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首访汽车行业,华为对标博世技术,揭秘车企为何依赖油电双修方案

康俊讲车 2025-04-19 22:03:58

“嘿,你知道吗?有那么一家公司,它自己不造车,却能让几乎每辆汽车都带着它的印记,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博世,一个139岁的“老家伙”,说白了,它就是汽车圈的“隐形大佬”。

这公司有多牛?

这么说吧,很多车企巨头都得喊它一声“爸爸”。

但问题来了,为啥博世能让这么多车企离不开它?

这事儿还得从它在中国市场的布局说起。

早在20年前,博世就瞅准了中国这块肥肉,开始在全球化的大棋盘上落子。

现在,面对逆全球化的趋势,博世更是加快了本土化的步伐。

怎么个快法?

简单粗暴,把决策权往下放,研发速度Duang Duang Duang地往上提。

更骚的是,博世还玩起了“逆向创新”。

以前都是国外的好东西往中国搬,现在呢?

博世在中国的创新成果,反过来又给欧美市场“喂饭”。

你品,你细品,这波操作是不是很6?

光靠本土化还不够。

在智能驾驶这块,博世的策略是“油电通吃”。

现在新能源车是火,但传统燃油车也不是吃素的啊。

博世就搞了个面向燃油车的中阶智能驾驶方案,主打高速领航辅助和城区点到点的智能驾驶功能。

这招厉害在哪?

它精准地填补了传统车企和合资车企在智能驾驶转型过程中的市场空白。

相当于别人还在犹豫要不要换赛道,博世直接给你铺好路,让你想不走都难。

而且,博世在智能驾驶领域还有个大杀器,那就是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

从控制器、传感器到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博世都能自己搞定。

这就好比,别人还在东拼西凑,博世直接给你一套“全家桶”,省时省力。

就拿奇瑞的猎鹰智驾项目来说,博世不仅提供智能驾驶技术,还把激光雷达等关键部件都打包进去,这服务,简直不要太周到。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下华为。

华为的鸿蒙座舱系统,那可是现在汽车圈的“当红炸子鸡”,用户体验流畅得一批。

博世虽然也在智能座舱领域有所布局,但它的策略更偏向于提供底层技术和硬件支持。

这就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局面:一些车企选择同时采用博世的硬件和华为的鸿蒙系统,这俩巨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

这就叫“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你以为博世一直是顺风顺水?那就错了。它也经历过“水逆期”。

1886年,罗伯特·博世在斯图加特以电气设备服务作坊起步,创业初期,那是真·惨。

不仅赔光了老爹留下的家底,还欠了一屁股债。

更别说一战和二战了,博世的海外资产几乎全军覆没,事业部也遭受重创。

但即便如此,博世也没停下创新的脚步。

一战后,它发明了汽车照明系统;二战后,又搞出了ABS防抱死制动系统。

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话放在博世身上,那是真·灵验。

博世的创新模式也很特别。

它不是那种追求“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而是更擅长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改良和优化。

就拿火花塞来说,虽然博世不是发明者,但它却对其进行了革命性的改良,解决了内燃机点火系统的诸多难题。

这种创新模式,和德国那种注重细节、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那是Perfect Match。

对了,博世在电池领域也有动作。

它和宁德时代合作开发48V电池系统,为混合动力汽车提供更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

而且,它还在氢燃料电池技术领域进行探索,计划在2024年开始量产氢燃料电池系统。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雷军。

2024年5月,雷军亲自到访博世位于德国的总部和工厂,深入了解博世在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和解决方案。

这说明啥?

说明小米汽车也在积极寻求与博世深化合作的机会。

博世也不是啥“完美人设”。

它也曾卷入柴油排放门事件。

2019年,博世承认其向部分汽车制造商提供了用于操纵柴油发动机排放测试的软件。

虽然博世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但也给所有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敲响了警钟:技术再牛,也得守住底线。

博世能成为汽车圈的“隐形大佬”,靠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它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和灵活的战略调整。

就像一句歌词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用一句歌词结尾吧:爱拼才会赢!

0 阅读:35
评论列表

康俊讲车

简介:分享汽车知识,传递正能量,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