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之后,北京进行了大幅度改造,多个经典建筑拔地而起,其中人民大会堂有一项殊荣。在竣工的当天凌晨,一位特殊的参观者提前来到了人民大会堂,他对这座会堂似乎有着特殊的感情,一种迫不及待的期望。这位参观者就是,毛主席!
1959年9月9日,毛主席在万里等人的陪同下,于凌晨来到人民大会堂参观。当时大会堂的主体已经完工,内部还在进行打扫和部分扫尾工作。毛主席进入会堂后,工人们还在作业,他们也因此得以和毛主席见面。
毛主席从下车之后就开始对这座会堂进行仔细的观察,并不住地发出赞叹,对很多细节之处也非常感兴趣,不停地向身边工作人员询问。进入礼堂中央的时候,毛主席发现天花板上壮丽辉煌的“灯阵”设计得很牛,便马上询问:“这是谁设计的”。
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个方案是周总理亲自提出来,最后经过工作人员多次探讨才确定下来。”对于这个答案,主席会心一笑。他知道周总理的才华,但没想到还这么懂建筑设计。毛主席对这座万人大礼堂的成果非常满意,对所有参与工程施工的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
最后,在工作人员的提议下,毛主席当场为新中国首座万人大礼堂进行了命名。毛主席表示,既然我们的任务是为人民服务,那么这座礼堂就叫“人民大会堂”。随后,大会堂内外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座建筑终于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
北京建设了那么多的新工程,为何毛主席唯独对人民大会堂情有独钟?因为这是毛主席心中一个长达十余年的夙愿。据史料记载,1945年4月23日,七大在延安杨家岭召开,当时会议地址就选在了杨家岭大礼堂。
原本,在延安并没有能容纳将近一千人的礼堂,毛主席提议建设一个大礼堂。最终由建筑学家杨作才主持修建,当大家在新建的礼堂里开会时,非常的激动。但是毛主席心中还是感到非常的局促,因为受条件所限,这座礼堂仍显拥挤。因此,毛主席当时就在会上宣布:等革命成功之后,我们一定要建一座能够容纳万人的大礼堂,让大家都能轻松入座。此后,这件事情成了主席心中始终惦念的大事。
新中国刚成立时,毛主席就曾询问过建筑工程部的部长刘秀峰:“我们是否能建一座自己的万人大礼堂?”刘秀峰告诉主席,以我们的实力和能力建一座万人大礼堂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耗资巨大,现在怕是条件并不成熟。
1958年,为了庆祝建国十周年,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一批大型工程,并改造首都的市容市貌。毛主席趁此机会再次提出建造万人大礼堂的建议,并且得到了一致赞同,那时我们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条件。
为了圆满建成这项工程,周总理亲任总指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万里担任副总指挥。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任务上周总理都是亲自挂帅,但由于工作繁忙,很多只能是挂职,只在关键时刻提供帮助。
但是对于万人大礼堂,周总理从一开始就亲自参与,遇到难题时,总理都会亲自参与讨论并且全力提供帮助。例如大礼堂的设计方案,就是经过数轮筛选之后周总理亲自确定的。
为了建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万人大礼堂,首都各界群众甚至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都纷纷赶来援助,很多时候工地外围都在排队,挤满了前来助战的工人群众。
对于人民大会堂顶部的灯光设计,周总理非常重视,这是体现整体建筑风格和中国风貌的重要标志。据说这种设计风格还是周总理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中得到了灵感,最终拿出了这套水天一色的方案。当人民大会堂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那一刻,立即惊艳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