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安子公司造假案迎来最终审判,但是股民更愤怒了。
连续造假7年之久,虚增利润10亿元之多,最后既然只罚款60万。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居然已是顶格处罚。
根据资料,中信国安子公司为了完成业绩,通过虚假合同等手段在2009 年到2014 年期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5.06亿元,累计少计财务费用5.07亿元,累计虚增利润总额10.13亿元。2015年1月至6月,虚增净利润0.68亿元。
对此,中信国安认为子公司的不实财务记载是自身行为,中信国安不存在主观故意,2015年该子公司与中信国安的股权已完全剥离。
这简直是把广大股民的智商摁在脚下摩擦,想必2015年的时候,中信国安已发现子公司财务造假才将其剥离以绝后患。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信国安选择了沉默,带着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为防止东窗事发,中信国安提前给董监高上了保险,赔偿限额不超过5000万元/年,保费金额不超过50万元/年。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2021年3月4日,中信国安公告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曝出了十年前的财务造假旧案。
面对性质如此恶劣的财务造假案,最终处罚结果是罚款60万元。犯罪成本如此之低,简直是在鼓励犯罪,何况上市公司还可以买董监高责任险来兜底,完全可以无风险“套利”。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A股财务造假愈演愈烈,一个比一个疯狂。
ST康美造假案:三年造假千亿元造就A股史上最大的财务造假案
曾几何时,康美药业也是“浓眉大眼”的大白马,市值比肩恒瑞,颜值不输迈瑞。2016年,在造假事业巅峰时刻,康美药业营收规模高达216.42亿元,甩恒瑞医药几条街,当年恒瑞营收才110.94亿元,而迈瑞营收规模还没到百亿元。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浓眉大眼”的大白马却造就了A股史上最大的财务造假案。实际上,在2012年康美药业就已经被质疑财务造假,当年媒体报道康美药业在土地购买和项目建设上涉嫌造假,至少虚增了18.47亿元的资产,还爆出董事长马兴田疯狂的行贿行为,甚至连造假证据都被提交给监管机构,但是康美药业竟然轻而易举的“躲”了过去。
对犯罪行为没有足够的惩戒就是变相鼓励犯罪。渡过上一次危机的康美以为自己可以通天,开始肆无忌惮的造假,2016年至2018年三年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291.28亿元,虚增货币资金886亿元。
而这样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系统性”的持续三年之久的财务造假案直到2018年才被曝出。2018年半年报,造假三年后康美药业财务数据已经矛盾重重,已然难以自圆其说,媒体质疑声随之如潮水般涌来。但即便如此,康美药业依然矢口否认自己财务造假,甚至还发布了增持公告,幻想把这场戏继续演下去。
2019年4月30日,在证监会调查压力下,康美药业发布公告称,由于财务数据出现会计差错,造成2017年营业收入多计入88.98亿元,营业成本多计入76亿元,销售商品多计入102亿元,货币资金多计入299亿元。公告一出,市场哗然,然而对于如此明显的财务造假,原董事长马兴田当时还回应称,“会计差错和财务造假是两回事。”
2019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通报,初步查明康美药业披露的2016至2018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虚假,涉嫌违反《证券法》第63条等相关规定。至此,康美药业才低下头深夜公告道歉,并主动ST,A股史上最大的财务造假案大白于天下。
康得新:大股东联合造假百亿元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法可谓眼花缭乱,造假主体也不一定是上市公司本身,有的是子公司造假,比如中信国安,有的是控股股东,比如康得新。
在财务造假被曝光之前,康得新也是一只大白马,巅峰时期市值近千亿元。2017年一度入选《福布斯》“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年度榜单,是当年唯一入选的中国科技型新材料公司。
然而这样光鲜的外表靠的竟是财务造假。2019年1月,康得新出现债务违约,但是账面却有122亿元,明明账面有巨额资金却拿不出钱还债,康得新显然已经无法自圆其说,财务造假随之浮出水面。
2019年7月5日,证监会首次对康得新下发《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指出,康得新控股股东康得集团在2014年-2018年分非经营性占用资金额上市公司高达65.23亿元、58.37亿元、76.72亿元、171.50亿元和159.31亿元资金。然而,康得新并未在年度报告中披露控股股东康得集团非经营性占用资金的关联交易情况,年度报告存在重大遗漏。
这样看来,康得新应属于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典型案例,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随着调查深入,证监会发现所谓的大股东非经营性占用资金不过是幌子,而配合财务造假才是真。
2020年6月28日,证监会重新下发了对康得新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证监会指出,康得新2015年-2018年年度报告中披露的银行存款余额存在虚假记载,其中包括2018年披露的144.68亿元,这含有康得新及其子公司在该银行银行账户余额122.09亿元,也就是说康得新及其各子公司该银行账户各年实际余额为0。
实际上,康得新财务造假的手法并非多复杂,但却蒙蔽了许多专业投资机构,造假四年瑞华会计事务所竟然没有发觉,更扯淡的是还有许多券商连篇累牍的研报写康得新是何等优秀的公司。当然,不排除这些机构与上市公司窜通一气,合谋造假的可能性。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会计事务所,还是券商保荐机构,他们本质上是和上市公司属于同一阵营,毕竟上市公司才是他们的金主爸爸而不是散户。
为了一份“漂亮”的财报,许多上市公司沉迷于调节财务数据,有的调着调上瘾了,没收住手就成了财务造假,然而财务造假的戏,终有演完的一天,出来混迟早都得还。
造假处罚力度太轻,处罚的额度太小,等于变相鼓励造假了。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受害最大的是是投资者,国家得了60万,投资者血本无归
绝对不是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