。
②他们的心理需求变了
小时候,孩子最大的需求,是依赖和安全感。
那时候,你的一句安慰,一次陪伴,就是他们的世界。
但步入少年阶段,孩子内心真正渴望的,是理解、尊重和认同。
当父母还像小时候一样,事无巨细地安排、指导、纠正时,孩子会本能地抗拒,甚至感到压抑。
他们并不是“不听话”,而是在用沉默、用抗拒告诉你: “请相信我,我可以自己做一些决定了。”
二:孩子不喜欢的说话方式
理解了孩子的心理变化,接下来我们得看看:是不是我们的沟通方式,也在无意中,让孩子不愿意回应?
有时候,孩子的沉默,不是他们不想沟通,而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父母的方式。
●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
父母的出发点,大多是爱:
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优的成长路径,最靠谱的朋友。
但是,被安排的人生,哪怕是出于好意,也很难让人感到幸福。
比如,孩子喜欢画画,想报兴趣班,父母却坚持让他学奥数,说:“你以后会感谢我的。”
未来的感谢,也许遥不可及;
但当下的压抑,孩子是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
真正的爱,不是替孩子安排好每一步,而是尊重他探索世界的权利。
●带着情绪去沟通
孩子出现问题,比如成绩滑坡、和朋友闹矛盾,
父母往往第一反应是焦虑,忍不住批评、指责。
本来想心平气和地聊聊,结果三句话没说完,就变成了情绪宣泄。
孩子自然本能地把心门关上,觉得:“我说什么都没用,只会被数落。”
有句话说得好:“带着情绪的爱,是孩子最沉重的负担。”
●只输出,不倾听
很多时候,父母跟孩子的对话,更多像是单方面的“演讲”:
“你应该这样做。”
“我告诉你道理。”
“你不懂,听我的就对了。”
可是,孩子想要的,不是道理,而是被听见。
比如,孩子说:“我不想要这个。”
父母立刻回:“你不懂,这对你好。”
这时候,孩子听到的不是关心,而是:“我不理解你。”
真正好的沟通,是双向的。
是你听见了他的心声,他也愿意敞开心扉。
三:怎么说,孩子才愿意听?
孩子不是故意和我们作对。
他们只是在寻找,能让自己安心成长的土壤。
如果我们能调整一点沟通方式,或许,就能重新牵起那只渐渐远去的小手。
①真正地倾听,而不是急着说教
倾听,不是机械地听,而是带着理解和尊重去听。
当孩子表达情绪、困惑,甚至是抱怨时,不要急着打断、评判、纠正。
我们可以轻轻回应一句:“听起来你挺难受的,要不要跟我说说看?”
这会让孩子感受到:“在这里,我是被接纳的。”
所以,在孩子愿意开口之前,我们要学会先关上嘴巴、竖起耳朵。
②给孩子选择权,让他做生活的主人
成长中的孩子,最渴望拥有参与感和自主权。
我们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尊重他们的选择。
比如,让他决定兴趣班、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一句:“你想怎么做?”远远胜过:“你必须按我说的做!”
当孩子被赋予决策权,他不仅会更投入,也更愿意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③用伙伴式的态度,而不是上对下的命令
沟通时,我们试着放下“父母”这个高高在上的身份,转变成同行者、支持者。
比如,我们不说:“你必须每天练琴一小时。”
而说:“要不要咱们一块想个计划,既能轻松点,也能坚持下来?”
少一点命令,多一点商量;
少一点质问,多一点共情。
当孩子感觉到:“爸妈是理解我、支持我的。”
他才会卸下防备,重新靠近你。
有时候,成长不是要我们追着孩子跑,而是放慢脚步,张开手。
等他回头,发现:“原来你一直在原地,温柔地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