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那会儿,朱允炆被正式定为皇太孙开始,他爷爷朱元璋为了以后皇位能稳稳当当传下去,就狠下心,把好多立下大功的武将都给杀了,像凉国公蓝玉、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这些大佬,一个都没放过。
搞定这些大事情后,朝廷里剩下的武勋家族没几个了,根本没法再对新皇帝构成啥威胁。至于外面的军队,北平、山西、陕西、四川、湖广、河南、云南这些地方的兵权,全都在守边的亲王们手里攥着呢。朱元璋瞅瞅周围,觉得朱允炆这皇位算是坐稳了,于是祖孙俩就聊了起来:
太祖对太孙讲:“我把抵御外敌的任务交给了各位王爷,这样能让边境安宁,给你留下个安稳的江山。”太孙问:“如果敌人不安分,有王爷抵挡。可要是王爷们也不安分,那谁来管呢?”太祖沉默了很久,才开口:“那你说说你的想法?”太孙“应该用恩德来感化他们,用礼制来约束他们。如果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封地;再不行,就换掉他们的人;要是太过分了,就直接发兵攻打。”太祖点头:“你说得对,没有比这更好的法子了。”——《皇明史窃卷三·革除记》
但老朱压根儿没想过,这位皇太孙竟然会把那些叔父看作是头号大敌。在任何集权的王朝里,削弱藩王势力,确保皇权稳固都是常规操作。瞧瞧朱允炆那套削藩的手段,一环扣一环,显然已经琢磨透了。老一辈干老一辈的事儿,朱元璋觉得朱允炆完全能搞定削藩这摊子事儿。可为啥最后削藩削着削着,反而把自己给搭进去了呢?
【建文君臣的自信】
蓝玉案之后,朱允炆在军队里不受待见,因此他主要得靠文官集团,就是那些江南地主的头头们。对他们而言,朱元璋在洪武时期搞的一些政策,像是不让江浙人当户部官员,还有江浙地区的田赋比其他地方高出一大截,这些都是他们心里过不去的坎儿。
这些人要是得了势,铁定会改动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好给他们的小圈子捞好处。可问题是,好处就那么点儿,要重新分的话,肯定会碰到那些已经尝到甜头的人的奶酪。现在武勋里头没了领头羊,建文帝和大臣们自然而然就把目光盯在了藩王们身上。说实话,从《明史》里头瞧,朱允炆还在当皇太孙那会儿,就跟东宫的手下们打定了主意,要用武力解决藩王问题。
惠帝还是皇太孙那会儿,曾在东角门坐着跟子澄聊天,说:“那些王爷们地位尊贵,手握重兵,老是不守规矩,这可咋整?”子澄回“王爷们的护卫兵,也就够他们自己守着用的。万一有啥变故,朝廷大军一到,他们哪能扛得住?汉朝那七国势力也不小啊,最后还不是灭亡了。大小强弱的形势不一样,顺从还是反叛的道理也不同嘛。”皇太孙听了,觉得子澄说得在理。——《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这儿说的子澄,其实就是太常寺卿黄子澄,他在洪武十八年科举考试中得了探花,算是朱允炆最得力的智囊。
说起来,黄子澄讲的也挺有道理。明朝初年的亲王,跟汉朝初年的藩王不是一码事。虽说他们也有封地,但并不掌握税收和官员的任命权。汉武帝那时候,可以通过推恩令把诸侯国给拆分。但朱允炆这招使不上,因为宗室们的俸禄都是朝廷发的,没有多余的恩惠可以分。
简单来说,明朝刚开始那会儿的亲王,就好比是守在边疆的大将军,但级别高点。他们因为身份特别,管起各地的军队来就方便多了。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没有得到皇上的允许,亲王们能指挥的兵马其实并不多,跟汉朝刚开始那会儿的藩王比起来,实力那真是差远了。
这种明显的实力差距,给了建文帝和他的大臣们大胆削藩的勇气。而一开始,几位亲王的表现实在让人失望,这让朝廷方面更加自信满满,咱们也来瞅瞅这事儿。
【削藩的终极目标:燕王朱棣】
朱允炆当上皇帝那会儿,大明国里头已经有好几位亲王被封到各地去了:
北京的燕王是朱棣,开封那边周王是朱橚,武昌的楚王是朱桢,青州是齐王朱榑的地盘,成都有个蜀王叫朱椿,荆州湘王是朱柏,大同的代王是朱桂,甘州的是肃王朱楧,广宁辽王是朱植,庆阳则是庆王朱栴,大宁的宁王是朱权,云南的岷王是朱楩,宣府谷王是朱橞,西安的秦王名叫朱尚炳,太原的是朱济熺。
从岁数、能耐还有个人的雄心壮志来说,太祖皇帝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燕王朱棣,在众多王爷里头,那绝对是最让人头疼的一个。说白了,朱允炆搞削藩,最后就是想对付他的四叔朱棣。
根据历史资料的描述,那时候的兵部尚书齐泰,他的想法是直捣黄龙,先搞定燕王这个老大,剩下的那些小王就不足为虑了。但黄子澄有不同的看法,他觉得朱棣这人太狡猾,平时装得跟没事人一样,朝廷手里没他的把柄,硬来不行。所以,黄子澄觉得该从他的手下开始收拾,一步步瓦解他的势力。
