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多浆膜腔积液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疑难病症,临床表现多样,多以胸痛、呼吸困难等为首发症状,常见病因包括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疾病等等,但仍有20%-30%不能明确病因。而本例患者以腹部胀痛、胸闷、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入院,首诊时辅助检查肺CT提示右下叶不规则空洞影伴双肺间质性改变,腹部影像学提示肝脏多发低密度影,胆囊壁毛糙,腹腔、盆腔、胸腔、心包大量积液,血生化提示肝酶明显升高,心包、胸腔积液穿刺后提示为漏出液,全面抗感染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缓解不明显,肺部影像学提示病变范围增大,该患者多系统病症能否可一元化解释?多浆膜腔积液、肺部病变加重等等,如何揭开病因之谜?
患者腹部胀痛伴咳嗽、气短,辅助检查提示胆囊壁增厚、肝酶、血肌酐明显升高,伴有多浆膜腔积液
卷宗1
基本资料:患者男性,59岁,主诉「腹部胀痛伴憋喘、呼吸困难3天」于2024年11月17日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肝胆胰外科病区。
讲述者:张彩云
该名男性于2024年11月1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痛不适,未引起重视,当时伴有反复咳嗽、咳痰、轻度憋喘,无发热。就诊于密云区医院,完善腹部CT提示肝脏多发低密度影,肝右叶稍低密度影,边界不清,胆囊壁增厚,腹腔、盆腔、胸腔积液,胸部CT提示双侧少量胸腔积液,给予抗感染、保肝等治疗后效果不佳,于11月17日转至我院急诊。根据肝胆胰外科会诊,考虑急性胆囊炎合并淤胆型肝炎可能性大,收入肝胆胰外科进行治疗。
该患者既往有长期大量吸烟史,1500年支,无其他慢性疾病及传染疾病史,无手术史、外伤史、输血史及药物过敏史。
卷宗2
入院后体格检查:
T:36.2℃ R:18次/分钟 P:107次/分钟 BP:105/79mmHg,急性病容,主动体位,胸廓无畸形,呼吸急促,双侧语颤减弱,无胸膜摩擦感,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律齐,心音遥远,心浊音界扩大,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莫菲氏征弱阳性,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轻度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17.86×10^9/L,N 77%,L 2.88×10^9/L,Hb 143g/L,PLT 115×10^9/L。
感染指标:CRP 58.7mg/L, PCT 0.5-2ng/ml。
肝肾功:ALT 1237.2U/L,AST 981.4U/L, TBIL 15.5umol/L,DBIL 6.7umol/L,总蛋白 55.7g/L,ALB 37.6g/L,BUN 18.9mmol/L,CR 166.2umol/L。
心功能:cTnI 9.3pg/ml,BNP 66pg/ml,凝血D-D二聚体3282ng/ml。
动脉血血气分析:(FiO2 0.21):pH 7.421,PaO2 72mmHg,PaCO2 34.1mmHg。
胆汁普通细菌培养:未见细菌生长。
胆囊穿刺引流液普通细菌培养:未见细菌生长。
心脏超声:心包腔中大量心包积液,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肾脏超声:右肾囊肿,前列腺肥大伴钙化,左肾未见明显异常。
血管超声:肠系膜上动脉未见异常,左侧下肢动脉斑块,左下肢静脉及右下肢动、静脉未见明显异常。
2024年11月17日复查胸部CT:右肺中叶可见条片影,右肺下叶前基底段不规则空洞,大小约22×17mm,壁薄厚不一,双肺间质增厚,间质性肺水肿可能,左侧少量胸水,纵隔内及右肺门区多发淋巴结。(见图1)
腹部CT:胆囊造瘘术后,胆囊壁增厚、胆囊炎可能,肝SVI稍低密度结节,肝实质密度不均,门脉期肝实质灌注不良,弥漫性肝损害。
进一步完善腹部MRI:胆囊造瘘术后,胆囊壁增厚、胆囊炎可能;弥漫性肝损害,肝S6异常信号,考虑孤立坏死性结节可能,肝脏多发囊肿,肝脏异常灌注可能;腹腔渗出性改变,腹腔积液,皮下多发水肿;心包积液,双侧胸腔积液;双肾多发囊肿。

