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语言会唱歌

五色有翼 2025-01-10 12:12:33

一一写给我的老科长李峰

樊增民 撰文

李峰

李峰是谁?是原兰州军区守备师宣传科我的老科长,后任二十一集团军组织处长和六十三师政治部主任,最后一站是青海省武警总队副政委。

为何有那么多人说起他就会津津乐道,笑声不断?因为他有军中相声演员马季、小品演员赵本山之称。说他是段子手、故事王那倒一点不假。无论何时,只要他在场,一开口,立马就会引来掌声与笑声。他说起话来文采飞扬,成龙配套,就没有别人插嘴的时候。实际上,谁再傻,也不会在“李白门前去卖诗,姚明跟前比高低”吧。

不管别人怎么说、如何传?但我总认为,这种传说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老科长热热闹闹“谝闲传”层面上,显得浅薄了一些。他是一个啥样的人?我的科长我清楚,他是一个智商超高、思想超前、视角独特、语言犀利的人。“八小时之内”他把智慧带给事业,创造辉煌;“八小时之外”他把欢乐带给人间,放松心情。与他共事、做他部属,你会感到收获满满;听他说话、与他聊天,你会陶醉其中。我曾在《爱我和我爱的人》一书中写道:他是“一个让我思想升华的人”。

任青海省武警总队副政委的李峰

那是上世纪的1986年初春,我所在的六十二师在百万大裁军中被改为守备部队,师部进驻宁夏银川市已好长一段时间了,宣传科长的位置还在空缺着。一天下午刚上班,办公室突然走进一位看上去略显年轻的军官,他留着小平头,穿着一双黑色军用皮鞋,标准的军姿由内向外散发出成熟、稳重、干练的魅力。他与我握手的同时,微笑作着自我介绍:“我是李峰,咱们以后就在一起共事了……”实际上,在他未来之前的一段时间,我已经知道他是我的新任科长了。

李科长是从我师炮兵团一步步干上来的,对机关和部队工作都十分熟悉。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个乐观派和幽默大师。茶余饭后,他讲的笑话如同赵本山“正在俄罗斯谈判,准备买一艘航空母舰,承包鱼塘回来抓紧训练”的风格。进了饭堂,他开始讲陕西臊子面“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的特色,听得人直流口水。到了酒席桌上,他讲喝酒的最高境界是“把领导喝成群众,把群众喝成领导”,使领导与群众打成一片。为了表达部属对领导的尊重与忠诚,他说的“身居天涯心向党,时刻想念老首长;老首长蒸蒸日上,老部下才有希望”成了至理名言。他总结的老干部“家中梦有人圆,我们只管度晚年,多余的事别胡黏”,解决了不少老年人爱管闲事、讨儿女厌烦的苦恼。

2008年8月8日,李峰参加北京奥运会

单是他总结调侃炮兵团副教导员杨银锁的段子就能够成系列,他说杨银锁负责营里黑板报评比,他路过时,杨银锁马上向他显摆:“这黑板报办得大字稀、小字密、看着版面不清晰,我让他拿回去重弄去。”还说一位同乡战友买回一辆凤凰牌自行车,问他咋样?杨银锁投其所好:“你没听咱老家人说嘛,飞鸽轻、永久利,凤凰车子不跑气。”杨银锁妻子刚从农村随军,他感到很自豪,便时不时就在人跟前炫耀:“我现在是两间房子双人床,家属随军商品粮。”说着说着,连李科长自己也忍不住捧腹大笑。

李峰观察人的特点也堪称一绝,一位团政委说起话来满脸的肉颤个不停,被他喻为“连吃带喝的好政委。”我说机关一名同志不会跳舞,他说:“得了吧,他不会跳?只要音乐一响,尻子(屁股)轮得就连风扇一样。”前两年的一天,我与妻子从洛南老家路过西安返回兰州带孙子,他知道后便安排吃顿饭,酒杯子一端就先来了句:“兰州孙子在召唤,中午抓紧吃顿饭”。类似这样随机应变的事,让我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李科长到宣传科真正了解我是从三件具体事开始的:首先是写在师刊稿剪贴本封面上的“心想大报、眼盯头条、手抓典型、提高质量”四句话的指导思想,他看后连连赞叹。接着是我给师长郑守增写的在师新闻工作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稿,四千多字他只改了三个字,反复说着不错。再一个就是郑师长讲话稿中特别提到领导干部如何看待批评稿件的事。

