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悬挂天下第一关匾额,其中“下”字看起来为何有点怪怪的?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4-06 10:36:25

山海关,自远古起便为我国军事战略要地。于其东门镇东楼之上,悬有一匾额,上书“天下第一关”五字。此五字笔力雄浑,尽显磅礴之势。然细观之,“下”字末点似有微妙不协调之处,稍显突兀。而此匾额背后,实则隐匿着一段饶有趣味的历史故事。

【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旧称榆关,其地理位置独特,南濒渤海,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隔海遥对,交通畅达,航运便捷。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中山王徐达领命修缮永平、界岭等关隘。其间,于此处构筑关城,因该关城北靠燕山,南面渤海,故而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作为明长城在东北地区的起始之处,荣膺“天下第一关”之美誉,其缘由主要涵盖两个层面。就地理位置而言,山海关乃是万里长城东部起始点的首座关隘;从地理形势来看,此地倚山傍海,凭借独特的地形构建起雄关锁钥之势,在军事防御上具备易守难攻的显著优势。

山海关城的构筑展现出极高的设计巧思。其整体城池呈规整的四方形布局,周长计4.6公里。城墙高度达12米,厚度为7米,而东墙顶部宽度达15米,如此宽度,足以保障十人并行、五马齐驱。

该城墙内部结构采用土筑方式,外部则以砖砌就。于城墙四周,均匀设有四座城门,且每座城门之上皆建有箭楼。然而,历经岁月变迁,南门、西门与北门的箭楼均已毁弃,现今仅存东门箭楼,见证着往昔的历史风貌。

据《临榆县志》所载,东门筑有城楼,其高度达三丈,整体共分两层。上层高度为五丈,下层则为六丈,每层进深皆为各自高度的一半。城楼上悬有匾额,上书“天下第一关”,此匾额乃明代肖剑事所书。

山海关留存的城楼,名曰“镇东楼”。其依托的城台高度达12米,城楼自身高度为13米。在平面布局上,城楼东西跨度为10.1米,南北延展长度为19.7米。此楼构造为两层,首层高度5.7米,二层高度8米。

镇东楼于建筑形制上归类为箭楼,其上部采用歇山重檐之顶,顶脊处双吻对称分布,呈现出严谨而规整的布局。下部则为砖木架构,在四角飞檐之上,精心饰以造型殊异的脊兽,这些脊兽雕琢精细,姿态灵动逼真,整体造型尽显美观雅致之态。

【山海关匾额的来历】

于镇东落城楼山下的不同方位,分别高悬着三块以木质为材、白地黑字的“天下第一关”匾额。其中,楼内一层所悬为原匾;而在二楼内部,此匾乃是清光绪五年时,由王治清依照燕塞湖所藏版本钩摹后重新镌刻而成;至于二楼外围所挂之匾,则是民国九年杨宝清钩摹并另行刻制的。

“天下第一关”之匾额,形制宏大,其长逾五米,高约一点五米,每字宽度皆超一米。此匾字体为楷书,笔锋苍劲雄健、浑厚敦实,与巍峨城楼之风格相得益彰,可谓古今罕有之佳作。据传,该匾额中“下”字之一点,并非常规书写而成,而是书者以独特技艺,将饱蘸墨汁之笔抛向半空,使之精准落下,从而完成此精妙一点的书写。

据史载,约五百余年前,明成化皇帝御笔敕令,旨在山海关城楼悬挂一方书有“天下第一关”字样的匾额。彼时,山海关镇守之兵部主事接此圣谕后,旋即差人攀至箭楼,精准丈量尺寸,旋而嘱托木匠制作一块长一丈八尺、宽五尺之巨匾。

待匾制作完成,兵部主事亲赴萧家,诚邀彼时赋闲于山海关的萧显为该巨匾挥毫题字。萧显出身两榜进士,曾于福建按察司任佥事一职,其书法造诣精湛,名闻遐迩。至晚年,他辞官归乡,方有此闲居山海关之境况。

最初,面对兵部主事的恳请,萧显并未应允题字之事。然而,经兵部主事再三诚邀,萧显最终首肯。萧显称,鉴于此等大幅题字乃其生平首次操觚,故而需徐徐图之,切不可操之过急、催促施压,当以充足时间潜心酝酿方可。

时光荏苒,二十余日转瞬即逝。彼时,兵部主事未获任何相关音讯,遂遣人携数匹绸缎及几支精制湖笔,往赠于萧显。旋即,送礼之人归返复命,禀报道:“萧老先生每日皆于庭院之中,晨兴夜寐,操练一根长扁担。”

二十余日过后,兵部主事见诸事仍无进展,遂遣亲信为萧显送去数份上乘徽墨与宣纸。待送礼之人归返,禀报道:“萧老先生彼时正在室内吟诗,并言称再过一月便可着手书写。”

然而,次日,兵部主事便收到一封由新任蓟辽总督代皇帝所发的紧急信函,信中表明将赴山海关视察挂匾事宜,且预计在三日之内抵达。获悉此讯后,兵部主事即刻安排人员,抬着那块木匾并携带着一坛墨汁,匆匆前往萧家。

抵达萧府后,兵部主事郑重地向萧显详述了自兵部传达而来的紧急信函相关事宜。萧显深知此事重大,丝毫不敢懈怠,旋即付诸行动。只见他手持毛笔,于匾额之前踱步往返,目光专注地细细审视,时而颔首,时而发出爽朗笑声。须臾,萧显神情骤然凝重,屏息敛气,旋即挥毫落墨。

萧显挥毫之际,运笔气势磅礴仿若高山巨石倾坠,起笔灵动敏捷恰似飞燕疾掠捕食。其笔锋随身形辗转腾挪,须臾之间,“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已然落成。众人凑近观瞧,只见字体雄浑厚重,然“下”字独缺最后一点。面对众人满是疑惑的神态,萧显从容言道,此最后一笔需待匾额高悬之后再行补写。

次日辰时,兵部主事一面差人将巨幅匾额高悬于箭楼之上,一面于箭楼设宴款待萧显。待宾主酒过数巡,萧显移步至城楼之下,旋即吩咐书童迅速研磨。只见他随手取来一方擦桌布,揉搓成团,充分浸润墨汁后,运足气力朝着箭楼上的匾额奋力甩去。那蘸墨之布不偏不倚,恰好落于“下”字右下角,精准补上缺失之点。

关于萧显作出此行为的缘由,已难以稽考。然而,“下”字的末笔一点,从视觉观感而言,确有后期添加之迹象。据载,萧显所书之巨匾,现今珍藏于山海关城楼之内,而城楼上所悬之匾额,则为后世仿制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