图1 2024年11月17日胸部CT
首先,我们对病史进行总结:患者59岁男性,急性起病,以腹部胀痛、憋喘、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入院,外院辅助检查提示双侧胸腔积液、腹腔、盆腔积液,胆囊壁增厚,肝酶明显升高,血清肌酐明显升高,血常规及感染指标升高。
因此,初步诊断:1、急性胆囊炎 急性肝衰竭 淤胆型肝炎?; 2、多浆膜腔积液性质待查 腹腔积液 胸腔积液 心包积液 盆腔积液;3、急性肾功能不全
入院后急诊予以胆囊造瘘术、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后胆汁及引流液培养并未见细菌生长,胸水化验提示倾向于漏出液,且胸水细胞学未见到癌细胞。先后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抗感染、乌司他丁抗炎、还原型谷胱甘肽及多烯磷脂酰胆碱保肝、海昆肾喜胶囊及百令胶囊口服保肾治疗。并于2024年11月18日予以超声引导下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术后引流出血性积液。经抗感染、保肝、胆囊造瘘、胸腔及心包闭式引流等治疗后,患者自觉腹痛等症状减轻,胸水引流量减少,于2024年11月23日拔除右侧胸腔闭式引流管,11月30日复查肝功提示基本恢复正常。但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未见缓解,反而逐渐加重,且咳出较多白色粘痰,憋喘症状明显,夜间不能平卧。11月30日复查肺CT,提示右肺中下叶条片影范围明显增大,右下肺基底段空洞影较前增大(如图2)。

图2 2024年11月30日胸部CT
经抗感染、胆囊造瘘术、心包及胸腔穿刺引流后,患者腹部胀痛缓解,但咳嗽、气短加重,肺部影像学提示病变加重,肺部病变合并多浆膜腔积液进一步查因思路?重点筛查哪些指标?
讲述者:陈旭昕
卷宗3
针对风湿免疫疾病方面相关化验:狼疮组套、血管炎组套均正常范围,免疫球蛋白IgG 5.73g/L,补体3 527mg/L,补体4 68mg/L;余指标正常;
针对肿瘤肿瘤标志物:CEA 2.1ng/ml,AFP 2.89ng/ml,CA199 21U/ml,鳞状细胞糖类抗原 1.5ng/ml, NSE 32.2ng/ml,CYFRA21-1 5.7ng/ml,余正常;
胸水化验:红细胞计数 1600×10^6/L,白细胞计数 428×10^6/L,中性粒细胞比 20%,淋巴细胞比 80%,胸水总蛋白 18.2g/L,胸水白蛋白 11.6g/L。
胸水细胞学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及增生的间皮细胞;
结核相关化验:结核杆菌γ干扰素释放实验阴性,PPD实验阴性,结核三项阴性;
PET-CT结果:1、右下肺含空洞性结节,葡萄糖代谢增高,较本院CT系列比较,病变范围增大,空洞缩小,考虑感染病变可能性大;右肺中叶膨胀不全伴多发感染性病变,右肺多发斑片及实变影,葡萄糖代谢不均匀增高,感染性病变可能性大;双肺间质性改变,间质性肺水肿可能;右肺散在结节,葡萄糖代谢无增高,双侧胸腔中大量积液,心包积液伴部分包裹;双侧颈部、纵隔及双肺门取淋巴结,葡萄糖代谢增高,考虑炎性淋巴结可能性大;肝脏、双肾多发囊肿,胆囊造瘘术后,腹膜后炎性淋巴结。
经抗感染、保肝、保肾及其他辅助治疗后患者咳嗽、咳痰、憋喘症状进一步加重,但是否无明显发热症状,肺CT提示病变进展,PET-CT提示考虑肺部病变系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因此于2024年12月2日以“1、重症肺炎;2、急性胆囊炎;3、多浆膜腔积液性质待定; 4、急性肝功能不全;5、急性肾功能不全”转至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
入科后主要诊治方案:1、诊断肺部感染方面:转入前予以舒普深抗感染治疗,但效果差,入科后经验性调整为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完善气管镜检查见气道内较多白色稀薄痰,予以充分吸引,并于右下肺行肺泡灌洗,灌洗液病原学NGS结果见图3,抗感染方案调整为:复方磺胺甲噁唑片+头孢他啶+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治疗;2、多浆膜腔积液:入院后于2024年12月5日复查胸腔超声提示右侧胸腔较前再次增多,再次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并留取胸水化验明确胸水性质;2024年12月9日复查胸腔超声提示左侧胸水较前明显增多,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并留取胸水化验,结果见卷宗4;3、胆囊炎后续治疗:请肝胆外科会诊,考虑患者目前胆囊造瘘管通畅,可继续保留胆囊造瘘管,4周后可尝试夹闭,并可根据情况安排胆囊切除术;4、余给予营养支持、控制心率、止咳、化痰、抗凝预防血栓等支持治疗。5、经双侧胸腔闭式引流后患者仍自觉憋喘明显,复查心脏超声提示中量心包积液,于2025年12月17日第二次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并再次引流出血性液体,相关化验结果见卷宗4:

