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赶走荷兰侵略者后,郑氏集团控制了台湾。此时,朝中不少大臣对于收复台湾持反对意见,他们更倾向于就此放弃台湾,可康熙皇帝对于收复台湾,却表现出了极强的决心,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个视频会告诉您答案。
发动“三藩之乱”后,包括其子吴应熊、其孙吴世琳在内的全家尽皆被康熙诛杀,然而却有一人幸免于难,成功逃脱,这个人便是吴三桂的另外一个儿子吴应麒,而他也是吴三桂最后留存的血脉。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被过于 “神化”了,反而是图海被严重“弱化”。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图海和周培公究竟是怎样的,他们在“三藩之乱”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看完这个视频您就明白了。
在周培公的劝谏下,王辅臣重新归降了朝廷,并且之后帮助康熙成功平定了“三藩之乱”,然而最终他却以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他之所以如此,也是想用一种非常体面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同时保全自己的家人。
“三藩之乱”爆发后,蒙古蒙古察哈尔部也随之发动了叛乱,最终康熙在孝庄太后的帮助下,由图海统领一支由家丁组成的“非正规”军队,成功平定了这场叛乱,也算是终结了大清王朝与蒙古察哈尔部长达数十年的矛盾积怨。
康熙十三年(1674年)初,靖南王耿精忠率先响应吴三桂发动叛乱,仅仅过了两年多的时间便选择向康熙投降了,“三藩之乱”结束后,他本人也最终被康熙下旨凌迟处死,而这一切只能说都是耿精忠咎由自取的结果。
《康熙王朝》中的朱国治,绝对算得上是“高大光辉”,可历史上真实的朱国治,却完全就是一介彻头彻尾的贪官和酷吏。尽管他拒不投降吴三桂,最终壮烈殉国,可他此前罪行昭昭,百姓怨声载道,就连康熙也不肯对其褒奖。
康熙十二年(1673年),当吴三桂正式起兵造反,发动“三藩之乱”的时候,是没有兵符印信的,可即便是如此,吴三桂依然有着极强的号令三军的能力,依旧能够指挥云贵两省兵马发动叛乱,这究竟是为何呢?
“三藩之乱”之所以会爆发,除了朝廷中央和以吴三桂为首的地方藩镇之间的矛盾持续激化以及吴三桂等人及其部将的野心作祟外,康熙本人也是难辞其咎,或者说,正是他的年轻气盛和一意孤行,把吴三桂等人给“逼”反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而吴三桂叛乱的直接原因便是康熙的“撤藩”决定。“三藩”功勋卓著且实力强大,为何康熙还是依然坚持强势“撤藩”呢?看完这个视频您就明白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诛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然而,这已经不是吴三桂第一次背叛,一生先后五次背主的他,堪称中国历史上“背叛数量之最”,而他也就此将自己永远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鳌拜因为他的擅权专政而遭到了康熙皇帝的严惩,确实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为何还能够被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进行“平反”,并且重新厘定功过,在这里我就为大家来做一个解读。
鳌拜虽然擅权专政,极大的威胁到了皇权威严,可他自始至终,都仅仅是个权臣,绝非逆臣、判臣,不仅如此,他对于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对于康熙朝初年的政局稳定和经济恢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康熙使出了一套“连环计”,靠着索额图训练的一群布库少年轻松完成了“智擒鳌拜”的“壮举”,成功将权力收归到自己手中,而鳌拜也在两个月之后便郁郁而终了。
处在权势巅峰期的鳌拜究竟有多霸道,竟然都敢用武力胁迫已经亲政的康熙,逼着他下旨处死辅政大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鳌拜被下藏刀”的故事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这个视频就来告诉大家答案。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大臣索尼病逝,然而,索尼在去世前的两项安排,成为了康熙皇帝日后能够“智擒鳌拜”的关键,因此可以说,索尼才是康熙能够“智擒鳌拜”的真正“幕后策划者”。
清初“中西历法之争”,本应该只是一场新旧历法之间的优劣对比,以及中西方之间科学、文化领域的一次公平对抗,却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斗争,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当时擅权专政的辅政大臣——鳌拜。
康熙五年(1666年),鳌拜以原本属于镶黄旗的土地为正白旗所占为由,提出两旗要“换地”,清初“圈换旗地之争”就此爆发。最终,鳌拜大获全胜,苏克萨哈则因为这件事彻底的颜面扫地,至此不敢再与鳌拜正面抗衡。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康熙皇帝大婚,正式迎娶了首辅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并将其册封为皇后。而也正是因为这段政治联姻,使得康熙成功争取到了索尼家族的支持,为之后康熙能够“智擒鳌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顺治去世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成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可鳌拜对这样的排序非常不满,他认为苏克萨哈不应该排名在第二位,而是应该排由他在索尼之后。鳌拜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视频告诉您答案。
签名: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