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了解这个对手,美国拉上整个西方阵营,决定从头开始钻研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最终,他们总结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中国变得强大并不可怕,真正让人注意的是,他们从不炫耀自己的血脉根源。
那么,“血统论”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啥情况呢?中国到底是怎么挣脱这个束缚的呢?咱们先说说“血统论”在中国的历史。这玩意儿在中国可是有着不短的存在时间,很多人觉得出身好就啥都好,出身不好就一辈子翻不了身。但中国是个有智慧的国家,人们慢慢开始反思这种做法对不对。再来说说中国是怎么打破这个枷锁的。说白了,就是大家开始讲能力、讲贡献,不再只看血统。政府也推了一系列政策,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这样一来,“血统论”那套说法就越来越没市场了,大家伙儿都忙着提升自己,谁还有空去纠结血统呢?总之,“血统论”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有过一段时间的风行,但中国还是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打破了这个不合理的枷锁。
【1.“血统论”曾促使中华文明向前发展】
看看咱们中国这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不难发现,现在大家早就不信那个“血统论”了。
不过得承认,它多次成为推动中华文明进步的关键力量。
大约五六千年前,在那个古老的上古时代,中华大地上散布着好多小部落。这些小部落为了找吃的、用的,经常打来打去,抢资源,争个不停。
即便是炎帝和黄帝这两位远古时代的头领,在将蚩尤打败后,才让那种混乱的状况得以停歇。他们还开创了一个新办法,就是让首领之位像尧传给舜、舜再传给禹那样,通过推荐和谦让来选定。
不过那时候,“血脉传承”的观念还是相当有分量,部落里头换领袖,选来选去都是老领袖的亲戚。
特别是随着时间推进,启改变了那种大家共有的统治方式,搞起了家族传承,这样一来,靠血缘来决定地位的做法就正式走上了历史的大道,并且在中国慢慢发展到了最高点。
从那以后,每一朝的皇帝都是家族里直接传下来的,大都是挑自己的亲生孩子来继承皇位,就连那些手里握着大堆社会资源的大户人家,也都是这么干的。
一个特别突出的例子,就是武王姬发建立起来的周朝,还有那些跟他一起打败纣王的八百多个诸侯国。
他们因为出身贵族,加上为建立周王朝立下的赫赫战功,让后世的子孙得到了长久的庇护。
确实存在过一些情况,就是有些国家的大臣最后取代了国王,比如历史上很有名的那个田氏篡夺齐国政权的例子。
虽然好像推翻了血统决定一切的说法,但田家的血脉其实也不平凡。他们是古代“三皇五帝”里舜帝一脉相承的直系后代。
【2.“血统论”的枷锁注定被时代所打破】
尽管“出身背景说”在过去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它也是人类进步过程中的一个产物。
从过往的痕迹里能清楚发现,“出身决定论”存在很大的问题,要是不把它摒弃,它就好像是一道沉重的枷锁,紧紧束缚着时代的发展。
其中,最有标志性的人物得数周文王姬昌。
商朝快结束的时候,老百姓过得非常苦,周文王在不知不觉中打破了只看重出身的规矩。
周文王特别看重才能,他甚至亲自跑到渭水河边,诚心诚意地把姜子牙这位大能人给请来了。特别是他不顾别人的反对,坚持让姜子牙当上了丞相,管起了整个国家的大事。
姜子牙把周国管理得很好,让国家变得越来越繁荣,这为日后打败商朝创造了有利条件。
尽管老百姓给姜子牙安上了好多不同的头衔,但他依旧是元始天尊得意弟子中的一个。
但如果我们去掉那些神话般的描述,说实话,他其实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就像是在河边悠闲钓鱼的一个老头而已。
聊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跳出来讲,刚才说的那些终归只是庞大人群中的极少数情况。
实际上,真正在历史上打破“血统论”束缚,让普通人有机会翻身的,得归功于商鞅搞的秦法。
这是咱中国头一回出的法律,能让老百姓一步步往贵族那层爬。
特别是军事功勋封爵制度,只要你有真本事,心里有那股子往上冲的劲儿,就能投身秦军,通过斩杀敌人来赢得军功。
如果不想选那种方法,其实还有条路,那就是靠种地。秦朝的法律里,可是写得清清楚楚:
老百姓要是交了上千石的粮食,就能升一级爵位。
虽然这些新起的贵族还不能和那些老资格的贵族相比,但他们确实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提高社会地位的机会。
要是说商鞅从规矩上推翻了靠血缘说话的旧规矩,那陈胜就是在思想上给人们松了绑。
陈胜在大泽乡带头反抗,挑起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农民暴动的序幕。
尽管最终结果没能成功,但那句被世人传颂了千年的“难道王侯将相是天生注定的吗?”让后来的无数中国人明白了一个道理:
这些贵族并非生来就坐拥财富与地位,他们能站在社会的高处,全都是沾了老祖宗的光。
最终,有个人给了“血统决定论”重重一击,这个人就是刘邦。
刘邦刚开始时,只是个管十里地的小亭长,说是最底层也不为过。但谁能想到,这么个小角色,最后竟然坐上了天下的头把交椅,一手建立起前所未有的大汉帝国。
再者,咱们中国人那股子胆量,可是砸碎“血脉决定论”这个牢笼的关键法宝。
老辈人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都在说,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勇敢面对,这样才能创造出不凡的成就。就像后羿射掉太阳,愚公移开大山,都是这个道理。
当然,随着时代不断前进,“论出身”那一套已经越来越不吃香了。
【3.“血统论”的没落,催生了中华文明】
一种社会体系的出现,肯定是受到好多方面的影响,同样地,它要是消失了,那也是因为好多种原因凑在一起。
“血统论”在中国逐渐消失,主要是因为历史上经历过多次重要的民族大融合。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真正民族大混合,得回到炎黄那时候的上古年代。那会儿的民族融合,算是给华夏民族打了个基础框架。