图3 肺泡灌洗液病原学NGS结果
卷宗4
胸水化验(2024.12.9 右侧):红细胞计数 1600×10^6/L,白细胞计数 428×10^6/L,中性粒细胞比 20%,淋巴细胞比 80%,胸水总蛋白 18.2g/L,胸水白蛋白 11.6g/L。
胸水化验(2024.12.9 左侧):胸水总蛋白 22.1g/L,胸水白蛋白 13.6g/L, 红细胞 125000×10^6/L,白细胞 350×10^6/L,LDH 124U/L,癌胚抗原 0.7ng/ml,涂片查抗酸杆菌 0条/300视野(-)。
胸水细胞学(2024.12.13右侧):涂片见少许核大、深染腺样排列异型细胞团,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肺腺癌,请结合临床及影像综合判断。免疫组化结果:CK5/6(-),CKAE1AE3(+),D240(-) ,Calretinin (-),WT-1(-) ,TTF-1(+),Napsin A(部分弱+),CK7(+),Ki67(+70%)。
胸水细胞学(2024.12.16右侧):可见异型细胞团,结合免疫组化,符合肺腺癌细胞,免疫组化:TTF-1(+),Napsin A(+),CKAE1AE3(+),P40(-),CEA(弱+)。
胸水细胞学(2024.12.16左侧):可见异型细胞团,结合免疫组化,符合肺腺癌,免疫组化:CK7(+),TTF-1(+),Napsin A(+),Ki67(+),P53(部分+)。
心包积液化验(2024.12.17):总蛋白 51.1g/L,白蛋白 30.8g/L, LDH 530U/L,红细胞计数 3084000×10^6/L,白细胞 3672×10^6/L。
心包积液细胞学(2024.12.24):可见少许异型细胞,符合肺腺癌,免疫组化:TTF-1(+),Napsin A(+),CKAE1AE3(+)。