批评稿件不好写更不能登,一见报,领导横眉竖脸,自己灰头土脸。守备一团一新闻干事写了篇团里在灭鼠当中存在形式主义现象的报道,在《解放军报》配插图刊出后,团领导很不高兴,搞得写稿人压力很大。郑师长就重点阐述了批评稿件与促进工作的关系。会议一结束,我就写了篇《某守备师师长郑守增表扬写批评稿件的同志》的消息,当天发到《解放军报》,第二天就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出。接着,又被《文摘报》一版转载。李科长表扬我反应快,新闻敏感性强。弄得我也不知道我这是批评稿还是表扬稿了。

这之后,李峰对我负责全师新闻报道这一块放心多了,已经不叫我樊干事或小樊了,总是以“增民”二字相称。

其实,我心里清楚这是李科长的领导艺术。我这点表现算得了什么?李科长那才是高手哩!他的聪明才智无时不在体现,别的不说,就说与我有关的新闻工作吧!

1986年3月,在云南都龙前线,参与宣传“3.18”战斗英雄事迹期间,李峰(右二)与兰州军区守备师政治部副主任王法春(左二)、第十侦察大队侯忠林(左一)大队长、李双印(右一)副大队长在一起

1986年3月18日,我们师部分侦察兵在对越边境执行潜伏任务中壮烈牺牲,李科长赶往前线参与了整个先进事迹搜集整理和护送英雄骨灰回家的全过程。他一回到科里,就用独特的视角绘声绘色讲述着自己眼中的英雄群体。恰在这年的5月5日,《解放军报》一版刊登了一篇《太平间的怪现象》记者见闻,讲的是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太平间,个别老革命去世后因子女提出过分要求,最长的停放在太平间达两年多,尸体已严重脱形仍不能火化的情况。李科长看到后心如针扎,联想到自己刚刚经历过的烈士亲属深明大义的胸怀,当即找到我,以《亲人离去之后》为题,遴选了几位烈属的典型事例,并把“太平间现象”当成背景,给编辑部写了一封两相对照的推荐信。

1987年春,李峰在银川与时任二十一集团军李宝祥(中)政委、兰州军区守备师政治部主任王延龄(左二)和干部科长李云岐(左一)、秘书科长何龙(右一)合影

5月10日《解放军报》就在一版头条“四有佳话”专栏中加框连同推荐信一起重点推出。这是我师有史以来靠独立自主在军报刊登的首个重头稿件,也是我在新闻路上刊登的首个头版头条。这一年,我们师共在中央级报刊电台刊稿99篇,创历史新高。被兰州军区和宁夏军区分别评为“新闻工作先进单位”,我也获得两级军区一等奖。

时间一晃就是10年。1995年9月,李科长已从二十一集团军组织处长提升为六十三师政治部主任了,我也到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工作好几年了。

那年,他们师187团“英雄八连”迎来了被国防部命名30周年纪念日。师里决定,要借此隆重组织宣传其先进事迹。军区宣传处长张林带着我前去采访。我又一次有机会向老科长学习了。他还是当年的工作风格。他说,1965年被国防部同时命名的全军有三个连队,从近几年中央新闻媒体宣传的情况看,政治合格是“南京路上好八连”,军事过硬是“硬骨头六连”,我们“英雄八连”的特点就是作风优良。他围绕连队作风建设讲起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还没等他讲完,张林处长和一起前来的《解放军报》季桂林编辑就确定好了稿件的主题,甚至连稿件的大小标题都提炼出来了。

当时,我就不时在心里想,多少年,像宣传类似“英雄八连”这样的先进典型,单是记者采访没有一个星期也是很难完成的,但采访“英雄八连”只听了老科长半天汇报,就形成了完整的稿件思路实属罕见。这不能不说是高手记者遇上了高手主任的汇报,才会产生如此高效。接着,就在《解放军报》、新华社《每日电讯》报和《中国青年报》等中央报纸头版头条配照片同一天推出了这一典型。这在当时还是不多见的。

1995年9月,作者采访“英雄八连”时与李峰在一起

老科长的优秀是全方位的,收获也是全方位的。无论他走到哪一级、在哪个部门,赢得的都是单位出彩、领导欣赏、部属受益。他领导的单位,年年不是立功就是先进。无论何时,他都是领导眼中的得力干将,当年二十一集团军首长多方协调跨省军区把他挖来担任组织处长就说明了一切。

