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痛经用药规范及调理方案

第一章 痛经辨证分型与对应疗法 一、寒凝血虚型痛经 典型表现:经期腹痛喜温喜按,经血量少色淡,伴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核心方剂:艾附暖宫丸(基础方) 药物配伍与剂量:艾叶6g 香附9g 当归12g 白芍15g川芎6g 熟地黄15g 肉桂3g 吴茱萸3g 加减用药指南:✅ 腹痛剧烈:加小茴香6g、干姜6g(与主方同煎)✅ 血虚明显:加阿胶烊化9g、枸杞子15g(后下) 用法说明:▶ 水煎服:每日1剂,经前5天开始服用,连服7天▶ 中成药:浓缩丸每次6g,每日2次(经期停用) 二、气滞血瘀型痛经 辨证要点:经前胀痛拒按,经血紫暗有块,舌紫暗脉涩首选方剂:血府逐瘀汤(基础方) 药物组成与剂量:桃仁9g 红花6g 当归12g 生地黄15g川芎9g 赤芍12g 牛膝15g 桔梗6g 枳壳9g 加减方案:✅ 痛甚者:加延胡索9g、没药6g(包煎)✅ 血瘀重者:加三棱9g、莪术9g(先煎30分钟) 服用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经前7天开始服用,连服10天▶ 浓缩颗粒:每次6g,每日2次(饭前温水送服)

三、瘀毒阻胞型痛经 临床特征:腹痛拒按伴血色鲜红,或有肛门坠胀、便秘联合治疗方案: 白蛇合剂(中成药):每次20ml,每日3次(餐后服用) 加味新四物汤:当归12g 川芎6g 白芍15g 熟地黄18g➕金银花12g 连翘9g 辨证加减:✅ 发热明显:加蒲公英15g、败酱草15g(后下)✅ 便秘严重:加大黄6g、牛蒡子9g(同煎) 疗程安排:▶ 中药汤剂:每日1剂,经前3天开始至经期结束▶ 合剂服用:全程配合治疗 第二章 中医治疗规范与操作要点 (一)经前调理策略 急下行气法(适用于胀痛明显者)方剂:延胡索9g 白芍12g 香附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经前3天开始服用 养血固本方案(气血双虚型)基础方:四物汤加减当归10g 川芎8g 白芍12g 熟地黄15g 增强方:+黄芪15g 党参10g 服用周期:经前10天开始,连服14天 (二)经期治疗原则 少腹逐瘀汤应用规范基础剂量:当归10g 川芎6g 赤芍10g 没药6g肉桂3g 蒲黄9g 五灵脂9g 疼痛加剧:加乳香6g、三七粉3g(冲服) 注意事项:经期第1天开始服药,连续5天 血瘀兼气虚证调理复合方剂:少腹逐瘀汤 + 益母草15g 红花9g+ 黄芪15g 白术10g 特别提示:需严格辨证使用,避免出血风险 第三章 中医养生调理体系 (一)情志调摄方案 音乐疗法:每日聆听α波音乐(40-60Hz频率),每次30分钟 穴位按摩:内关穴按压:腕横纹上2寸,顺时针揉按3分钟/次 足三里艾灸:每周2次,每次15分钟 (二)生活方式指导 经期护理:关元穴温灸:每日15分钟(避开经期) 热敷疗法:使用40℃热敷袋敷于下腹部,持续20分钟 运动处方: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每日早晚各练习10遍 经期瑜伽:推荐猫牛式、婴儿式等舒缓动作 (三)饮食管理原则 推荐食材:气血双补:龙眼肉10g/日、黑芝麻30g/日 理气食物:佛手柑15g、陈皮6g(泡茶饮) 禁忌清单:寒凉食物:螃蟹、冰镇饮品 刺激性食物:辣椒、浓咖啡 临床注意事项: 文中所列剂量为常规参考量,具体用药需根据体质辨证调整 中成药使用需注意禁忌症,如白蛇合剂孕妇禁用 治疗期间应记录月经周期症状变化,及时复诊调整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