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如钢铁丛林般的城市,当“古色古香”的古镇出现时,就引发了热潮。
毕竟里面玩的地方多,吃的种类也多,还能欣赏一下古时候的建筑美景,都是大家选择前去游玩的原因。
因此前些年“古镇文化”爆火后,让各地都开始效仿起来,花费重金“拷贝”了这样的旅游景点。
没想到这番操作,却直接翻车了,如今热热闹闹的场景没看到,商家也都人去楼空。
花费大量资金建造而成的古镇,为何现在游客们却不买账了呢?
游客稀少的古镇
古镇曾经是旅游市场的宠儿,仿佛一夜之间,中国大地回到了“青砖小瓦马头墙”的时代。
而就在近期,古镇再次成为了大家的话题,但这次却不是“火爆”,而是“冷清”的快要面临倒闭。
地处于张家界的大庸古城,今年的数据可以称得上惨淡,上半年仅有2300名游客的来访,算下来每天连20个人都不到,偌大一个古城镇可以说是开一天,就要亏上不少。
要知道当初这个景点,光是对它的投资就多达25亿元,占地也是极大。
是经营的方式出了问题,还是宣传的方式不对?其实像它这种情况可不算少数,许多古镇也正在亏损的泥沼中挣扎,甚至走向倒闭或烂尾的深渊。
根据所知的数据,目前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镇数量那叫一个惊人,超出了2800个,这可是旅游景点啊。
而这个数量在引起热议时,却隐藏着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那就是至少有100多个古镇已经被贴上了“死亡”的标签。
这些过去备受期待的项目,现在却冷清得很,有些甚至成了空荡荡的地方。
像“白鹿原”就是如此,当时一部同名的影视作品的热播,让它成为了知名的打卡地。
而当地也跟着一掷千金,砸下了3.5亿想要也搞这么一个地方,建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名片”。
但这个被他们寄予厚望的景点,却仅仅过了一年,收入的数据就开始大幅度的下滑,短短只维持4年就被拆掉了。
真是挺让人感慨的,毕竟上亿的经费可不是小数目,最终却就这样打水漂了。
要说本身就存在问题吧也不对,毕竟刚建造完成后,前来游玩的人确实不少,那么如今为何大家都不愿意再来了呢?
假期旅游能去哪?外面全是古镇
如今人们对于旅游,大多数都是抱着好不容易有空,那就跑远一点玩的想法。
但到了地方之后,就往往会发现其他城市的古镇,为何与自家城市中那个这么相似呢?
这就是现在古镇面临的情况,全国这么多古镇,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灵魂”。
90年代末到00年那会儿,我国经济像坐上了快车,各地政府都急着想通过旅游来给地方经济添把火。
尤其是那些偏远地方,把“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当成是发展的关键。
像乌镇和丽江古城的兴起,让投资的人看到了它旅游市场的广阔前景,早就看准了这其中的商机。
乌镇、周庄、凤凰古城这些地方的成功,被各地模仿了好多次,有些连自己的文化故事都没有,也跟着效仿起来。
因为有着成功的例子,便依照着别人的优点拼凑一下,使得建筑风格很是雷同,缺乏了景点自身的文化属性了。
“每一座古(城)镇必须有一个‘镇魂之作。”
当这些“伪古城”大量出现时,没有经过历史沉淀的它们,又如何能让游客被建筑美景所吸引呢?
这些“人造古镇”,往往只是依靠现代材料和技术搭建起来的仿古建筑,缺乏真正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
有些人会编造故事,加上几句有点古意的句子,再建几座像古时候的建筑,就能把自己包装成“千年古镇”。
不少地方的运营团队在活动策划、节日宣传、商业运营等方面经验不足,这导致古镇后期吸引力下降,最终可能走向衰落。
当大家满怀期待来到这里,但看到的店铺都是那几样,一点新意也没有。
在自家附近都能尝到的美食,跑老远过去一看还是那几样,肯定会生出失落感。
像有些前来游玩的人们,想要带一点礼品回家,发现卖的都是雷同的,这咋好意思带回去呢。
资本看重的是这个项目赚不赚钱,更倾向于项目能否迅速吸引资金和游客,主打的就是一个短期能见成效。
而当地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和就业,它们希望通过开发古镇来提高地方名气和财力,并解决一系列就业问题。
那么这个古镇就真成为了一个“烫手山芋”,没法恢复到之前那般人来人往了吗?
怎样去做出改变
花费那么多资金,拆除重建无疑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而任其衰败也不是长久之计。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它面临的状况并不是想象那般严峻,而是经营的方向没合大家的胃口。
像地处洛阳的一个洛邑古城,就凭借“汉服”与旅游相挂钩,利用人们出来拍美照的概念,一到节假日就会出圈。
就是依靠着自身的文化底蕴,还把景点给玩出了花,采用了“一步一景”的设计,满足了游客们穿越时代的体验。
与此同时还结合了非遗的文化,那是面子里子都顾及到了,带动了年轻化的消费。
在互联网时代,古镇的宣传推广也需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宣传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如今人们旅行也常常选择自驾,网上购票这种形式。
而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古镇的美丽景色、民俗风情、特色美食等等,就会吸引更多年轻游客的关注。
对于一些实在难以吸引游客的古镇,也可以考虑转型发展,直接改造成为影视拍摄基地,也能实现很好的创收。
但只要找准方向,对症下药,并不断创新和尝试,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重焕生机。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空城”、烂尾,“批量生产”的古城古镇宿命难测》
环球网《白鹿原民俗村被拆 文化小镇不能荒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