他上任后立马就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优势,只要军里有大型活动和重要任务,都少不了要他牵头组织;每当军委、总部和兰州军区有重要首长前来视察工作,军领导都要先听听他的意见,由他负责起草汇报稿。以至于后来在好多年里,军领导时常都会从机关讲到部队,要求大家学习李峰高超的组织才能和过硬的文字功底。他任组织处长六年半,谱写了建国后二十一集团军组织处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处里的干事后来有7人成为将军,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新一轮军改,二十一集团军组织处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为此,他被誉为“七将军老处长”。

2006年,李峰(左四)作为中国武警代表团成员,出访参观俄罗斯内卫部队

然而,自古圣贤多蒙妒。无论多么优秀的人,都是生活在红尘中,难逃俗世中所遭遇的质疑与非议。老科长自然也不例外,他的优秀,却让个别人心里不舒服,关键之时也免不了要在背后做点小动作。说有一年的一次,军里上报提升他为某重点作战师政治部主任。就在兰州军区一名领导前来检查工作时,有人就无中生有制造麻烦。这名领导也就偏听偏信,在军区常委会上没有通过。军领导知道后很恼火,想不通。军长郑守增便找他分析原因,他却若无其事哈哈一笑说:“只要他们不怕党的事业受损失,用不用我无所谓”。郑军长听着也忍不住哈哈一笑说:“李峰呀,你就吃亏在这上面了,别人是把清楚的问题往糊涂地说,你是把糊涂的问题往清楚地说;别人是表里不一,你是心比嘴好”。

我觉得,这是到目前为止,对老科长最为准确、最为到位的经典总结。

郑军长所说的老科长是把糊涂的问题往清楚地说,说到底,就是敢于直面现实,直击人心。一段时间,社会上送礼之风盛行,也严重影响到了部队肌体,他通过观察,就概括出当时一些人送礼的规律现象:“体积要小,质量要好,便于携带,不易发现”。若说当时这一说法还有点夸张的话,后来前腐后继者怎么送礼,大家恐怕也心知肚明吧。再比如,他理解某些领导选拔使用干部中的”重用”二字:对于自己的亲信来说就是冷怂地提升,委于重要职务;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就是让你冷怂地干活。概括的是否准确,大家心里自有一杆秤。

前几天,公众号《拂晓哨位》上有一篇他会友碎语拾零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讲他对重要岗位与用人关系的见解:“过去我们常讲,要把最放心的干部用在最不放心的地方。现在的情况是,最放心的干部太少,最不放心的岗位较多。有的地方甚至正气被连根拨起,优生优育已无净地,无土栽培好人好官谈何容易。”可谓一针见血。

2024年5月,李峰前往陕西白水县看望在老家休养的种发有老首长

据说,当年那次告他状的主要一条,就是说他批评当时的一些干部大搞不正之风,“老首长面前没党性,老朋友面前没政策,老部下面前没规定,女人面前没二话”。这四句话被当成李峰污蔑干部形象的“罪证”。然而,我听了这“罪证”反而有了灵感:新闻历来强调针对性,讲究抓问题。反面文章正面做就是最好的问题。这时,我正好在他所在的集团军里采访后勤部财务处党风廉政建设的事迹,就把主题定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上,文中三个小标题分别为:“有政策按政策办”、“没政策按制度办”、“没制度凭党性办”。稿件发到报社一路绿灯,很快就在显著位置予以刊登。

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反正我始终认为,老科长总结概括的一些观点,之所以能引起共鸣,让人记得住,忘不了,就在于它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且实用性很强。

比如他总结的人生四项基本原则:“体验多彩人生,享受精美物品,战胜强硬对手,结交高尚男女”。单就第三条,就让我受益良多,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活中,大凡遇到年龄比我小的、职务比我低的、水平不如我的,无论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不争你高我低、孰对孰错,能让则让,能躲则躲,就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我最不能理解的是一些官员动不动就与哨兵争吵,与卖菜的、收破烂的斤斤计较等类似现象。前不久,他与部分新老战友聚会,席间大家让他说几句,他有感而发,赠年轻友人:“努力上去、准备下去、不要进去”;赠年老友人:“敢于出门、有人上门、不怕敲门”。末了,他像总结似地说:“幸福生活来自奋斗,谢幕人生贵在从容”。并提议要在退休干部中开展新的“比学赶帮超”活动:“比长寿、学养生、赶时代、帮高兴、超然活”。真可谓言必有中!

