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台湾史(七):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怎样一个人

史论 2023-05-01 22:57:07

提起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可再大的英雄也是从哇哇乱哭的婴儿成长起来的。郑成功在我们很多人心目中可能只是历史教科书上的一个样板人物,然而在当年郑成功也和我们一样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郑成功并不是生来就命中注定会成为民族英雄的。郑成功之所以会成为英雄其实有着他自己的心路成长历程。郑成功的传奇在某种程度上要从他的父亲郑芝龙说起。

郑芝龙是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镇人。他早年曾在荷兰舰队中担任通事(翻译)。当时的荷兰人做梦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个郑芝龙和他的儿子郑成功一手颠覆了荷兰在东亚海域的霸权。当时的荷兰拥有一支比葡萄牙、西班牙、法兰西、英格兰、苏格兰和德意志诸国加起来更为庞大的舰队。郑芝龙在荷兰舰队担任通事期间主要有两大收获:一是学会了荷兰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日语、卢西塔尼亚语五种外语,二是知道了西方人是如何航海经商的。

能熟练使用多种语言便利了郑芝龙与外商的交流,航海经商的经验则为他日后的崛起壮大埋下了伏笔。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郑芝龙远赴日本长崎投奔当地的华人领袖李旦。李旦把自己手下一支从事海外贸易船队交给了郑芝龙打理。数年之间郑芝龙就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军事复合体”:郑芝龙的船队既经营海外贸易,同时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海上武装力量。横行于世界海洋的荷兰舰队在遇到郑芝龙舰队后才算是遇到了真正的对手。

郑芝龙牢牢控制着北至日本、南至今天的新加坡、西至印度洋的航线。他的舰队规模一度达到三千艘之多。世人皆知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殊不知早在荷兰人到来以前郑芝龙就在台湾建立了根据地。其实早在郑芝龙之前颜思齐、李旦等人已对台湾进行了一定的开发建设。1625年颜思齐、李旦这两大华商领袖去世后他们留在台湾的基地就由郑芝龙所继承。郑芝龙以台湾为大本营招兵买马:他与17个闽南海上豪强结拜为“十八芝”。

“十八芝”其实就是18支武装船队的先锋首领。郑芝龙效仿明朝制度在台湾设官建制,从而在事实上形成了台湾第一任政府。郑芝龙屯兵台湾、经营海上、纵横闽粤,一时间福建沿海地区大批民众投奔而来。郑芝龙在台湾的大本营很快就达到了“聚艇数百、聚徒数万”的规模。一个以汉人为主的政权雏形就此在台湾出现。这时台湾南部已形成了众多闽粤海上武装集团屯聚基地。这些海上武装既是商人又是海盗。

这些人既从事合法的贸易也参与非法的走私劫掠。因此这些人在明朝政府眼中是一支不受自己控制的力量。颜思齐、郑芝龙以台湾为基地发展海上武装促使明朝官方对台湾的战略地位越发重视起来。至少从明朝中叶起朝廷已将台湾视为大陆沿海漳泉一带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东南海防的最前线。朝廷曾先后三次派兵深入台湾追剿海盗集团。福建巡抚黄承玄在《题琉球咨报倭情疏》及《条陈海防事宜疏》等奏折中也一再强调台澎地位之重要。

明朝万历末年已有官员提出在台湾驻兵屯垦实行管理及设置郡县的计划。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八月至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九月间漳浦(今属福建漳州)籍的明朝水师军官赵秉鉴(又名赵若思)在台湾筑城“赤勘”(今属台南)。赵秉鉴以明朝军官身份筑城赤勘之举表明中国军方早在1618年之前就已在台湾岛设置了城堡。这实际上也代表着中国政府的管辖权已正式及于台湾岛。

早在荷兰人到来之前颜思齐、郑芝龙、赵秉鉴等人早已对台湾进行了开发建设。历史事实无比清晰地证明是中国人最早开拓建设了台湾,因此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郑芝龙正式接受明王朝的招抚。崇祯五年九月海盗刘香率数千人、一百七十艘船劫掠福建。此时已接受明朝招安的郑芝龙以明朝将领的身份出兵抵御。当时刘香的船上装备有红夷大炮十多门。

郑芝龙则率精兵三千、战舰四十、火铳五百门迎战并最终迫使刘香遁走。1633年10月22日身为明朝将领的郑芝龙又在位于金门东南海岸的料罗湾与荷兰海军交锋。此战中荷兰人与海盗刘香的联合舰队损失50艘战船、被俘百余人。料罗湾海战后郑芝龙趁胜追击将荷兰舰队逐出中国沿海。崇祯八年(1635年)郑芝龙与刘香在广岛海域决战并取得决定性胜利。郑芝龙在此战中一举歼灭刘香舰队,刘香本人也在此战中自尽身亡。

崇祯十二年(1639年)9艘荷兰战舰再次侵袭中国沿海,郑芝龙舰队以火船及携带火药筒的水手击沉其中5艘。至此郑芝龙完全掌握了南中国海的制海权:任何船只要通过南中国海域必须事先取得郑家授予的令旗,否则就会遭遇迎头痛击。郑家本质上是一个兼具军事和商业职能的海商-军事复合体集团。正是凭借强大的军力作为支撑使郑芝龙得以垄断占城、吕宋、北港、平户、长崎、孟买、万丹、旧港、马六甲、柬埔寨、暹罗等地的贸易。

此时郑家旗下已拥有包括汉人、日本人、朝鲜人、越南人乃至非洲黑人各不同种族的士兵二万人,拥有超过三千艘大小舰船组成的舰队。郑芝龙在势力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天启三年(1623年)郑芝龙到日本做贸易时与当地女子田川氏结为夫妻。天启四年七月十五(公历1624年八月二十八日)郑芝龙的长子郑成功出生于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上的川内浦千里滨。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随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明朝遗臣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军南下攻破扬州、攻占南京。弘光帝朱由崧被清军俘获后惨遭杀害。弘光政权灭亡后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人拥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手握重兵的郑芝龙成为了南明隆武政权所依赖的主要军事力量。

郑芝龙从他个人的角度看是一个从小人物白手起家的励志典型,然而郑芝龙在政治上却是一个只关心自己利益的投机者。崛起于海上的郑芝龙本就对明王朝没多少忠诚度可言。在天下巨变之时郑芝龙并没守护大明江山社稷的决心——事实上他更多还是想的如何保住自己的家业和政治待遇。当年降明就是郑芝龙的一次成功的政治投机,而当清军大举南下时郑芝龙又想故技重施再次投机。

郑芝龙开始与清廷就自己降清后的待遇条件开始秘密谈判。郑芝龙与清廷的接触在郑氏家族内部遭到了儿子郑成功、弟弟郑鸿逵等人的反对,然而郑芝龙无视这些人的反对意见执意北上降清。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郑鸿逵等人带着一部分郑氏旧部继续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郑芝龙降清时并没将他的海上武装势力全交给清政府,而是交给了自己不愿投降的儿子郑成功。郑成功从父亲手中继承的旧部实际上是当时东亚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1661年郑成功就是靠着这样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郑芝龙降清后被执送京师编入汉军正红旗。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清廷封郑芝龙为一等精奇尼哈番。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又晋封他为同安侯。清廷想利用郑芝龙作为人质招降郑成功,但郑成功却一门心思抗清矢志不渝。清廷见郑芝龙已失去利用价值就于1661年农历十月初三将郑芝龙及其亲族斩杀于北京菜市口。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