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五一还没有到,可是在我国很多地方却已经提前感受到夏季了。在南方不少地区,最高温度早就突破30℃了,而在大街上穿短袖、短裤的也不在少数。
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好些人担心今年的夏季会不会特别的热,是热到哭的那种程度。

而农村的老人们却说“热不热,看立夏”,他们的经验是立夏是夏季的开始,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窥探夏季气候的关键窗口。后面夏季热不热,从立夏节气就能提前预测到。
而今年已经出现了三大迹象,都是预示着夏季很热。这是咋回事呢?又是哪三大预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今年的立夏在“月头”:干旱高温预警。今年立夏交节在农历四月初八,处于农历月的上旬,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月头”。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先辈们总结出“立夏在月头,三伏大旱”、“立夏在月头,伏天蒸桑拿”等农谚。

这个虽然是古人长期观察的经验之谈,但是在2013年立夏就在农历月头,当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严重的高温干旱。持续的高温天气让河水干涸,农作物因缺水而减产,城市里的居民也饱受酷热煎熬,空调用电负荷激增。
再看2017年,同样是立夏在月头,华北地区在三伏天迎来了多轮高温天气,最高气温频频突破40℃,中暑人数大幅增加,户外工作不得不调整时间。这些过往的实例,都为农谚提供了现实依据。所以这个迹象,大家还是要重视起来。
(2)今年又是晚立夏,夏日炽热可期这是今年立夏节气的又一个迹象,就是立夏来得比较晚。旧时民间以立夏出现在农历三月或四月,区分“早立夏”与“晚立夏”,而今年立夏在农历四月,属于“晚立夏”。

老话说“早立夏冷,晚立夏热” ,这背后蕴含着一定的气候规律。立夏时间的早晚,实际上反映了太阳直射点移动以及大气环流调整的进程。
晚立夏意味着太阳辐射在进入夏季后更为强烈,地面吸收的热量更多,气温自然容易升高。
回顾2006年,那年是晚立夏,整个夏季,南方多地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3 - 5℃,高温日数大幅增加。原本清凉的夏夜也变得闷热难耐,人们难以入眠。
在农业生产上,高温导致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产量受到影响。北方地区的小麦在灌浆期遭遇高温干热风,麦粒干瘪,品质下降。
(3)今年是下午交立夏节气,意味着暑气提前来袭节气交节精确到瞬间,今年立夏交节在2025年5月5日13点56分57秒 ,属于“下午立夏”。

而在我国民间又流传着“上午立夏凉飕飕,下午立夏热死牛”,虽说略带夸张,却也有迹可循。
比如2018年立夏在下午,立夏过后没几天,全国多地就迅速升温,提前开启了“烧烤模式”。多地最高气温在短短一周内就突破35℃,比往年同期提前了近半个月。
户外的柏油马路被晒得发软,汽车行驶在上面都仿佛冒着热气。这种快速升温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防暑降温成为当务之急。
(4)今年夏季真的很热吗?权威预测:热浪或将来袭国家气候中心结合全球气候模式、海洋温度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分析,预计今年夏季,华北、黄淮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天气。

厄尔尼诺现象虽已结束,但它对全球气候的后续影响仍在持续,拉尼娜现象在今年晚些时候出现的可能性也在增加,这使得气候形势更加复杂。
从地方气象部门的预测来看,黑龙江省气象台预计今年夏季全省平均气温将比常年高出0.5 - 1℃ ,高温叠加降水偏多;
重庆市气象局发布信息,今年重庆汛期高温日数偏多,35℃以上的高温日数大部分地区在15 - 55天,较常年偏多2 - 8天。这些权威预测都指向一个可能:今年夏天或许会比以往更热。
而且这些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等,这些都是在预测着,夏季越来越热了,而且近些年的极端天气也在明显增多,在夏季出现极端高温天气也不足为奇了。所以可以预测得到,以后的夏季是一年比一年热了。

面对可能到来的炎热夏天,我们需提前做好防暑准备。在日常生活中,要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农业生产上,农民朋友需合理安排农事,做好灌溉和田间管理。
当然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调整好心态,正所谓“心静自然凉”,让我们从容应对这个可能酷热难耐的夏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