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在联合国换上新打法,傅聪和耿爽大使2025年4月接连怒怼美国。在80多国代表见证下,中方火力全开批评美国滥用关税和签证武器,为众多国家出了口恶气。
美国不断挑战国际规则,从拒发签证阻挠他国参会到议员提出退出联合国法案。这种单边霸凌引发全球不满,让联合国总部搬迁从网络热议走向现实。
中美联合国交锋谁能占上风?联合国总部搬走后何处安家?
中国外交打法换新招
中国外交的"温度计"似乎突然调高了几度。2025年4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中国外交官们一改往日"稳妥有礼"的形象,接连对美国发起了犀利攻势。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主持召开的"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对国际关系的冲击"安理会非正式会议,就像一场针对美国的"公开审判"。
会议上,傅聪大使直截了当地指出美国近期以各种借口滥施关税的行为,他用了"四个严重"对美国进行抨击:严重侵犯各国正当权益,严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严重损害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秩序稳定。这番言辞犀利的发言,让在场的80多国代表纷纷点头,就连美国代表也露出了尴尬神色。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
仅仅一天后,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联合国东道国关系委员会会议上又是一轮毫不留情的抨击。他批评美国出于一己之私,频繁对特定国家的外交人员拒发签证、限制旅行自由,严重影响有关国家正常参与联合国工作。耿爽的发言直指美国作为东道国不履行义务,成了妨碍联合国正常运转的"绊脚石"。
中国代表团这种前所未有的强硬姿态,反映了中国外交思路的重大调整。过去中国在国际场合更多采取"韬光养晦"策略,如今则切换到了"亮剑出击"模式。这种转变不是偶然,而是基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升的现实考量。当中国的声音能够代表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时,中国外交官们的底气也随之增强,敢于在国际舞台上直面霸权挑战,为世界公平正义发声。
随着这种外交新打法的展开,国际社会开始见证一个更加自信、更具主见的中国。而美国代表在会议上的慌乱应对,更是凸显了中国在国际多边舞台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这场联合国交锋只是开始,它预示着中美关系正从过去的不对等互动,逐渐向平等对话转变。这种转变让许多长期处于美国压制下的国家看到了希望,也为国际秩序的重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美国退群毁约成瘾症
美国对待国际组织的态度就像一个任性的富家子弟,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特朗普政府上台后,这种"退群"行为已经发展成了一种系统性的"外交瘾症"。从《巴黎气候协定》到世界卫生组织,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人权理事会,美国的身影频频出现在"退出门口"。
这种对国际规则的蔑视在签证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联合国总部所在国,美国理应遵守《联合国总部协定》和《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确保各国代表能够顺利参加联合国活动。然而美国却频频以拒发签证的方式,阻止"不听话"的国家参与国际事务。2023年4月,俄罗斯驻美大使安东诺夫曝料,美国不向俄赴联合国代表团发放签证。今年初,哥伦比亚总统古斯塔沃·彼得罗也因被禁止入境美国,无法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
更令国际社会震惊的是,2025年初,美国犹他州共和党参议员迈克·李提出了一项名为《2025年完全脱离联合国灾难》的法案。这项法案若通过,美国将彻底退出联合国及其所有附属组织,并终止对这些组织的资助。法案支持者声称联合国是"暴君的平台"和"腐败的全球主义组织",美国应该停止为它付费。
这些行为背后,是特朗普"美国优先"理念与商人算计的双重驱动。一方面,特朗普认为多边机构对美国"不公平",美国缴纳的会费过多;另一方面,他将世卫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视为"左翼意识形态阵地",与其保守价值观相悖。这种极端的单边主义思维,实质上反映了美国霸权的内在焦虑和不安全感。
随着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这些"出格"行为不断增多,全球对美国的信任度也在持续下降。美国一向自诩为国际秩序的守护者,却成了规则的最大破坏者。这种明显的双重标准,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思考:是否需要重新审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联合国这一重要的多边平台,是否还适合将总部设在对规则如此不尊重的国家境内?
联合国总部迁址并非天方夜谭
"联合国总部搬离纽约"这个话题,过去常被视为天方夜谭,如今却逐渐走入现实讨论。自1946年联合国总部选址会议以来,这座位于纽约东河边的玻璃大厦已经见证了近80年的国际风云变幻。当年美国出资8850万美元购买这块土地,正是基于其战后无可匹敌的经济和政治实力。但如今的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法律层面看,搬迁联合国总部并非不可能。根据1947年签订的《联合国总部协定》,搬迁总部需要联大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且需安理会五常一致同意。随着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信誉持续下滑,这一程序性要求达成的可能性正在悄然增加。特别是当美国自己的政治人物频频提出"退出联合国"的言论时,美国是否还有资格继续作为联合国的"房东",这个问题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
历史上,联合国总部搬迁的讨论并非首次出现。自1950年代起,由于冷战局势和美国对联合国的干预,搬迁问题就已多次被提及。新加坡、瑞士、摩纳哥等国都曾表示愿意接纳联合国总部。但当时的国际力量对比和美国的主导地位,使这些讨论最终不了了之。如今的情况却大不相同,美国频繁违背东道国义务,加上其自身政治极化加剧,让这一讨论重新焕发生机。当美国政客像迈克·李这样公开声称联合国是"暴君的平台"并呼吁美国退出
面对美国单边主义的肆意妄为,国际社会需要一个更加公平、更具包容性的联合国。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可能需要从联合国总部的物理位置开始变革。毕竟,一个真正代表全球利益的组织,不应被任何单一国家所挟持或控制。在全球治理体系面临重大调整的今天,联合国总部的迁移或许正是多边主义重获活力的一个关键步骤。
多极世界的新秩序中心
在联合国总部可能迁移的讨论中,中国正浮现为最具竞争力的候选之地。与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是构建国际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对联合国的贡献和支持从未动摇。
中国的综合实力为承担联合国总部东道国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资源,能够为联合国及其各类机构提供良好的运作环境。更重要的是,中国不惧美国的威胁和压力,具备独立自主的外交决策能力,能够确保联合国在中国的独立运作不受单一大国干扰。
从全球治理视角看,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方式也经历了重要转变。从过去的"韬光养晦"到如今的"积极引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日益凸显。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联合国框架内,也反映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平台上。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发展倡议"等,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思路,赢得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认同和支持。
与美国将联合国视为实现自身地缘政治目标工具的做法不同,中国始终尊重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地位,支持联合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消除贫困、维护和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种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使中国成为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中坚力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持续调整,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深刻重塑。在这一背景下,联合国总部迁至中国将为这一重要多边机构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中国作为东道国,能够为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提供平等、开放的参与环境,确保联合国真正成为协商国际事务的中心平台,而非某一大国的"后花园"。
随着多极世界格局的加速形成,联合国的改革与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这一历史性变革中,中国正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多边体系的完善和重构,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联合国总部迁至中国,或将成为这一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象征着国际秩序从单极主导向多极共治的深刻转变。
结语
美国对联合国的不尊重已达无法容忍的地步,而中国则以实际行动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联合国总部迁往中国已非天方夜谭,而是多极化世界的合理选择。
中国不仅拥有强大实力,更秉持公平公正理念,能为联合国注入新活力。未来国际秩序将加速重构,多边主义与单边霸权的对决还将持续。
联合国总部迁至哪国最合适?美国退群冲动是暂时现象还是霸权必然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