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父母之后,总觉得,对孩子,要管得够多、帮得够细,他才会少走弯路、少碰壁。
但现实却告诉我们:越是事无巨细地操心,孩子越容易变得依赖、脆弱,甚至迷茫。
父母最大的成功,是在3件事上“不管”孩子,越不管,越成功。
一:别替孩子交朋友
孩子跟小朋友玩时,总会有点小摩擦:
“妈妈,他不跟我玩了!”
“他们俩一起玩,不带我!”
“他抢我的玩具,还推了我!”
听到孩子哭哭啼啼地告状,很多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心疼得不行。
我们想要立刻冲过去,给孩子撑腰、替孩子出气,恨不得手把手教他怎么交朋友,怎么拉关系。
但是,亲爱的,交朋友这件事,咱真不能替孩子操心太多。
因为处理人际关系,是孩子一生中最复杂、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小时候他跟伙伴闹别扭,我们冲上去帮他和好;
那长大他职场受挫,我们还能替他开导领导、跟同事打圆场吗?
孩子跟谁玩、不跟谁玩,是他自己要摸索出来的。
小打小闹、争争吵吵,都是他们学会社交规则、处理冲突的练习场。
我们过多插手,只会让孩子以为:
“交朋友靠爸妈出面。”
“受委屈靠爸妈摆平。”
“自己不用动脑,也不用动嘴,反正有人兜着。”
结果是,孩子不会自己处理人际问题,遇到麻烦只会找爸妈哭诉,永远长不大。
当然,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受挫,我们也不能啥也不做不是?
我们可以——做一个安静的听众,做个温柔的后盾。
孩子回来哭诉时,先别急着替他解决问题“那你不要跟他们玩啊”,而可以拍拍他,轻轻地问一句:“那你打算怎么办呀?”
让孩子自己讲一讲,自己想一想。
如果孩子没主意,我们可以引导他:“你觉得下次遇到这种事,可以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抱抱他,接住他受挫的情绪,然后引导他自己想办法,提高社交能力。
交朋友这事,孩子自己是导演,我们最多是观众。
只要我们一直在他身边,他终有一天,会学会在这个世界上,独立又自信地和人打交道。
二:别急着保护
有一次,在公园里,我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小男孩骑滑板车,一个趔趄,没站稳,摔倒了。
孩子倒在地上,愣了一下,还没哭,旁边的妈妈一下冲过来,心疼得不行,一边抱一边说:
“哎呀,我早就说了叫你慢点慢点,你怎么就不听呢?!”
然后,妈妈赶紧把滑板车扶好,擦擦孩子的裤子,嘴里还念叨:“以后这种事要让妈妈帮你看着点,知道吗?!”
孩子一边哭,一边任由妈妈摆布,眼神里,更多的是依赖和茫然。
这就是典型的——父母操之过急的“爱”。
遇到问题,怕孩子受苦,怕孩子吃亏,第一时间冲过去保护孩子。
可是,真正的成长,是摔出来的,不是护出来的。
小时候,孩子摔跤了自己爬起来。长大后,遇到挫折,才有底气不崩溃、不怨天尤人。
当孩子摔倒了,我们可以试试“3不1引导”。
✔不慌张
如果我们一脸惊慌、冲过去大喊“哎呀!”,孩子往往也会被我们的紧张情绪吓哭。
所以,先稳住自己,保持平静,脸上可以露出鼓励、温柔的表情。
✔不急着扶
除非孩子明显受了很严重的伤(比如流血、骨折那种),否则,我们让孩子自己试着站起来。
我们可以蹲下来,伸出手,笑着说:“自己来试试?妈妈在这儿呢。”
给他一个自己爬起来的机会。
✔不大惊小怪
我们不要过度反应,比如抱着痛哭、反复安慰,而可以轻松带过。
比如拍拍他的裤子,说:“哎呀,这么勇敢呢,摔了也没事嘛!”
孩子从你的态度中学到的是——摔倒了不是天塌了,很正常,拍拍土继续走。
✔引导式沟通
如果孩子有点害怕、委屈,我们可以蹲下来问:
“哪里不舒服?”
“你自己觉得能不能再站起来?”
允许孩子犯错,允许他修正,允许他经历一点小小的挫败感。
要相信,孩子不是脆弱的瓷娃娃。
他是有力量的,只是需要一点时间,一点空间,自己站起来。
三:别急着哄好
当孩子遇到点小挫折,比如比赛输了、和小伙伴吵架了,或者是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
他回家情绪崩溃,哭天喊地,气呼呼地摔门、发脾气。
这时候,我们第一反应通常是:
要么赶紧哄:“好了,不哭了,妈妈给你买好吃的!”
要么立刻教育:“哭什么哭?一点小事至于吗?你下次做好点不就没事了吗?”
可是,不管是急着哄,还是着急教训,效果都不好。
孩子的情绪,就像一场小暴风雨,是需要自然流过的。
如果我们着急堵住这个情绪,孩子可能会有2种反应:
●一个是:一有情绪,就靠外界的甜头(比如零食、玩具)来安慰自己。
他长大后,容易情绪化消费、情绪化饮食。比如一不开心就买买买,一难过就吃吃吃。
●另一个是:觉得“情绪是不被允许的”。
他会把不开心、害怕、委屈都死死压在心里,憋成大麻烦。
其实,只有感受过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慢慢学会调节、修复自己的内心。
当孩子有情绪时,我们要做到3点:
1不评价——不说对错,不批评哭闹。
2不急着哄——不马上用物质转移注意力。
3静静陪着,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情绪出口。
比如,我们可以轻轻地抱着他说:
“妈妈看到你很伤心,没关系,哭一哭也可以。”
“生气了,是因为这件事让你不舒服,对不对?”
等孩子哭完了,情绪慢慢平稳了,再引导他想一想:“你想怎么做,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呢?”
养孩子,从来不是让他不哭不闹不受伤,
而是教他:即使哭了、闹了、痛了,也能自己一点一点,把心里那道小伤口,温柔地抚平。
我们最想给孩子的,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而是即使跌倒、受伤、流泪,也能自己修复、重新出发的能力。
放手,不是放弃,而是最深的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