图4 2025年12月11日肺CT(广谱抗感染治疗后)
根据上述结果,再次总结病史:该患者59岁男性,既往长期大量吸烟史,以反复腹部胀痛、咳嗽、咳痰伴胸闷为主要症状入院,病程中始终无明显发热,辅助检查提示肺部空洞伴条片影,胆囊壁增厚,多浆膜腔积液,肝肾功能不全,经心包、胸腔引流、胆囊造瘘、抗感染等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首次胸腔穿刺后胸腔积液性质倾向于漏出液,心包积液呈血性,后期双侧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再发,再次行穿刺引流并多次留取胸水化验提示为渗出液,双侧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细胞学检查均提示可见肺腺癌细胞。因此最终诊断为:右肺周围型腺癌 心包转移、双侧胸膜转移 纵隔、肺门、颈部淋巴结多发转移 T1N3M1 IV期。
肺腺癌多发转移已确诊,下一步诊疗计划如何?
讲述者:李泳群
根据多次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细胞学结果,目前考虑右肺周围型腺癌 心包转移、双侧胸膜转移 纵隔、肺门、颈部淋巴结多发转移 T1N3M1 IV期诊断明确,下一步治疗重点是在感染控制基础上,尽快给予抗肿瘤治疗。给予完善肺癌9基因检测明确是否有靶向治疗机会,患者病情进展迅速,且夜间不能平卧,反复刺激性咳嗽,并伴有I型呼吸衰竭,在等待基因检测结果同时,可先给予抢救性化疗治疗,根据患者体表面积计算药物用量,2024年12月20日给予化疗:顺铂120mg D1+培美曲塞0.8g D1治疗。2024年12月21日肺癌9基因检测结果提示:L858R突变,给予奥希替尼80mg 1/日抗肿瘤靶向治疗。经化疗后患者出现重度骨髓抑制,给予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血小板生成素等治疗,患者血象逐渐恢复正常。因曾出现重度骨髓抑制,未再给予化疗治疗。经抗肿瘤治疗19天后复查肺CT提示右肺病变较前有所吸收,特别是右下肺空洞样病变较前明显吸收,考虑抗肿瘤治疗有效,目前持续靶向药物治疗中。

图5 2025年1月8日肺CT(抗肿瘤化疗及靶向治疗19天后)
韩志海主任点评
1、多浆膜腔积液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疾病,是指两个或以上浆膜腔同时出现积液,研究显示,多浆膜腔积液的病因以自身免疫疾病、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等为常见病因,另外有约23.9~30%病因不明,Light标准虽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判断疾病类型,但在鉴别良恶性方面作用并不大,细胞病理学仍为诊断恶性疾病的“金标准”,但细胞学病理往往阳性率较低,需多次留取标本送检以提高阳性率。
2、多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症状较为多样,多以胸闷、呼吸困难等为主,但也有病人以腹痛、腹胀等为首发症状。该例病人出现腹部胀痛、咳嗽、咳痰、胸闷等多系统症状,且初次胸水化验提示漏出液,伴有急性肝衰竭、肾功能不全等多系统功能损害,可能干扰了临床医生进行判断。回顾该例病人出现腹部胀痛原因可能是心包积液导致心包填塞,血液回流障碍导致静水压增高,从而引发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肝淤血诱发的弥漫性肝损害、急性肝衰竭等,经心包穿刺引流后心包填塞解除,静水压恢复,肝淤血减轻,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但恶性肿瘤持续进展,多次留取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送检,最终确诊为转移性恶性肿瘤。[1]
参考文献
[1] 宋俊贤,李晓,李忠佑,宋婧,陈红.以心包积液为主多浆膜腔积液患者的病因学分布和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21,36(3):305-309.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1.03.013.
[2] Stoichitoiu LE, Ionescu GD, Neatu I, Baicus C. Causes of Polyseros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J Pers Med. 2023. 13(5).
专家介绍

韩志海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从事呼吸危重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30年,擅长呼吸危重症(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基础与救治,肺部感染、肺结节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诊治。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委会委员。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论著100余篇,SCI论文30余篇,主编、副主编教材专著8部。

陈旭昕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导。擅长呼吸危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及肺部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担任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获军队医疗成果奖三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及院级创新培育基金各2项。参编专著2部,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14篇。

李泳群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全军呼吸专业委员会肺癌学组委员,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委员,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肺癌免疫治疗委员会委员;先后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海军总医院新技术新业务奖一项,多次在海军重大任务中担任医疗保障任务,承担省部级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发表论文40余篇。

张彩云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主持院内创新培育基金一项,发表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4篇,统计源期刊1篇,参编书籍教材2部,擅长呼吸危重症、呼吸慢病诊治,肺癌的综合治疗。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采写编辑:冬雪凝;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