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到底怎么样?我想各国科学家还没有完全得到验证数据,或许是全球科技同步的原因,我们没有大量生产人形机器人,外国也是一样。或许都是个别零星小范围的生产些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到底在实际应用上给不给力呢?我们到底需要的是啥样的机器人呢?
也许很多企业还没搞清楚,未来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形机器人。如果说在工厂那就无所谓,人家老板自己家的事愿意用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如果说未来要大量融入社会的机器人,那就不能用原来的眼光了。首先我们要确定一点什么是人形机器人?是有那么一点像人就可以了么,好比春晚扭秧歌的机器人。
或者说需要它完全像个人,像《西部世界》里那样完全像个人,我们的科学家曾经研究的机器人根本就不像人,比如像酒店送餐机器人,还有商场里的机器人,火车站里,飞机场里那些带着轮子的机器人,基本很普遍了。这类机器人其实很有市场的,其实它就是有特定功能的工具。
这类机器人和我们家里的洗衣机还有冰箱,其实本质上也没什么却别,并且它们的工作效率还更高,比如你想让机器人给你做盘菜,那确实没有必要造个人形机器人出来,有对机械手臂就可以了。有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人为什么现在会进化成这个样子?要论力量与速度我们人类在自然界都不是最强的,文明与科技我们最优。
人类天
人天生就不擅长做某些特定的工作,但综合能力确最强。孔子曰:“君子不器”我们抽象理解成不能把人当工具,如果你非要造个人形机器人来做特定的工作或服务。本质上这个思路就不对,从这个角度看人形机器人就是一个巨大的泡沫。现在造出来的有点像人又不那么像人的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好像也只能按照特定的程序走,跳个舞表演个节目等等,某些工厂机器人开始搬重物了,我觉得测试的成份会更大些,因为针对某些特定的工作,人类总可以造出比人工作效率更高的机器去做,那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真的需要完全像人的机器人呢?
我觉得有两方面,让它从事的工作复杂程度极高,还没法拆分,需要综合能力强时它就得必须像人。另外家政护理,当然这两种工作也可以拆分,但是总感觉冰冷,太机械了,人是有社会属性的,人跟人的交往中,一些事还就得真人来做,如:情感陪伴,未来的养老机器人或很有市场。
如果能按照这个老人的子女的样子,造一台仿生机器人,然后把他的子女的记忆利用脑机接口输入给机器人,利用老人和子女的数据去训练机器人,它就变现的更像个真人,这种机器人就可以完成,从家政到护理以及情感陪伴这一系列工作。子女可安心上班,有个分身在家照顾老人多好啊!
问题是怎么实现,任何行业首先要知道盈利的点在哪?否则就没市场,那就不会有资本持续投入研发,靠拉投资很快烧完了,我觉得可以从医疗领域入手。首先做到一点人身上缺什么部件,都能有一个人造的平替,腿瘸了就换个机械腿,手断了就换个机械手臂,还要跟真人的手臂一样灵活运用。
最后把这些部件组在一起,不就成了人形机器人了么。当然人身上部件都搞全了,那就等于造个钢铁侠了。如果按照这个路径发展,这就等于循序渐进的发展。人类将自然而然的接受了机器人,甚至未来人类也变成了机器人。我相信科技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或许有生之年我也许能看到。
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绝不能凭着热血一股脑的生产出一大堆机器人来,硬要把它们按在哪里去做指定的工作,与其搞一大群的人形机器人,不如搞出更有效率的智能工具,因为它们更适合在指定领域工做,真的搞出大量的人形机器人,你就要找到切入点,让人类愿意接受它们。如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那人形机器人终将会是泡沫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