后来找泰商量,泰想先攻打燕国。子澄说:“不行,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这些王爷,在先皇在位时,就经常不守规矩,削他们的封地是名正言顺的。要是想兴师问罪,应该先拿周王开刀。周王是燕王的亲弟弟,削了周王就等于断了燕王的手脚。”商量妥当后,第二天就进宫跟皇帝禀报了。—《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回头想想,齐泰的主张似乎挺高明,但事情真的那么简单吗?燕王没犯错,朝廷凭啥削他的藩?朱允炆是皇上,做事得有个正当理由。再说,太祖皇帝刚去世,这时候突然调大军去攻打北平,比起一年后动手,真的就更保险吗?
震慑老虎,说说周王朱橚,他是太祖皇帝的第五个儿子,跟燕王是一个妈生的。由于是嫡出的老幺,周王从小到大就没尝过啥苦头。其他亲王都被封到边境去了,他呢,先是杭州,后是开封,安逸得很,压根就没上过战场。身份高贵,但毛病也不少,自己实力还不行,简直就是建文帝臣子们拿来警告别人的最佳人选。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的八月天,太祖皇帝离世还不到仨月,曹国公李景隆就带着大军突袭开封,把周王一家子都给逮了。也没咋细审,直接就把周王的爵位给削了,全家打发到云南去了。都说做事得做绝,不光要动人身,还得伤人心。周王倒了台,朱允炆还不罢休,又让燕王来给他定罪。
当初周王被抓后,皇帝(指朱棣)果然下令商量怎么处置他。那时候朱棣正在为亲人守丧,心里头难过,都病了。他看到这道命令,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该咋办。—《明太宗实录卷一》
燕王殿下这人老谋深算,肯定不会跟着建文帝臣那套走。他的立场摆得明明白白:“我只希望皇上能体谅祖宗的意愿。”这话啥意思呢?就是说,要是太祖皇帝还在,他会这样对周王吗?
讲真,燕王那句话问得真是挺让人惊醒的。建文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从那以后好长一段时间都没再对亲王们动手,安静了不少。可正因为这样,朱允炆想要除掉他四叔的心思就更重了。咱们瞧瞧,他为了这事儿都做了啥。
因为皇上和亲王地位悬殊,建文帝手里其实握着不少筹码,而他确实也玩得挺溜。
对朝廷而言,燕王府的燕山三护卫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这支队伍厉害得很,北元王廷被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朵颜三卫也被他们追得四处逃窜,就连辽东女真也吃过他们的亏。建文朝廷想了个辙,打算把这支强军给拆散了,把燕山三护卫的士兵全都打乱,调到开平前线去守卫边疆。
又叫来齐泰问道:“现在要是想对付燕王,但他一向擅长打仗,而且他的北方士兵战斗力很强,这可咋办?”齐泰回答说:“现在北方边境有敌情警报,咱可以借着守卫边疆的名义,派将领去驻守开平,然后把燕王的护卫兵全都调出边塞,这样一来,他就没了帮手,咱就能对付他了。”皇帝听了,觉得有理,就照办了。—《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燕王身边的护卫一走,北平的军事和政治大权就得自己人来管。到了那年年底,朝廷让工部侍郎张昺去北平当布政使,然后又派了河南卫的指挥佥事谢贵和普定卫的指挥佥事张信,他们俩去掌管北平都指挥使司。这么做,就是为了暗中盯着燕王,看他有没有什么猫腻。
建文元年,也就是公元1399年刚开头那会儿,燕王府的长史葛诚跑到京城去拜年,没想到被皇帝朱允炆给私下拉拢了。更绝的是,葛诚回到北平后,又悄悄地把王府的护卫指挥卢振也给说动了心,让他也站到朱允炆那边去了。
咱们来捋一捋朱棣眼下的难处:他的护卫军大部队跑到开平去了,北平城里管事的换成了皇帝自己的人,王府里文官武将的头头也是皇帝派来的眼线,这形势,真够喝一壶的。
建文元年二月那会儿,就是公元1399年,朱允炆给他老爹朱标升了级,尊称为孝康皇帝,还给起了个庙号叫兴宗。同时,他也把亲妈吕氏捧上了皇太后的宝座,把皇太孙妃马氏扶正成了皇后,另外,还把大儿子朱文奎立为了皇太子。在这么个重要的时刻,宗室里的代表人物燕王也赶到了京城,来送上祝贺。
好多人都跟皇帝说,趁现在收拾了朱棣得了,但朱允炆没点头。说来说去,原因也明摆着,建文这边就是想逗朱棣起兵,然后好名正言顺地收拾他,得站在道义的高地上。要是朱棣啥错没犯,就因为来京城贺个岁就给宰了,那以后谁还愿意跟着你混啊?
