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读李清照词作时,习惯把词作的叙述者,视为李清照本人,比如在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中的《声声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没有文字记载林徽因到过的第一个寺庙在哪里,以她从小在杭州的经历,想必应该到过灵隐寺的。那个年代,很多妇女,尤其是上了年纪
一张洁是2022年1月21日在纽约去世的。再过两天,就是她三周年的忌日。张洁最早的来信是1999年3月4日。信中说:“寄
作为鲁迅笔下的经典形象,“闰土”早已广为人知——他本是一个勇敢、聪敏、生龙活虎般的少年,成年后却在生活的沉重压力下,变得
2025年4月1日,是古建筑学家、诗人、工艺美术设计师林徽因(1904—1955)逝世70周年。1931年至1937年,
1992年2月1日,汪曾祺在《新民晚报》发表《书画自娱》一诗,诗中有句云:“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他的同乡说:“汪曾
一、文学谎言从家到档案馆的列车十八分钟,从档案馆到家的列车也是十八分钟。两个十八分钟,一晃就是六年。阅档五千卷,往事越百
随着虚拟偶像、机器人和众多的科幻想象进入实际生活,它们背后的软硬件升级、“大语言模型迭代”等“基础建设”也引起关注。在与
林徽因的一生虽然相对短暂,却留下了大量精彩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对于林徽因来说有纪念意义,有的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但一些
如同我们强烈感受到的那样,2025春节到来之际横空出世的DeepSeek(深度求索)再度将人工智能这一话题送上热搜。它以
首先,我要坚持的就是: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助你谋生糊口,不能教会你驾船,也不能告诉你如何发动一
鲁迅一生在多个中外城市生活过:绍兴、南京、东京、仙台、杭州、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还短暂去过西安、香港讲学。其中,北京
当人们开始思考和言说“传统”之时,其实已经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新的时代(如当代、现代或近代),而把过去界定为与“我们的时代”
最近,复旦大学宣布缩招文科,引发一波热烈讨论。自古中国人尚文,在学习或教育活动中相对忽略自然科学技术。西学东渐以来,此种
记得曾经说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京三 大民间学术团体,即“走向未来丛书”、“文化:中国与世界”、“中国文化书院”,我都参
“《白夜》完美地描述了我的问题。”“今天被确诊为‘地下室人’。”在社交平台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再次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偶像
好几年以前,《江海学刊》的许总先生写信给我,约我就如何建构文学史的问题写一篇文章。我回信说,对于如何建构文学史,我并无一
刘勰《物色》有言,“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词以情发。一叶且或迫意,虫声有足引心”。从《诗经》开始,微小的“虫”以
一、张爱玲“文化汉奸”论的由来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在上海全境沦陷不足四年的时间里,她以其不
2007年春我住纽约,在林肯中心看了英国剧作家汤姆•斯托帕的话剧《乌托邦彼岸》。它展开了19世纪一批俄国知识分子,包括巴
签名: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