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隐居山林的五柳先生,把田种成这个样子,充分说明了一件事:种田,是门技术活。
专业的事,就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近日,拼多多发布了第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当季公司净利润为24亿元。这是继2020年Q3后,拼多多第二次实现单季盈利,也是上市三年来首次实现大规模盈利。与此同时,拼多多公布了这笔钱的去处——百亿农研专项。
拿出本季度及未来几个季度可能有的利润,对田间地头给予百亿补贴,拼多多CEO陈磊表示,此举意在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工作者、劳动者的前进动力和获得感,以及助力推动科技普惠。
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去种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然去意已决,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不妨向前迈一步,看看拼多多为什么要去?能不能种好?
砸向农田的百亿补贴田园风,无疑是近两年文艺复兴的风向标。
无论艺术圈还是时尚圈,抑或社交媒体大家的日常分享,越来越多的田园美学元素闯入视野。网友为之起了一个专有词汇叫Cottagecore,由cottage(茅舍)和词根-core(核心)组成。
根据支持者的介绍,Cottagecore并非简单模仿复古,而是通过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的方式回归自然。例如春天朋友圈刷屏的野餐,就是当代都市丽人对Cottagecore的追求。
相较野餐、烘焙、插花,去种田的拼多多显然将Cottagecore推进得更为彻底。
表现到最新一季的财报中,可以看到明显的一降一增。降的是营销成本,与第一季度相比,拼多多的销售与市场推广费用降低30亿元,销售费用率实现了上市以来的新低。增的是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研发的投入,当季为79亿元的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97%,其中主要就包括冷链物流、仓储配送费用的增长。同时,公司研发费用由去年同期的17亿元增长40%至23亿元。
当然,最具代表性的举动还要数“百亿农研专项”。
财报发布的同时,拼多多设立“百亿农研”项目,陈磊在随后的财报电话会上表示,该专项不以商业价值和盈利为目的,旨在面向农业的及乡村的实际需求,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普惠,以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劳动者进一步有动力和获得感为目标。
拼多多财务副总裁马靖补充称:“(项目)投资重点的领域主要有三个,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农业生产的相关科技。”
而从目前已知的两点关键信息,也足见此次拼多多去种田的决心之大。一是资金方面,本季度已有的利润,及未来几个季度可能有的利润,拼多多都将优先投入至该项目,直至满足100亿总额。二是团队方面,“百亿农研专项”已通过拼多多董事会的批准,且由陈磊亲任项目一号位。
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不得不说,拼多多此举与Cottagecore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意味着,此次拼多多砸向田间地头的远不止是百亿补贴的“钞”能力,更是先进生产力的下放。
拼多多种田的道与术种田本身就是一项技术活,稍有不慎就会落得“草盛豆苗稀”的尴尬。而拼多多强调的科技助农,进一步对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难度的挑战。
这便引出了群众关心的那个问题:互联网行业的“门外汉”究竟能不能把田种好?
厘清拼多多此行的道与术,答案自然明了。
道,即拼多多农研要走的路径。可以确定的是,“科技下乡,农货进城”,拼多多走在一条双行道上。
而且,既管产又管销,理论上来说也是科技助农的最佳解决方案。若顾前不顾后,先进技术的应用带动产量爬坡,但配套的渠道掉了链子,将加重农产品的滞销问题。若顾后不顾前,则可能造成销路打通供货不足的失衡。
具体到术的层面,从理论跨到实践,考验的是战略的执行落地。
一方面,拼多多在充分发挥既有的优势,积极改变现状。
比如前面提到的营业成本增加,就是拼多多在意识到当前产业痛点之后而做的努力。如马婧所讲:“疫情严重挑战了现有的物流以及分销网络,并且暴露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们对于更好的能够支持高效供应生鲜农产品的网络有着需求。”
此外,身为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一直以来都扮演着连接农产地和消费者的高速公路。以刚刚落幕的第三届“农货节”为例,针对涉农商家,平台在“零佣金”的基础上加大对优质农产品的补贴力度,数据显示,“百亿补贴”“限时秒杀”等频道累计补贴已经超过了5000万。
