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黄土高原,位于中部偏北区域,64万平方公里中,可耕种的面积大约30万平方公里,折算总共有4.5亿亩土地面积,独特的沉积地貌,造成水土流失超过14亿吨,持续治理70年后,现在的状况如何?

黄土高原的褶皱断块山岭和断线盆地的地貌,给人印象深刻,黄土高坡上的蔓延纵横的千万条沟渠,满目苍凉一片,记载着几百万年气候和地质变化的沧桑,却因为缺乏绿色覆盖,看上去像岁月沉重的皱纹,恶劣的自然环境,被联合国粮食署认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决心要改造黄土高原的面貌,治理如此大面积的土地,要克服诸多的自然形成的劣势困难,70年过去了,取得何种治理超过了呢?

黄土高原整体海拔都在一千米起,平均在海拔2000米左右,跨越牵涉到陕甘宁晋青内蒙古等七个省份和区域,在这大片广袤的区域内,大面积的石头山光秃秃的,再就是黄土蔓延的土坡,千百年来的黄土层掺杂砂砾,不断形成水流冲击的沟壑,几百万年不停吹拂的风,堆积了山西、陕西,甘肃,陇西等高原地块。
同时因为秦岭太行山等高山的阻隔,让黄土和沙尘没能侵袭到四川盆地,被挡在了外围区域,唐宋曾经是富庶之地,明清开始乱砍滥伐,导致这里缺少森林植被,同时又因为特殊的气候条件,植物的成活率不高,森林覆盖率只有6%,常年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导致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总量达到14亿吨,让这里成为遍地都是刺目厚厚黄土的高原。

治理这个位置的难度大,首先体现在气候温度方面,这里的自然水系,以黄河为主要的干流,大量的泥沙堆积在下游河床,造成河道高出地面的悬河现象,河床最高的位置,竟然比地面还高出3米-10米的差距,黄河出现大面积决堤,下游遭遇水灾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国家治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巩固土地修建梯田,控制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栽种树木巩固沙土继续流失。当时是新中国成立不久,人们挥汗如雨种植树木,开垦梯田,没想到反而增加泥沙的流速,适得其反。后来又调整治理的方案,用“淤地坝”方式阻挡水土被水流冲走,有所减缓,但是收效依然不够理想。

随着总结经验和寻找新的有效治理方案,国家从90年代开始,采用坡上建造梯田,荒山土层用草皮覆盖,再间隔种植树木,在沟渠中设置淤地坝,实现小流域,整套综合治理模式的方法。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和坚持治理,黄土高原从荒山逐渐变为绿洲,以往一望无际的沙漠和光秃秃的黄土层,如今都被绿树成荫和草坪覆盖,满眼绿色带来蓬勃的生机。很多地区还形成了湿地气候,连绵的秃山也是一望无际的翠绿葱茏,如今的黄土高原从最初的森林覆盖率6%,提升到87%的森林覆盖率,以往稀疏的树木,如今早就成长为茂密的林海,还有众多湿地公园,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改善。

大面积的绿植固化了土层,让水土流失的问题,得到了根治,农业畜牧业的发展,都有了用武之地,大量的梯田成为良田,沟里修坝,新增坝滩地等种植方式,让辛勤耕种的农民,不再忐忑靠天吃饭,而是可以旱涝保收,玉米每亩增产几百斤是常见的现象,最高亩产超过1500斤的惊人纪录,让农民都笑得合不拢嘴。
大量的绿化改善,让降水量也增加,从最初70年前,年降水量集中为雨季,形成暴雨短期冲刷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到现在气候状态变好,黄河的泥沙量从年14亿吨降到1亿多吨,这个巨大的改变,看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经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巩固生态治理,发展特色种植和特色旅游,对当地的脱贫致富,提升农民生活水平,都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黄土高原区域,人民终于能够安居乐业,再不用发愁水源缺少,全年黄沙黄土吹得漫天的状态,而是能够在绿洲一样的新的高原上,实现幸福的新生活。经过长达70多年的改造治理,黄土高原的治理卓有成效,为国家和人民,开辟出新的富庶的绿色高原,同时推动当地的农业和养殖业的兴起,让以往贫穷落后的高原区域,逐渐变为良田万顷,牛羊成群,绿草如茵,部分地区实现了富庶之地。
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就是植树,而且先草后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