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话,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现在也是人们教育后代的观念,毕竟不论何时温饱问题都是大问题,温饱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
试想一番如若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那么生存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大问题,也正因为生存之于人类极度重要,所以才使得老一辈人很注重劳动成果,比如农民顶着极端天气耕种才得来的粮食。
在老一辈人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去浪费,因为每一粒粮食都蕴藏着农民的汗水。
纵然很多人未曾参与到耕种的过程中,可是由耕种带来的后果却入无数人的口,享受着农民们的劳动成果,也理应去珍视他们的汗水,于是乎开始出现了教育孩子节约粮食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确值得提倡,不过却鲜少有人清楚作出这句诗的诗人,实际上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恶人。
悯农的作者李绅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毕竟诗作穿越了时空与现代对接,也代替父母们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童,这份功劳确实能够令他名垂青史,可惜的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掩盖本性 出身官宦世家李绅在诗作中所展现的勤俭与大气,实际上只不过是掩盖其奢靡本性的一块布罢了。
或许有人觉得这种说法荒诞至极,可真实情况就是如此,李绅并没有出生在一个良好的家庭中,因为原生家庭为李绅带来的怯弱,已被刻入骨血中,也使李绅总觉得,身外之物越多越好。
其实李绅的运气也并不好,本是官宦时家中人,却因意外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身体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老,如此一来供李绅读书的能力自然也有所下降,母子二人甚至有时候还会食不果腹。
当李绅意识到连基本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之际,心中不平衡的情绪也愈发强烈,有句话说得好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
李绅因为没能获得一个安枕无忧的童年,所以在功成名就之后,李绅也开始填补曾经的不满。
由于家境的贫寒使得人格自卑,一旦当这种极端情绪压抑过久后,李绅心中对于钱权的渴望,自然也一发不可收拾,不过初期的李绅也有着一颗悲悯之心。
自幼便饱尝耕地劳作的辛苦,所以让李绅对农民的经历感同身受,只有当亲身经历过某些事情后,才算是有了对这类事评判的资格,后来李绅怀揣着对耕作的敬畏与尊重,做出了悯农与悯农二两首诗。
随后诗中的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成为了一句佳话,许是李绅通过诗所表达的情绪太过泣血,所以这句诗一出也引来了各路人士的赞颂。
毕竟远在皇宫之中的帝王,的确无法时时刻刻都对民生百态有所了解,而李绅所作的诗句也算变相对帝王,诉说了农民阶级的辛苦。
农民虽说社会地位并不高,甚至很多人也都不会在乎农民的想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民确实勤劳,而封建时代又是农耕社会,究其根本人们若想要让社会高速运转下去,那么势必要重视农民阶层。
敲响警钟 粮食的重要性恰好这时候李绅的诗横空出世,也算是为社会众人敲响了警钟,平素忽略了粮食的重要性,就是在无视农民们的辛苦劳作,当然了李绅凭借着一首诗打开知名度之前,个人知识积累也十分优秀。
母亲虽然身体并不好,可是也明白知识真的能够改变命运,古代男性如果想要出人头地,只能通过走仕途或是加入军队,李绅则选择了前者。
基于对钱权的极度渴望,让李绅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内驱力,也是得益于这股内驱力,令李绅终于成功,在中了进士后,李绅便拜在了他人门下。
只可惜那时候的李绅没能控制住作风,因此获得了一个并不好的结局,后面李绅并没有就此心灰意冷,而是选择远赴长安担任校书郎。
李绅其实并不甘心一辈子坐在这个位置上,所以在任职期间,李绅也在提升实力。
功夫不愧有心人李绅也收获了成功果实,然而好景不长当李党一方彻底失利之后,李绅作为同党境遇自然也大不如前。
曾经步步高升仿佛也只是昙花一现,稳住心神过后李绅咬牙选择了坚持,暂且不论未来的李绅作风多么令人不齿,单单是这份意志力其实也值得学习,也好在李绅坚持了下去。
几年后李德裕居然东山再起,而身为领军人物的李德裕复起,李绅的地位自然也不言而喻。
纵然单看李绅的仕途极为坎坷,也能看出李绅的不肯放弃与执着,可是当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之后,会发现李绅得势期间民间百姓怨声载道,李绅在诗作中创造出来的形象令人神往。
相信没有见过李绅放肆作风的人,应该都不会联想到李绅私下里居然奢靡成性,甚至还曾在民事纠纷中掺杂私情。
这样的为官者着实令人心寒,然而李绅这种暴虐的形象,也并未维持太久。
人一旦决定装模作样,即便演技再优秀,在细节中也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
很快李绅作风暴虐不体察民情的说法传遍街巷,这样的结局对比于悯农这首诗,也令人心中倍感讽刺。
李绅的性情大变或许一直是表象,换言之李绅本就是心智不坚定之辈,之前的李绅并未露出獠牙,只不过是碍于处处受束缚的环境而已。
变本加厉 不足为奇环境所迫强行逼着李绅前行,而且李绅对于出人头地也十分看重,在穷困日子中浸泡太久之后,李绅的心理会变得扭曲也实属正常。
人并不是只有一面性的生物,由于童年时期的李绅从未得到优渥对待,所以导致在获得成就之后,李绅开始变本加厉。
这是在弥补当初因不幸童年所获得的不公。
哪怕未来的李绅得到了令人羡慕的名利,但童年带给他的创伤也不能被抵消。
不忿的情绪从童年一直被压抑到成功之时,李绅选择了释放天性也不足为奇。
只能说一切都是造化弄人,让李绅学会了体谅农民的艰辛,同时也赋予了李绅压榨百姓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