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南京的读者后台私信,询问锦衣卫属于什么编制,在明代京营中是不是战斗力最强的?御史的主业是清史,明史只是副业,不过既然粉丝朋友有疑问,自然也当尽力回答。

明代的军队编制总体来说分为京营、边防军和地方卫所驻军三大部分。自永乐迁都以后,将南京的部分驻军调往北京,使京师的兵力增加到72卫共30余万人。如果加上北京附近八府驻军28万,京师以及外围的兵力就达到了近60万人。这60万人即所谓的“京营”。
锦衣卫的前身是拱卫司,设于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即吴王位后改名为“仪銮司”。洪武二年,设亲军都尉府,统中、左、右、前、后五卫,仪銮司的编制也在都尉府。
也就是说,不管是拱卫司还是仪銮司,其性质都属于“皇帝护卫”,其编制属于京军。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裁撤都尉府,新设锦衣卫,下辖南北两个镇抚司及十四所将军、力士、校尉,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明代“卫”都是有固定编制的,正常的卫都为5600人。但是锦衣卫因机构较为复杂、责任比较重大,其员额远远超过普通建制的卫,人数达到2万人。

锦衣卫设立之初,最重要的两个职能便是侍卫皇帝和守卫皇城。但是旗手卫和府军上十卫同样也有这一职能,在很多时候,锦衣卫与这些单位要互相调配。至永乐时期,京军中五军营、三千营所属的红盔、明甲二将军同样也有侍卫任务。
洪武初期守卫皇城的主力部队就是府军“上十卫”,中期增加到十二卫(即锦衣卫和旗手卫)。永乐迁都后则扩大到二十二卫,具体为:锦衣卫、旗手卫、羽林前左右卫、府军及其前后左右卫、金吾前后左右卫、燕山前左右卫、虎贲左卫、大兴左卫、济阳卫、济州卫、通州卫。
至宣德朝开始,锦衣卫的职能实际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侍卫皇帝和守卫皇城的职能反而下降了,主要工作还是巡查缉捕,为皇帝充当特务角色,其名声也是越来越臭。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明代的京军分为两大部分,一为“禁卫军”,二为“征讨军”。这一点与汉代的南北军十分类似,汉之南军护卫皇宫,北军拱卫京师。凡是对外或对内用兵,一般征调的都是北军。
军队的战斗力是在战争中磨练出来的,显然锦衣卫作为禁卫军在明代的军队中战斗力不可能是最强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锦衣卫的选拔制度很严格,对将士的身貌和军事素质较为挑剔,如果抛开战场经验不提,仅以单兵能力而言,锦衣卫也属前列,绝对算不上是顶流。
因为在京营各卫中,还有一支神秘的部队被号称为“精锐中的精锐”、“禁军中的禁军”,这支部队就叫“四卫军”。

四卫军是京营中最为特殊的部队,由御马监提督,这也是明代经制军中,唯一一支由宦官提督的部队(东厂、西厂属于特殊机构非国家经制兵)。御马监只是大内一个养马机构,可见四卫军并没有锦衣卫那么高调。
史料中对四卫军的记载不是很多,具体成立的时间也不详。宣德六年,这支由御马监统领的禁兵仅有3100人,取名为“羽林三千户所”,连个“卫”的级别还没有达到。
宣德八年,在此基础上从京营各卫养马军士中挑选出部分精锐,组成了腾骧左、右卫和武骧左、右卫,从此才有了“四卫军”的正式称呼。如果按照正常的编制来算,四卫军的人数当在二万人左右,与锦衣卫人数相当。

四卫军组建以后,向来最受皇帝的重视,正德朝的兵部尚书许就公开表示:“名虽养马,实为禁兵,防奸御侮,关系重大”。同时期的统领四卫军的御马监太监宁瑾则说:“腾骧等四卫勇士旗军,乃祖宗设立禁兵。以备宿卫扈从,名为养马,实以防奸御侮也。”
实际上,四卫军的战斗力确实很彪悍,每当国家有危难之时,皇帝最先想到的就是四卫军。比如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后,50万京营几乎全军覆没,瓦剌骑兵兵临北京城下,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大明组织了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打得很激烈,也很残酷。强度最大的战斗当属西直门和彰义门,而守卫西直门和彰义门的正是四卫军的勇士,瓦剌集数万精兵,始终没有在四卫军手上占到丝毫便宜。
再如天顺五年二月,提督京营司礼监太监曹吉祥等发动兵变,而平定这次兵变和击杀祸首的主力,也是四卫军;又如正德时期,流民四起,宗藩叛乱,边境多事,四卫军作为机动部队转战四方,坐实了大明战力第一的头衔。
至明末,四卫军与勇士营被合编为“勇武营”,参与对抗击清军、镇压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其性质从当初的禁卫军转为了征讨兵。

通过以上的简单描述可以得知,明代的锦衣卫属于京营编制,在京师所有的部队中地位很重要,但其战斗力并没有在战场上得到验证,论精锐程度肯定是不如四卫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