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沙俄和苏联,对土地的渴望是无止境的?但为何外蒙古,这个近在咫尺的土地,却未被他们吞并,而是任由其独立,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如今的外蒙古。2025年1-2月蒙古对外贸易进口总额17.1亿美元,出口总额20.1亿美元。其中煤炭、铜精粉等资源出口占据大头。从经济数据来看,外蒙古并非毫无价值,那沙俄和苏联为何不将其纳入囊中?
先谈地缘政治因素。西伯利亚,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看似是沙俄的巨大财富,不过实则暗藏危机。它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环境恶劣,这使得沙俄在战略防御以及资源调配上,面临极大困难。
而外蒙古,就像一个天然的缓冲带,横亘在沙俄与潜在敌人之间。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沙俄在远东的生命线,由于外蒙古的存在,极大程度上得到了保护,使其免受直接威胁。
苏联时期,国际局势更为复杂,斯大林曾说,敌人从蒙古北上,会使苏联被拦腰斩断,所以外蒙古的独立,对于苏联国家安全纵深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国际环境亦是重要缘由。19世纪中叶,沙俄在经略外蒙古之际,自身深陷于克里米亚战争的泥潭之中,国际地位以及军事力量皆被大幅削弱。
这个时候,其与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亚洲的利益冲突持续不断,根本没有闲暇去全力经营外蒙古。
日俄战争,更是让沙俄在远东的扩张,遭受了重创,其势力不得不进行收缩。二战末期,《雅尔塔协定》规定要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在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中,苏联需在一定程度上遵照该协定。
冷战时期,苏联塑造自己为第三世界国家解放者的形象,吞并外蒙古将与这一形象背道而驰,还会引发国际舆论的谴责,导致第三世界国家的反感。
经济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外蒙古其经济基础极为薄弱,长期以来,以单一的畜牧业经济为主,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倘若沙俄或苏联将其吞并,便需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
对比之下,经济渗透与控制的策略更为明智。苏联将外蒙古纳入经互会,通过贸易协定及进行投资等方式,获取外蒙古的矿产等资源,以极小的成本获取极大的利益。
外蒙古自身民族意识的崛起,这一点也不可被忽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于沙俄的扶持之下,外蒙古的上层贵族民族意识开始渐渐萌发,1911年便宣布了“独立”。
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得以成立。在苏联的大力支持之下,其在政治方面,经济领域以及文化层面,逐步地发展起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国家体系。
正是因为如此,当苏联后续想要实施吞并行为时,遭遇到了巨大的政治以及民族方面的阻力。
再者沙俄和苏联通过政治、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地进行渗透,从而实现了对外蒙古的间接控制。扶持傀儡政权,将其作为工具来操控政治决策。
在军事方面,外蒙古军队受其指挥,安排驻军以确保能够服从战略需求;在文化领域,大力推广俄语教育,以此来传播苏联文化。
这种间接控制方式,相比直接吞并,大大地降低了政治风险、经济投入以及社会管理成本,与此同时也减少了内部反抗,还有国际冲突的可能性。
从如今世界政府峰会等国际交流活动来看,各国更为注重在现有的国际秩序之下的合作以及发展。
回顾历史,沙俄以及苏联并未吞并外蒙古,这是诸多因素一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此一历史事件,还为当今的地缘政治格局的形成打下了根基,使我们得以看到在历史进程里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垃圾沙鹅,和苏联最可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