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朗普对着国务院发起了一场外科手术式的“清洗”,只不过相对于之前主要“清洗”政敌,他这一波的目标则是集中在自己人身上。

终于特朗普还是走到了每一个独裁者都会走的那一步:连自己人都信不过。或者说他现在连人都信不过了,这次特朗普的人事任命,甚至连外交政策都是由AI进行起草的。也就是说相对于人类,特朗普现在更信任AI。就算是迫不得已,必须要用人的岗位,官员招聘标准也明确将“政策忠诚度优先”摆在首位。
特朗普将非洲事务局、人权机构及气候特使职位等被列入裁撤名单,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众多“非必要”使领馆也将关闭,取而代之的竟是反恐特遣队。据相关数据显示,1.3万外交官中,竟有30%已考虑跳槽另谋出路。
特朗普的清洗风暴绝非仅局限于国务院。2025年4月初,国家安全局6名对华鹰派官员遭解职,其中就包括主导科技战的费斯。这位新保守主义“太子爷”,曾在推动TikTok禁令等事务上不遗余力,其父辈更是伊拉克战争的重要设计师。然而,即便有着如此深厚的政治背景,在特朗普眼中,他们也不过是可以随意替换的棋子。留下的黄之瀚虽仍在台湾问题上大放厥词,但实际上权早已被架空。

五角大楼也未能幸免,特朗普撤换了83%的民主党任命将领,安插了丹・凯恩等一批对自己绝对“效忠者”,甚至打破美军77年的军政分离传统,将参联会主席职位交给毫无战区指挥经验的亲信。在这种情况下,美军正逐渐从专业的战略智库沦为“特朗普私人董事会”,专业能力被政治站队彻底取代。
甚至特朗普的亲信,国务卿鲁比奥也未能逃脱被边缘化的命运。这位曾被特朗普寄予厚望、在反华问题上冲锋陷阵的急先锋,如今却陷入了部门缩编、权力被架空的困境。他名义上主管的北美事务办公室,实际决策权却被悄然转移到了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他极力推动的“跨国威胁应对”新职位,也被规定需直接向总统汇报,这无疑是对他权力的进一步削弱。这种明升暗降的手段,与当年蒂勒森遭解职前的遭遇如出一辙,充分暴露了特朗普对所谓“心腹”的利用本质——一旦工具价值耗尽,便毫不留情地弃之如敝履。

特朗普如此疯狂地进行清洗行动,背后隐藏着三重政治逻辑。从选举角度来看,他试图将中美对话僵局归咎于“官僚体系臃肿”,关闭非洲使领馆既能迎合本土主义选民,又能巧妙地将外交失利的责任转嫁给体制。
在权力重构方面,他借机构改革之名,大肆安插亲信。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
在战略试探层面,关闭使领馆就如同在棋盘上撤掉棋子,既可以试探国际社会的反应,又能为后续的利益交易腾挪出更多空间。
然而,特朗普的这种疯狂砍杀行为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系统性危机。人才断层问题愈发严重,职业外交官与军官的流失速度远远超出预期。五角大楼2024年军官退役申请激增300%,国务院内部更是离心倾向加剧。外交信用也严重透支,关闭使馆或许只需总统简单签字,但要重建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信任,却需要耗费数十年的时间。《华尔街日报》曾发出警告,美国正主动申请“降级为地区强国”。
特朗普对“自己人”的清洗,充分暴露了独裁者永恒的悖论——越是不择手段地追求绝对控制,就越会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当专业体系彻底崩溃、决策完全依赖小圈子、盟友沦为交易筹码时,美国的外交机器就如同生锈的齿轮,运转愈发艰难。历史早已无数次证明,靠恐惧维系的权力最终必将反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