可没杀朱棣,不代表朝廷就啥事没干。燕王一回国,朝廷立马动手了。开平、临清、山海关这三个重要地方,都让都督宋忠、徐凯、耿瓛给占了。开平在草原里头,是明朝初年北方防线的重中之重。临清呢,就在北平南边,京杭大运河上它可是个关键地方。山海关在北平东边,连着辽东和北平。这样一来,一个包围圈就算是围上了。还有啊,那些原本更向着燕王的北平卫和永清卫的官军,也都被调走了,一个去了彰德府(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一个去了顺德府(就是现在的河北邢台)。
那年四月,齐王朱榑、湘王朱柏、还有代王朱桂,一个接一个被撤了职,这背后的考量可不简单。齐王以前跟燕王一起打过仗,出塞远征,除掉他,那德州、临清到济南这一路,燕王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册立皇太孙那会儿,就俩亲王到场,一个是燕王,另一个就是湘王,所以朱柏这人,也不能让他继续留着。再说到代王,朝廷之前在北平东、南、北三面都布下了重兵,西边却没怎么设防,为啥?因为那边是晋王的地盘。现在把代王也给解决了,燕王就算是彻底没了帮手。
六月那会儿,燕山护卫的百户倪谅给朝廷递了折子,说王府里的官校于谅、周铎他们打算起兵叛乱。朝廷动作挺快,一边下了道旨意骂燕王,一边就把于谅、周铎这些人给抓到京城给斩了。朱棣一看这形势,赶紧派百户邓庸去京城喊冤。结果齐泰他们根本不理会,硬是把邓庸给打得招了供,说燕王马上就要造反。
张昺和谢贵一接到皇上的命令,马上就动手了,他们把京城九个大门都给关上了,还召集了城里的七个卫所的士兵,守住各个重要的地方,而且把燕王府围得严严实实的,一点空隙都没有。另一边,王府的长史葛诚和指挥卢振也在偷偷地计划着,打算从里面配合外面的人,一下子就把燕王给抓住。可这时候,朱棣身边能用的护卫,也就只有八百来人。
总结:从这篇文章的探讨可以知道,建文帝和他的大臣们对朱棣那是相当重视。他们先是拆了他的护卫队,接着掌控了北平的军政大权,之后还策反了王府里的大官,把燕王逼得只能带着八百护卫起兵。北平城外,朝廷在东、南、北三面都安排了大量军队,随时准备支援。再说那开国大将长兴侯耿炳文,他带的三十万大军早就准备好了,就等着朝廷一声令下,立马北上平定叛乱。
那为啥最后会失败呢?我觉得吧,朝廷还是没把朱棣的威信和打仗能耐看在眼里,还有他燕山三护卫的战斗力也是被小瞧了。燕王在北平守了二十年,做事小心,战功又多,不管是军队里还是城里,都特别得人心。朱棣一吆喝,本来跟着宋忠的燕山护卫将士立马就反了,北平边上的卫所将领也是一看风头不对就投降了。
跟后来躲在乐安城里不敢出来的汉王朱高煦不一样,朱棣这家伙可勇猛了,他主动冲出去跟敌人干架,打胜仗,壮大自己的力量,真是有名将的那股子劲儿。而建文朝廷的那些武将呢,平时被文官们欺负得不行,哪里还会拼命啊?就说耿炳文吧,他没打过朱棣,还有李景隆,也没攻下北平,这样一来,建文朝廷的结果其实早就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