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整个医药行业可以说是利空出尽,只待时机。”
去年底某投资机构负责人话音刚落,2025年初医药行业尤其创新药的火,终于被AI重新点燃。
2月26日A股、港股创新药板块均大幅走高,其中万得医药生物指数上涨1.46%,成交额达557.53亿元。
至2月27日该指数仍保持上涨,涨幅0.35%,当日成交额进一步增至606.09亿元。自1月底以来,该指数已持续上扬。

(万得医药生物指数走势图,来源:Wind)
同在2月26日,申万生物制品上涨1.88%,化学制药板块上涨1.92%,当日资金流入225.01亿元。
基金方面市场情绪同样高涨,聚焦创新药、生物科技、CXO等领域的恒生医药ETF收盘涨5.5%,全天成交10.78%亿元,成交持续活跃。A股沪深的生物医药ETF、生物科技ETF也有1.16%~1.75%的涨幅。
从个股来看,2月26日君实生物、益方生物、博瑞医药盘中均涨超10%,百济神州港股、A股最高涨近4%,股价创历史新高,其他信达、百利天恒、荣昌生物、诺诚健华等涨幅均逾5%。
外界看来,这无疑是创新药乃至整个医药行业信心恢复,估值重构的表现,但若拉长时间线,创新药行业的基本面回暖其实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已有迹象。
消息面上,除了AI爆火的催化,政策、资金层面也不断传出利好,创新药所处的宏观大环境改善信号明显。
而行业内部,出海热潮之中,创新药企业也陆续进入业绩收获期,百济神州、再鼎医药等先后明确盈利拐点将至,国内创新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呈逐渐提升的态势。
自2021年中后,历经三年多寒冬的创新药行业,在内外部多方因素合力催化下,似乎终于迎来了新的成长逻辑。
01
外部:AI点火,政策助燃
2025年以来,AI无疑是全球最热门的话题,医疗、交通、金融、教育、娱乐、家居、农业、工业、政务服务等领域,均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加持下,热度高涨。
医疗作为整个生态链条都可与AI深度融合的行业,受到的利好触动也尤为明显,与AI搭上线的医疗、制药企业,可谓备受追捧。
在创新药领域,AI无疑也是本轮医药市场情绪逆转的最大的催化剂之一。
投资机构ARK Invest近日发布的《Big Ideas 2025》指出,AI驱动的医药开发,研发回报率最高有望达到47%,其中总成本可降低4倍,从24亿美元降到6亿美元,上市时间缩短40%,从13年缩短到8年。
Deep Seek爆火后,恒瑞、信达、复星、中国生物制药等众多国内企业纷纷宣布接入该平台,用于企业运营管理、药物研发设计等,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
越来越多的AI+制药、医疗的应用大场景也已经在酝酿之中,为创新药的研发生产乃至整个医疗产业生态的发展带来深刻变革,助力释放新的成长逻辑。
对于AI在医疗领域的爆发,中信证券首席医疗健康产业分析师陈竹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为医疗行业提供了更多可想象的空间。医疗是一个具有丰富数据且垂直程度很深的领域,AI难以在短时间内穷尽,因此将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但更重要的是,AI之外,去年至今我国陆续出台的创新药相关政策,基于审评审批、支付、价格等全链条对创新药行业给予支持,从宏观层面改善创新药生存发展环境,对于市场信心的恢复,也是功不可没。
除了去年发布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以及年底明确针对创新药支付的丙类目录将在2025年落地,探讨商保接入支付体系,国家层面对创新药支付环境优化的动作一直在持续进行。
最近的消息,来自2月中下旬在业内流传的《关于医保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第二轮征求意见稿)》、《关于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两份文件均涉及创新药定价,提及药品价格全口径、全周期、全渠道的管理。多元化的支付渠道建设下,创新药自主定价权亦有望提升,从而稳定医药企业盈利预期。
另外,近日国务院发布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还提出要推动生物医药开放,优化药品带量采购及医疗器械采购可预期性,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同时,按照医保局的部署,2026年医保基金即时结算将推广至全国,国谈药直接结算也将于2026年全面实现,此项改革有望加速行业资金周转,提升医药行业效率。
