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黑斑侧褶蛙(黑斑蛙)
黑斑侧褶蛙体型中等,头部较扁平,头长大于头宽。吻部略尖,吻棱不明显。眼睛大而突出。鼓膜大而明显。皮肤较为光滑,背部颜色多为淡绿色、黄绿色或深绿色,并有大小不一的黑斑。腹部颜色较浅,一般为白色或浅黄色。前肢较短,指端无吸盘。后肢较长,趾间有发达的蹼,便于游泳。雄蛙通常比雌蛙略小,雄蛙在繁殖季节有明显的鸣叫声。

是否有毒:无毒
常见地方:
常见于平原至丘陵、山区的稻田、池塘、水坑、沟渠等水域及其附近草丛。全国广泛分布,夏季夜间鸣叫响亮。
2. 泽陆蛙(泽蛙)
泽陆蛙耐干旱,体型较小,雄蛙体长 38 - 42 毫米,雌蛙体长 43 - 49 毫米。头较扁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钝尖,吻棱圆。鼓膜明显。皮肤较粗糙,背部有许多长短不一、分布不规则的纵肤褶,褶间有小疣粒。特征是背部有一条或深或浅的黄绿色/灰绿色脊线。背部颜色多为灰橄榄色、深灰色或棕褐色,有的个体有浅色脊线。腹部为乳白色,咽喉部有灰色或棕色斑纹。

是否有毒:无毒
常见地方:平原、丘陵和山区的稻田、沼泽、水坑、池塘等水域附近的草丛中。分布南方地区为主。
3. 中华大蟾蜍(癞蛤蟆)
大蟾蜍体型较大而粗壮,体长一般在 10 厘米以上,皮肤粗糙,全身布满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瘰疣上有黑色角质刺,头部宽大于长,吻端圆,吻棱显著。瞳孔横向椭圆形,鼓膜显著,呈椭圆形,前肢粗壮而长,指略扁,有缘膜。后肢短而粗壮,趾侧有缘膜,蹼发达。

体色随季节和环境变化,多为黑绿色或黄褐色,腹面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斑纹。
是否有毒:
有毒。它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叫蟾酥,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但过量摄入蟾酥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常见地方:
(1)平原、丘陵和山区的草丛、石下、土洞、池塘、沟沿、水田等环境。
(2)靠近水源、相对潮湿的环境,如河流、湖泊、沼泽附近。
4. 金线侧褶蛙(金线蛙)
金线侧褶蛙体型中等大小,头较扁,吻端钝圆,鼓膜大而明显,背部皮肤较光滑,颜色多为绿色或橄榄绿色,有的个体有棕黄色斑纹,体侧有一条金黄色的侧褶,这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指、趾端有吸盘及横沟,趾间近全蹼,腹部白色,光滑无斑。

是否有毒:无毒。
常见地方:
平原、丘陵和山区的水域附近,比如稻田、池塘、溪流、河沟等环境,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5. 饰纹姬蛙
饰纹姬蛙体型较小,雄蛙体长 22 - 25 毫米,雌蛙体长 23 - 27 毫米,头部较小且较圆,吻端钝尖,鼓膜不明显,皮肤较为光滑,背部颜色多为灰棕色或浅黄色,有深色的对称斑纹,斑纹的形状和颜色会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四肢纤细,指、趾端无吸盘,腹部白色,有不规则的深色斑点, 鸣声似虫鸣。

是否有毒:无毒
常见地方:
平原、丘陵和山区的水田、水坑、池塘、水沟及附近草丛等环境。南方稻田、草地,雨后活跃。
6. 虎纹蛙(田鸡)
虎纹蛙是一种体型较大的蛙类,头部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则的斑纹,背部呈黄绿色略带棕色,有十几行纵向排列的肤棱,肤棱间散布小疣粒,四肢横纹明显,腹面白色。

是否有毒:无毒
分布范围: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虎纹蛙常生活在丘陵地带海拔 900 米以下的水田、沟渠、水库、池塘等水域及其附近的草丛中。它们夜间出来活动和觅食,以昆虫、蜘蛛、蚯蚓、虾、蟹、泥鳅、动物尸体等为食。
生存现状:
由于过度捕杀和生境破坏,虎纹蛙数量锐减,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7. 北方狭口蛙
北方狭口蛙是姬蛙科狭口蛙属的两栖动物,头较宽,吻短而圆,前肢细长,后肢粗短。皮肤厚而较光滑,体背呈棕褐色,腹部色浅,不善于跳跃,多在地面爬行,它们夏季大雨后会大量出现,常隐藏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树洞、砖石下或土洞中。

特征:
体型圆胖,背部灰褐色,遇危险会膨胀身体,适应干旱环境。
是否有毒:无毒
常见地方:
北方狭口蛙常见于北方地区的平原和丘陵地带,喜欢栖息在较为潮湿、近水的环境,比如草丛、树洞、砖石堆下或被水淹的田地里。北方狭口蛙已被列入中国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名录。
8. 大树蛙(华西雨蛙)
华西雨蛙是一种小型蛙类,体型较小,体长通常在 30 - 40 毫米左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高而圆,眼睛大而突出,瞳孔呈横椭圆形,皮肤光滑,背部多为绿色或黄绿色,其间散布着不规则的深色斑点或斑纹,腹部颜色较浅,呈乳白色或淡黄色,四肢细长,指、趾端具有吸盘,有助于攀爬,叫声清脆响亮。

特征:
趾端膨大吸盘,可攀爬树木,体色翠绿,繁殖期聚集水边。
是否有毒:无毒
常见地方: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它们多栖息在山区稻田、水荡、池塘附近的草丛及灌丛中。
9. 牛蛙(外来种)
牛蛙是一种大型蛙类,其体型硕大,成体体长一般在 7 - 17 厘米之间,体重可达 1 千克以上,头部宽扁,口端位,吻端尖圆面钝,眼睛大而突出,位于头部上方,鼓膜明显,约为眼径的一半,皮肤较为粗糙,满布大小疣粒,背部通常呈绿色或棕色,有深色的斑纹,四肢粗壮有力,前肢短,后肢长而发达,趾间全蹼,适合游泳和跳跃,腹部颜色相对较浅,呈白色或灰白色。

特征:
体型巨大(可达20厘米),鸣声如牛叫,原产北美,中国多地养殖逃逸成入侵种。
是否有毒:无毒
常见地方:
牛蛙原产于北美洲落基山脉以东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地。
如今,牛蛙已被广泛引入世界各地,在中国,牛蛙常见于南方的许多省份,如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等地。
注意:
牛蛙可能携带寄生虫和病菌,如果在烹饪和食用时处理不当,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10. 花狭口蛙
花狭口蛙是一种体型较为肥胖的蛙类,其体型较为圆润,短而粗壮,头较宽,吻短而圆,眼睛大而突出,皮肤较为光滑,背部颜色多为棕色、棕黄色或棕褐色,上面可能有深色的斑纹,腹部颜色较浅,通常为乳黄色或灰白色,四肢短而有力,趾端有吸盘,利于攀爬,叫声洪亮,类似牛叫。

特点:
背部有“米”字形花纹,遇危险分泌白色黏液,常见于城市绿化带。
是否有毒:无毒
常见地方:南方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通常栖息在较为潮湿的环境中,例如城市和村庄附近的草地、灌丛、池塘、水坑和雨水沟等,其已被列入中国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