安徽枞阳县的陈陶胜就是平台千万商家的缩影,8月17日“农货节”启动,陈陶胜和枞阳县副县长走进拼多多直播间,为土鸡蛋、黑猪肉、大闸蟹等当地的农副产品带货。下播时,直播店铺销售额达到121万元,成交订单5.1万单。其中,拼多多“百亿补贴”的土鸡蛋当日售出200万枚,成功登顶拼多多鸡蛋畅销榜。
另一方面,着眼未来,拼多多还在为农业的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作为最为传统的业态,与先进生产力的结合是大势所趋,这也佐证了“百亿农研”立项的必然性。而技术进步,首要突破口便是专业人才。
为此,拼多多围绕农业科研举办了全球性的赛事。顶尖科研团队与高水平农人的精彩对抗,以及丰厚的奖金设置,激发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劳动者的动力,也成功引导并培养着公众对农业科技的关注。
8月9日,拼多多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启动了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邀约全球青年农业科研团队加入,利用前沿的营养科学、精准农业等技术,挑战6个月内种出高品质、高产量的番茄。据悉,本届大赛总奖金池超过100万元,将全部用于支持优胜参赛团队。
同时,“科技下乡,农货进城”还要求产业储备拥有电商经营技能的“新农人”群体。国农业大学智慧电商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就曾指出,预计到2025年,农产品上行电商人才需求缺口将达350万人。
拼多多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政企校联手,共同壮大“新农人”队伍。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拼多多已直连全国超过1600万农户,直接带动10万“新农人”返乡就业,未来5年将再培训10万“新农人”。
综上,拼多多在种田这件事上并非说说而已,而是已经付诸行动。百亿专项基金投向农研,实为情理之中。联系之前的成功案例,此次追加百亿补贴所能收获的成效,更加令人期待。
投入在当下,产出在未来陈磊重点强调了“百亿农研”不以商业价值和盈利为目的,但我们还是非常有必要谈一下此计划对应的产出。
财报显示,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本季度拼多多的运营利润为20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16.3亿元;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4亿元,去年同期录得亏损为8.2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为41.25亿元。
利润亮眼的同时,财报也反映了拼多多增速放缓的客观事实。第二季度的营收为230.5亿元,同比增长为89%;平均月活用户为7.4亿,比上季度净增1390万。两项数据,均低于市场预期。
“6年前我们决定做移动端电商,创造一种跟以前电商不一样的购物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现在来说是不是最创新的、最适合用户需求的,我们也在不断地讨论,这也能从用户目前增长的放缓看出一些趋势。我们的团队,包括从去年开始的新老团队的交接,能不能以一种最快的速度调整战略去满足消费者需求,我们的模式能不能吸引未来5年、7年、10年的趋势,我们会努力。”
根据陈磊的表述不难读出,拼多多正试图在“拼”的模式创新之外,抓住更多属于明天的、确定性的东西。
锚定农业发力,或许就是解决之道。因为,“百亿农研”的投入在当下,产出在未来。
2020年年报显示,拼多多平台农产品GMV超过2700亿元,占比超过16%。今年4月,陈磊以新CEO的身份首次亮相时表示,要坚持把农业作为战略重点,将拼多多从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零售平台。
而整个今年上半年,平台的农副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431%,单品销量超过10万单的农副产品超过4000款,同比增长超490%。
对于拼多多而言,农副产品可视作其大本营,就如3C数码之于京东。
产业的发展决定着平台的上限,拼多多重仓百亿助力农业的科技普惠,实际上是为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与农业挂钩的平台谋明天。这种建设上游产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的上游思维,是行业欠缺且必须补齐的。
《上游思维》作者丹·希思提出,在下游解决问题,我们只能被动反应,治标不治本。大部分人都处于下游区域,疲于应对一个又一个问题却无力摆脱。太过专注于眼下,却忘了逆流而上,去上游寻找问题的精准干预点。
常被定性为天花板将至的电商行业,需求尤甚。而坐拥8.5亿年度活跃卖家的拼多多,身为领跑者,也理应第一个行动起来。
然而,介入并改造已有千年历史的农业经营,谈何容易。任重而道远,拼多多的“百亿农研”刚刚起步,国内的科技普惠整体也处于早期阶段。但是,透过一系列的实际行动,拼多多长期在农业领域内进行投入的决心已毋庸置疑。
如歌里所唱,农副产品零售平台的未来,就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本文作者:业界风云汇
业界风云变幻莫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