曾被认为扼住了国内创新药发展喉咙的定价、支付环境,也将在系列的政策施行后得到改善,并给予创新药企业更多的发展机遇。
光大证券指出,政策利好下,医药创新全产业链有望进一步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02
内部:盈利拐点,资金回流
外部环境得以催化的前提,在于创新药行业内部的已为发展打下基础。
不完全统计,2024年我国创新药出海交易达到98起,披露的总交易额近600亿美元,较2023年同比增长96%,仅首付款就在50亿美元以上。
出海热潮背后,不仅是我国医药创新能力得到认可而受到MNC的青睐,更在于国内创新药经历过去10年高速发展后,已经站到了国际舞台,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
年初的2025JPM大会上,作为创新药第一大市场的美国甚至有行业人士表示,目前FDA受到的新药临床申请中,有超50%的早期研发来自中国,这种情况若持续,恐对美国的创新药研发生态系统造成冲击。
也同样在该大会上,诸多中国创新药企披露了重磅药物的研发进展、企业发展战略,其中百济神州、再鼎医药明确表示将在2025年迎来盈利拐点。
在此之前,百利天恒、神州细胞等已经在管线BD、核心大单品的助力下实现扭亏为盈,君实、信达等亏损亦在持续收窄。
2月24日神州细胞最新披露的2024年1.12亿元净利润扭亏为盈背后,便来自于核心产品安佳因®及其他上市产品销售增加的助力。
据Frost & Sullivan测算初步统计,2024年我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规模空间超过1.13万亿元。
随着越来越多的药物陆续走向商业化,国内创新药企业即将进入业绩兑现期。企业盈利改善预期加之政策环境利好拐点加速来临,生物科技及AI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催化,无疑将加速打开行业更大的增长空间。
此前曾因定价、支付政策、退出渠道不畅通等因素的影响,医药行业自2021年中后进入了资本寒冬期,如今,创新药热度升温,市场信心逐渐恢复,资本寒冬也终于有了消逝的迹象。
一级市场方面,近一年各地来有着国资背景的医药产业基金陆续成立,并逐渐进入创新药产业,2025年AI的爆发吸引了更多资金回流至医药行业。
有着国内“AI制药第一股”之称的晶泰科技,趁着风口在2月19日宣布将通过股份配售筹集约20.88亿港元的资金。
民生证券研报数据则显示,今年1月全球医疗保健和AI领域融资额分别为94亿和57亿美元,占当月风投总额的58%。
二级市场的医药行业估值修复更为明显。
万得医药生物指数显示,自去年国庆节前医药行业受系列政策利好刺激快速起飞至一万点以上后虽有所回落,目前仍在整体上升通道。截至2月27日,近20日涨幅6.68%,今年以来上涨了3.05%。
申万化学制药板块,近20日流入的资金就有4130.8亿元。基金方面,截至2月25日港股通创新药ETF规模、份额双双创历史新高,最新基金规模11.83亿元,仅近两个月资金净流入就超5.2亿元。
对于近期创新药概念股普遍上涨,知名美元基金Pivotal bioVenture中国区管理合伙人柳丹曾指出,除了市场信心有所恢复,也在于此前创新药经历了较大幅度的下跌,本身存在价值修复的空间。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因为AI+制药的真正落地兑现可能还需要时间,目前资本市场医药股上涨行情存在AI主题炒作的情况,但AI确实吸引了一些资金的进入,对于医药行业而言,将改善资金面,且“医药+AI”的发展值得长期关注和重视。
长期来看,受益于国内药品价格政策优化,丙类目录等带来支付环境的改善,宏观环境向好及海外降息预期,国内具备原始创新潜力的优质创新药资产,乃至整个医药行业,都有望在2025年迎来全面的价值重估。
结语
我国创新药产业规模,创新研发能力正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MNC到国内寻求授权合作;同时国产创新药陆续进入商业化阶段,药企逐渐实现自我造血;政策端优化范围持续扩大,定价、支付的市场自由度更高,有望进一步改善企业盈利能力,给予资本市场更多信心。
“万事具备”的情况下,受AI人工智能等的催化,创新药瞬间爆发,重新获得市场关注,资本寒冬亦有望消融,整个行业将在各方利好推动下获得加速发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