2024年10月26日,李峰与其任组织处长时干事队伍中成长的、现居北京的六位将军和一位大校合影

“朋友之间添麻烦是朋友,不添麻烦说明二人关系已经麻烦了。”这是老科长的又一经典论点。他说,谁会给不对劲的人添麻烦?有困难第一时间找的肯定都是最信任的朋友。有位同乡战友的儿子,在家父母管不住,送到部队表现也一般。服役期满时这位战友找到他,恳求帮忙把儿子留下转个士官。他给所在单位一位熟悉领导打电话,对方说:“只要孩子优秀没问题。”他回答:“孩子优秀还用得着找你?”对方说:“那就不好办了。”他说:“不好办也得办,部队是培养人的地方,战士入伍几年还不优秀,让其复员回去,是对社会、对部队包括对战士本人都不负责的表现,越是不合格、不优秀越要留下,培养成人再输送到社会不是更好吗?”说得那位领导无言以对。

这名战士转为士官后发奋努力,一直干到四期转业安排在家乡镇政府工作。由此,我突然想到一位老首长讲的一个观点:“不讲原则的领导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不讲人情的领导连人都不是”。老科长不就是既讲原则又讲人情的人吗?就说他协调转士官这件事吧,你能找出半点毛病不?相反还维护了部队是所大学校的声誉。这不正应了老科长时常说的“感情上去了,爱就下不来”这句话吗?

我忘不了,1986年年终评功评奖,政治部本来确定要给宣传科报请三等功,他却坚决不要,他说,集体立功说到底是科长的荣誉,又不装档案,给干事也带不来什么好处。最后坚决把三等功给了我。第二年,在我副连任职不到一年半时,他又找政治部领导做工作,提升我为师教导队中队指导员,人继续留在科里工作。

我忘不了,1990年5月,已在兰州军区工作的我要更换军人残疾证,需要提供原始评残报告,时任军组织处长的他接到我的电话后,二话没说就找到后勤部卫生部门有关人员,用了大半天时间才查找到,当即就发向了兰州。

我忘不了,1996年底,我的一个外甥后不想待在机关,想调到作战部队锻炼。已改任武警六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的老科长知道后,马上协调,将孩子调入师炮兵团,第二年,外甥凭实力考入了武警司务长队,成了一名军队干部。

可以说,大凡做过他的领导、部属和战友的,在维护原则的框架下,无一没有感受到过他的真诚与温暖!借用《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事迹通讯中一位75岁老大爷说的话:“他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我们天天都能看得见,就是数不清”。

2024年12月19日,李峰在西安与当年二十一集团军政治部主任王振西老首长(右三)和李太忠、李建印、雷永年、袁敬伟等老战友留影

30多年了,弹指一挥间。2020年7月23日,我在老家洛南照顾母亲,老科长驱车前来,所到之处,依然是仙风道骨,妙语连珠,无不彰显着他活泼敏捷的个性灵感。饭桌上,他说现在朋友相聚:“不在吃饭,重在见面;不在喝酒,重在握手。”他说,接待客人是有许多讲究的,对吃顿饭立马就走的:“最高档次,一步到位,清醒过来,永远牢记。像我今天来了明天就要走,接待的规格就符合这一条。”对一时半会不走的:“热情周到,逐步升温,形成波次,掀起高潮”。这次与老科长相聚不到一昼夜,他随时随地冒出的观点都会让你拍手叫绝:“过去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是酒逢千杯知己少”;“过去是养儿防老,现在是养老防儿”;“现在活着的人不少,但真正活明白的人不多”;“最牛逼的成功来自最傻逼的坚持”;“你越是把自己当回事,别人越是把你不当回事”等等。听着这些除了笑声,更多的还是一种共鸣与受益。

2020年7月24日,李峰专程到陕西洛南县看望作者93岁的老母亲,与作者在老宅前合影

我常想,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很多!旋律优美的音乐能使人如痴如醉,老科长的语言好似这音乐,美在悦耳,美在心动。与他在一起,你会开心许多,也会年轻许多,更会智慧许多!

(2025年元旦写于兰州)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