《史记·五帝本纪》里头说了,炎帝和黄帝他们那俩部落,越来越壮大,最后就在阪泉这个地方,不可避免地干了一仗。
最终,黄帝战胜了炎帝,之后他们联手建立了炎黄部落联盟,实现了中原地区的小范围统一。
后来,黄帝带着炎黄部落联盟的人马,把一直往西边扩张的蚩尤部落打了个落花流水,这样一来,整个中原地区就统一了。
住在这里的其他一些小族群,因为有了炎黄部落的保护,可以安心地过日子。他们有的会交换东西,有的会互相通婚,就这样慢慢地,大家变得越来越像一家人。
第二次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出现在三国、两晋以及南北朝那个阶段。
东汉快结束的时候,先是有黄巾军大闹天下,接着董卓又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最后还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一连串的动荡,加起来有近一百年,导致全国的人口数量大幅下降。
特别是在中原那一带,人变得特别少,说大部分房子都空荡荡的,真的一点儿也不夸张。
为了增加人口数量,曹操把边境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居民迁移到了中原地带。
虽然他们引发了西晋末年那场有名的“五胡乱华”事件,但事实摆在眼前,这些不同民族最终都被汉文化给融合了。
拿北魏这个政权举例,它是由北方的鲜卑族人一手建立起来的。他们到了中原后,就一头扎进汉文化里,学了足足几十年,最后终于融入了这片土地,成了这里的一员。
由于这个缘故,“五胡”里剩下的四个民族,也都慢慢地被汉族文化同化了。
这次民族间的交融,绝对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各种文化交融得越紧密,就说明这些文化会变得更加丰富和耀眼。
在那个时候,中华文明犹如一颗明珠,闪耀出大唐那个空前绝后的辉煌时代。
在两宋到元朝那段时间,发生了咱们国家的第三次民族大混合。
自打成吉思汗把草原各部统一后,他就跟契丹人建的辽国,还有两宋,慢慢形成了三方对峙的局面。
尽管这三方一直争吵不断,但要是从政治和文化角度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之间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相互学习,从对方那里取经,在吸取对方优点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改进着自己的短板。
忽必烈成功统一中原后,能够避免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在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时候,出现了又一次的民族大交融。
清王朝刚开始时,跟汉族确实有过一小段不对付的时候。但他们很快从蒙古的失败里学到了东西,决定跟汉族合到一块儿。
特别在维护国家安稳上,发挥了巨大的效果。
在康熙年间,满族和汉族的人们和平相处,这事儿已经变得很平常了。
另外,清朝那时候管辖的广阔土地,给现在的国家范围和以汉族为主的中国人族群打下了根基。
显然,每当历史上出现文化交融的时候,中华文明总能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中国人都获得了不同的血脉传承,这正是中华文明极具包容性的生动展现。
【4.从中华文明到中华民族】
有这么一句话,讲的是:
文化共识是一个国家让各民族团结起来,最终达成国家统一的关键支柱。
中国历史上,好多次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碰撞,催生出了耀眼的文明火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对自家的文化有着深深的认同感。
但从拥有共同的文化开始,我们慢慢向着成为一个真正的民族迈进,这一路上走得并不顺畅,遇到了不少坎坷。
近代时候,全球的情况真是变得让人摸不清头脑。
清政府管理糟糕透顶,让中国在世界发展的道路上慢慢掉了队,最后就变成了落后和没见识的代名词。
当西方的观念飘进中国,很多有理想的人为了挽救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走上了复兴与拯救的道路。
梁启超在他的书《聊聊中国史》里头,头一回讲到了“中华儿女”这个说法。
这个概念一出现,章太炎这样的有族群民族观念的人就觉得,说的中华民族,其实就是汉族,也就是在那汉地十八省住着的老百姓。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各朝各代实际掌管的土地,可远远不止人们常说的汉地十八个省那么简单。
之后,像孙中山这样的革命先驱不断琢磨研究,他们扩展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把满、蒙、回、藏、汉这五个族群都包括了进来,形成了五族共同治理的理念。
我们把这五个民族居住的地方,都看作是中华大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很多次民族大融合,形成了众多民族,哪里仅仅只有这五个民族呢?
1939年的时候,毛主席在一篇报道里头,第一次清清楚楚地解释了“中华民族”这个以前说得有点模糊的概念: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居住的人,都可以叫做中国人,而中国人就是在这片国土上生活的所有民族的统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把中国大地上所有的民族都好好摸了个底。他们发现有些民族的文化、生活习惯都差不多,于是就把这些民族合并在了一起。经过这么一番努力,最后才定下了咱们国家的民族数量。
中国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全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
我们都在这个国力强盛、人民当家作主、讲究礼貌规矩、依法治理的新中国里一起过日子。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