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经济指标中,GDP(地区生产总值)是一系列经济活动转化出的宏观经济成果,直接反映了当地的经济体量。
在新乡市,凤泉区的经济体量是什么水准?
提及这个问题,“非常靠后”、“很不理想”都是常见的回答。
以2023年度的GDP情况为例,凤泉区86亿元的体量只能位列全市第14位(实际管理口径),仅高于市属功能区——平原示范区

对于这种表现,“希望凤泉区能实现进位”自然是很多网友的心声,虽说成为全市头部成员尚不现实,但为何也不能跻身中游呢?毕竟凤泉也是市区的组成部分,至今不足百亿的体量着实“太难看”。
在主观意愿上,凤泉区的经济体量能跻身全市中游自然是好事,但从现阶段的客观情况来看凤泉区着实面临着不小的难度。
经济体量跻身全市中游,凤泉区面临的难度有多大?
一、人口数量在全市范围内相对太少
人口是进行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最根本前提,假如一个地区拥有相对庞大的人口数量,即使当地纳入GDP统计范围的产业规模相对不大,那起码经济体量也不会相对太低,无非是人均指标会被严重拉低。
但放眼新乡各区县来看,凤泉区恰恰是常住人口数量最少的地区。以2022年的情况为例,全区常住人口仅有15.05万,是全市为数不多人口低于20万的成员(仅高于新乡高新区代管区域的人口)。

二、至今难以在经济活动上融入中心城区、也不在市级对市区的重点发展方向上
中心城区是全市城市化程度最高,经济、行政资源最集中的区域,通常也是市级注入资源大力发展的区域。
在市区内部,经济活动、人员流动、资源流通等环节大都集中在共产主义渠以南的中心城区,而凤泉区的身份虽然是“区”,但位于渠北的区位劣势不仅严重阻碍了主城区的工业、服务业资源向凤泉区溢出,也使得凤泉区难融入主城区的产业链。
与县、县级市拥有相对自主性的情况大有不同,区、市属开发区与市本级的关联度及高,市本级对各区的发展定位、产业分工、政策倾斜等直接影响着各区的发展成果。
就截至目前的模式来看,红旗区直管区、新乡经济开发区、新乡高新区才是市本级重点发展的区域,前者是新乡城市化建设、产业发展的起步区域,是城区的核心地带,底蕴深厚;两大开发区则直属于市本级,以发展工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同时承担着新乡城区向东、向南发展的任务。

三、现阶段的主导产业规模仍然较小
对地区经济而言,主导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带动其他行业的增长。
从设区至今,凤泉区因产业转型等原因经历了三次主导产业的变更,而目前所确定的主导产业正是新能源电池、装备制造两大热门赛道,以及服务业中的文旅康养。
但从现阶段的体量来看,以上主导产业尚未形成可观规模,同样是以2023年为例,凤泉区新能源电池规上企业产值为9.5亿元,转化成计入GDP的增加值不及3亿;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产值达13.6亿元,转化成的增加值不及4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