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8日,英国伦敦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吉利控股集团以1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全资收购沃尔沃汽车。

这一消息瞬间引爆全球汽车行业,一场看似不可能的 “蛇吞象” 收购案,在历经波折后终于尘埃落定。
它不仅改变了吉利与沃尔沃的命运轨迹,也为中国汽车企业 “走出去”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一)福特的困境与抉择
20世纪90年代,福特凭借皮卡业务赚取了丰厚利润,手握大量现金的它开启了全球扩张之路,1999年以64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汽车,构建起高端品牌矩阵。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底特律汽车三巨头遭受重创,福特虽未申请破产保护,但也面临大幅亏损和庞大债务。

时任CEO艾伦·穆拉利推出 “一个福特” 战略,收缩战线,聚焦核心品牌,沃尔沃汽车被列入出售名单。
与此同时,沃尔沃汽车连年亏损,价值缩水,福特对其估值降至25 - 30亿美元,相较买入时大幅缩水,这为潜在收购者提供了一个入场的好时机。
(二)吉利的雄心与渴望
彼时,吉利只是一家在中国汽车市场排名第九或第十的民营车企,主要生产10万元以下的廉价车,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有限。
但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有着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他认为吉利身处全球市场竞争环境,靠自身研发难以追赶跨国巨头,并购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沃尔沃汽车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尤其是在汽车安全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良好的品牌形象,早已被李书福锁定为理想的并购对象。
2007年,李书福在吉利内部秘密启动 “V项目”,开始为收购沃尔沃做准备。

(一)搭建国际化并购团队,叩开收购之门
2008年初,李书福在底特律车展上向福特高管提出收购沃尔沃的想法,再次遭到拒绝。
随后,他通过朋友介绍,找到诺希尔银行(罗斯柴尔德银行)的俞丽萍,希望其担任吉利的财务顾问。

俞丽萍
诺希尔银行在汽车并购领域声誉卓著,俞丽萍成功说服总部,为吉利组建项目团队。团队中奥尔森的加入至关重要,他曾是沃尔沃汽车的CEO,与沃尔沃渊源深厚。
此外,吉利内部也招募了一批具有丰富国际并购、产业供应链、合资项目审批等经验的高管,搭建起覆盖汽车并购关键环节的专业团队。
凭借这个团队,李书福在2009年1月的底特律车展上,成功与福特CEO穆拉利会面,得到积极回应,正式进入收购游戏场。
(二)多方筹措资金,解决收购难题
吉利对沃尔沃的报价为18亿美元,诺希尔银行搭建了融资框架,搞定了部分境外融资,福特也提供了2亿美元的卖方融资。
吉利控股集团则需自筹81亿元人民币,其中41亿由李书福自己出资,剩下40亿需要寻找其他资金来源。

起初,吉利试图向国内大基金、大银行寻求融资,但进展不顺,仅建行浙江分行贷出2亿美元。最终,李书福转向地方国资,与大庆、上海嘉定区等地政府达成合作,获得投资。
此外,成都政府牵头当地银行提供了30亿元建厂资金。由于融资框架敲定过程艰难,福特将签约时间推迟了一个多月。
(三)赢得信任,化解收购阻碍
在收购过程中,福特不仅希望获得资金回报,更希望沃尔沃能够持续良好经营。因此,吉利将重心放在打动沃尔沃上,尤其是获得工会的支持。
奥尔森在其中发挥了重要沟通作用,提醒李书福重视工会问题。
2009年8月,沃尔沃工会通过中国全国总工会试图阻止吉利收购,李书福迅速飞往瑞典拜访工会,承诺不搬迁工厂、不大规模裁员,并邀请工会代表到杭州参观吉利汽车。李书福用 “I love you” 回应工人提问,展现了诚意,成功化解了工会的阻碍。

(四)攻克知识产权难题,完成收购签约
知识产权问题是吉利与福特谈判的最后难关。福特与沃尔沃的知识产权分为三类,其中第三类共有的知识产权成为谈判焦点。
福特不希望收购后吉利使用部分共有技术,而吉利收购沃尔沃的重要目的就是提升自身技术实力。谈判过程异常艰难,李书福一度感到绝望。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对于共有的知识产权设置3年过渡期,过渡期内继续授权使用,既保障了福特的利益,也为沃尔沃现有车型计划的稳定以及吉利和沃尔沃后续自主开发车型平台提供了空间。
2010年3月28日,李书福在伦敦签署收购文件,收购案正式落定。

(一)维持经营稳定,应对管理与资金挑战
收购完成后,吉利面临维持沃尔沃经营稳定的挑战。在管理架构方面,沃尔沃通过独立董事会更换管理层,李书福作为董事长仅拥有一票投票权,强调 “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形成了沃尔沃独立的运营机制。
在资金方面,吉利为沃尔沃研发新车型平台提供资金,获得30亿欧元授信。但同时,沃尔沃原有的债务也转移到吉利控股集团,导致集团债务规模大幅上升,流动负债占比高,短期偿债压力巨大。

(二)推动国产项目落地,历经波折
沃尔沃国产项目原计划在收购后两年内落地,但由于对沃尔沃品牌身份的争议,最终被认定为外资品牌,吉利不得不与沃尔沃合资在中国建厂。加上国内收紧对外资投资整车业务的审批,项目直到2013年下半年才获批。
在此期间,国内高端车市场迅速发展,捷豹路虎等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沃尔沃被落下。
同时,吉利品牌自身销量不佳,且受知识产权协议限制,前三年无法从沃尔沃充分吸收技术转化为产品,外界对吉利和沃尔沃的联姻质疑不断。

(三)实现技术深度协同,收获成功
随着时间推移,吉利和沃尔沃在技术上的深度合作取得显著成果。双方共同开发CMA中型车模块化平台,基于该平台推出了沃尔沃XC40、吉利领克等成功车型。
为推动技术协同,吉利在欧洲成立研究院,聘请萨博汽车技术负责人统领,组建上千人的工程师团队,促进人员交流。
2016年起,吉利品牌销量大涨,技术融合不断深入,沃尔沃也在2021年成功独立上市,市值达到220亿美元。

(四)开启新征程,持续海外扩张
吉利收购沃尔沃一役,极大地锻炼了其海外并购和合作能力。此后,吉利成为中国在海外最活跃的车企之一,先后收购东南亚宝腾汽车49.9%的股份、路特斯51%的股份,参股沃尔沃集团,收购戴姆勒公司9%以上的股份。
这些举措彰显了吉利在全球汽车市场的雄心壮志。
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是一次天时地利人和的成功范例。
它不仅改变了两家企业的命运,更成为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经典案例。吉利在收购过程中展现出的战略眼光、执行力和融合能力,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宝贵经验。
未来,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吉利与沃尔沃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为全球汽车产业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可能 。
文本素材来源@商业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