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公义,渠自明忠奸”但是到底什么是忠什么是奸,仍然没有定论,所谓的忠奸也一直只是世人的评说而已。
就像著名的大臣张全义,他到底是忠是奸也是众说纷纭。要说他是一个大奸臣,但是当时的百姓却十分推崇他,说他是一个好官。
要说他是一个忠臣,他却为了保全自己的官身,谄媚逢迎君主,并且还能将自己的妻子、女儿都送给暴君羞辱。
他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是忠臣还是奸臣呢?
张全义的为官之路张全义是唐朝晚期,五代十国初期的人,国家动荡不安,纷乱割据。这个时期人民的生活十分黑暗。
而出生在这个时期的张全义本是一个农家子弟,祖上世代务农,性格中对于土地和粮食是十分重视的。
不过在机缘巧合之下他进入了县衙当官差,当官听起来似乎很不错,但是生为农家子的他毫无背景,在县衙之中常常被人孤立和欺负。
甚至连县官都以欺负他为乐,而为了生存,张全义处处忍让,但是这些忍让却被其他人看作是软弱好欺负,于是对待他更加变本加厉。
况且官大一级压死人,张全义的生活可谓是苦不堪言,可是同时他也明白了权势的重要性,有权力才会不被欺辱。后来听闻黄巢起义,便投奔了黄巢。
为了摆脱被人欺辱的命运,张全义投奔黄巢,在军队立功无数,渐渐崭露头角,黄巢也成功称帝。
大齐建立后张全义能力不凡,被封为吏部尚书,黄巢还将大齐的水运相关的事务交给了张全义处理,一时之间变得有权有势。
但是黄巢并不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君主,相反十分心狠手辣,为人残暴,在占领长安后大肆屠杀百姓,血流成河。
黄巢的起义更像是一种对社会的报复,行事残暴的黄巢让一向谨慎的张全义感到不安,暗地里投奔了诸葛爽,果然没多久,黄巢被围攻,一败涂地。
而张全义却在诸葛爽手下,得到了重用,但可能是张全义运气不好,诸葛爽英年早逝,不仅如此,诸葛爽的部下刘经也传来兵败的消息,让这股势力雪上加霜。
在诸葛爽这里张全义看不到未来,于是另择明主了,带着自己的势力投靠了李克用,李克用也不是慈善家,随便一个人投靠就要罩着,于是张全义被李克用派去接管了洛阳。
百姓称赞的好官洛阳当时算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很难治理,因为在连年的战乱中,曾经繁华的洛阳几经洗劫,几乎成为了一座空城。
当时的洛阳破败不堪,一眼望去几乎全是断壁残垣,白骨满地。但是食人俸禄,忠人之事,何况张全义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让李克用愿意护着自己。
除此之外张全义本就是本就有生活在底层的经历,面对这样的情景多少有点于心不忍。
农民身份使然,面对破败的洛阳张全义十分明白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时候只有粮食才能给人希望,才能养活本就不多的人。
但是当时洛阳的人不足百人,张全义就招抚流民,为了推动民众农耕,张全义主动去劝人民耕种,减免税收希望恢复生产,并且亲自前去表彰丰收的农户,并给予奖励。
在治理遇到瓶颈的时候,张全义就亲自查问,缺牛就实行助耕让邻里互助,怕战争侵扰就选择壮民操练抵御流寇。
张全义的兢兢业业也得到了好的结果,在这里即使荒年,洛阳的百姓也生活安乐。
在乱世能活下去已经不易,更何况还少有饥饿,而在这些人最绝望的时候张全义却给了洛阳百姓容身之处和平稳的生活。
这样的张全义在百姓眼中当然是好官,也有被洛阳百姓赞扬的资格,从这里来看张全义的确是一个忠臣。
但是历史上为什么仍有人骂他是大奸臣呢?
谄媚君上的“奸臣”张全义治理好了洛阳,将这里变成了一个富庶之地,但是战争并没有平息,各方割据势力的竞争也仍然激烈。
张全义投靠的李克用也四处争战,其中李克用的手下李罕之更是借粮无数,毫无节制。还常常殴打洛阳官吏。
张全义开始虽有不满但常常忍让,但是这种忍让却助长了李罕之的气焰,愈发变本加厉,而张全义看忍让无果,只好反其道而行之。
于是直接趁其不备攻打了李罕之,李罕之也不是吃素的,当即向李克用借兵,将张全义围困在了城中。
准备不全的张全义没有粮食,到后面只能啃木头度日,他只好向朱温求救。
朱温也是黄巢起义军中的一员,看在以往的情谊,帮助了张全义,之后朱温有意帝位,张全义为了报恩就开始辅佐朱温。
朱温在有了洛阳粮仓之后逐渐强大,后来建立了梁,张全义则加官进爵,后来交权给朱温后还被封为魏王。
但是因为张全义曾经背主两次,朱温对张全义十分不放心,对张全义猜疑颇多。
朱温到洛阳避暑时就住到了张全义家中,朱温本人好色,他又猜疑张全义,于是在张全义家中一月欺辱了张全义家的女眷。
连张全义的妻子都没有幸免,张全义却为了打消朱温的猜忌,还在旁边为他们服务。
一次,张全义的儿子知晓后,怒不可遏,提剑就准备动手。张全义却阻挡了儿子的行为,还说当年朱温于危难之时救他于水火,有恩情,不得不报。
张全义给儿子分析,现在去杀朱温就会使全家丢了性命,这才劝好了儿子。
但是即使如此忍辱负重,朱温还是不信任张全义。
他的儿子朱有贞也不信任张全义,张全义只好另做打算,投靠了李玳瑁,还使了一些手段让李玳瑁的皇后认他做了义父。
在李玳瑁这里,张全义的地位也很高,被封为了齐王。但是这时的张全义在政事上并不认真,随意判案,还因为私怨教唆刘皇后替他处置他人。
不难看出做这些事的张全义,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奸臣。
结语其实张全义如此与他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从小是农民,好不容易当了官却被县令欺辱,一再忍让却使得这些人变本加厉。
为了摆脱压迫变得贪慕权势,自私自利,为了做官而做官。为了“官”不惜付出自己的家人。
他不是忠臣也不是奸臣,只是一个无法放下权利的人罢了。他有功也有过,人都是多面的,张全义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