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弥留之际的顺治除了决定将皇位传给年仅8岁的第三子玄烨外,还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然而,也正式这样的安排,为之后的鳌拜擅权专政,埋下了伏笔。
雍正向康熙谏言,支持复立胤礽的皇太子之位。此举看似是雍正等人自绝“晋升”之路,可从事情后续的发展来看,却是在用此时的“示弱”,为之后的夺嫡争斗,做着精心的准备与构划,尽显邬思道的智谋与雍正的“心机”。
康熙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废黜后不久便重新对其进行了册封。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康熙要“一废皇太子”,而他为何又要将胤礽重新复立,并且康熙在已经有了复立胤礽的想法的时候,为何还要发动百官来“推举新太子”?
历史上的胤祥真的遭到过圈禁么?而究竟是怎样的原因会让胤祥,这个康熙皇帝曾经非常喜欢的儿子被圈禁起来,这次的圈禁又给胤祥造成了哪些影响?在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做个解读和分析。
康熙将弘历扛在了肩膀上写字,雍正先是一阵惊讶,但随即恢复了平静,并且还走到了镜子前整理了一下妆容。也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动作,不仅展现了雍正此时的志得意满,同时也将他的“野心”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雍正利用九阿哥胤禟写给江南巡盐道任伯安的密信,成功迫使任伯安带领着扬州盐商和富户们捐款,顺利完成了这次的差事之后,便将密信还给任伯安,而不是想康熙告发。至于雍正为何这么做,这个视频告诉您答案。
八阿哥胤禩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却忽视了最危险的敌人雍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康熙的“神操作”成功“保护”了雍正,另一方面胤禩自觉手握丰台大营便稳操胜券,结果最终胤禩为他的迷之自信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雍正主动找到张廷玉,说让张廷玉前来观刑是他的“粗心”,而实际上这恰恰是雍正与张廷玉之间的一种君臣默契,因为他们两个都非常清楚,隆科多和胤禩可以请假不来,但是张廷玉必须要出现在现场。
刚刚继承皇位的雍正回到府上,十七阿哥胤礼前来求见,却被邬思道以一句“天子无私事”拦在了门外。实际上,邬思道这样做并不仅仅是在拦阻十七阿哥,更重要的是,他这也是在暗示雍正,进而确保自己能够“半隐”成功。
康熙拿着八阿哥胤禩“诱审肖国兴”的证词交给张廷玉,而张廷玉却直接将其付之一炬。张廷玉这样做,不仅仅是出于对胤礽安危和整个朝局稳定的考量,同时这一切更是得到了康熙的暗示和提醒。
面对着十四阿哥胤禵的苦苦哀求,雍正却执意将乔引娣从其身边“夺走”,而雍正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十四阿哥咎由自取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雍正对其的一次严重惩戒。果然,在此之后,胤禵确实“老实”了许多。
雍正继位后,坐镇西北数年,手中还掌握重兵的十四阿哥胤禵,为何会对雍正如此“顺从”,并且还要在明知道最终结局的情况下依然听从雍正旨意回到京城,而没有选择带兵杀回北京与雍正争夺皇位?这个视频告诉您答案。
“狼覃”可谓是颇为“神秘”,他未曾露面,就连名字也仅仅只被康熙提及过一次,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为何会让康熙在面对危局时让他来保护自己?而为何康熙在最后时刻没将其留给雍正?看完这个视频您就明白了。
康熙为何选择雍正来继承皇位,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雍正会“搞钱”,从他刚刚继位时的不到八百万两,到最多时的六千万两,最后留给乾隆皇帝弘历的也有超过五千万两,可以说雍正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
伴随着胤禩的去世,雍正和胤禩等人数十年的宫廷争斗也随之落下了帷幕,两人从“九子夺嫡”一路斗到了雍正登基,最终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然而,也正是这封胤禩写给雍正的遗言,成为了雍正的“催命符”。
面对“曾静逆案”的主犯曾静,雍正非但没有进行任何出发,反而将其奉为“上宾”,让其观察自己日常的起居和理政,这让曾静大为感动,不仅从“黑粉”变为了“迷弟”,最后更是成为了雍正的义务“宣传员”。
康熙去世时让雍正好好保全八阿哥胤禩等人,结果就是这些人给雍正的施政带来了极大的阻碍,甚至还发生了严重的逼宫事件,为了能让弘历不再有此麻烦,雍正决心亲自赐死自己的儿子弘时,为弘历的登基扫除最后一个障碍。
弘历遭遇刺杀,他非常清楚,哥哥弘时就是这一切的幕后黑手,然而两人见面之后,弘历非但没有任何愤怒,依旧笑脸相迎,可在这份表面和谐的背后,双方的内心中早已是暗流涌动,二人之间的决战也就此打响。
雍正让弘时、弘昼、胤祉去查抄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家产,本就是对三人的试探,怎料弘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结果便是越想极力撇清与胤禩的关系,便越是欲盖弥彰,最终让雍正最终认定他才是这一切真正的幕后黑手。
雍正安排三阿哥胤祉和两个儿子弘时和弘昼去查抄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府邸,实则就是对他们在进行试探,而弘昼则用“活出丧”的方式将自己巧妙地置身其外,这样的做法看似荒唐,实则却是充满了“大智慧”。
签名: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