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中国,历史波折不断,崔月犁这名字可能不太响亮,但他这一辈子,既当医生又搞改革,给中医药这行当留下了很深的记号。他凭借医生的那份善良和改革者的那股子勇气,在中医药领域干出了一番事业。
今天,咱们一起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看看这位“中医领军人物”的不凡一生。
1948年,北平城里头战火味儿浓得化不开。那时候,28岁的崔月犁作为共产党的代表,悄悄地跟国民党的大将邓宝珊碰了三次头,都是背着人进行的。
傅作义和邓宝珊是铁哥们儿,大家都叫邓宝珊“北平大门”。崔月犁呢,他的职责就是用脑子想办法,打开这扇大门。
他穿着长袍,扮成“生意人”在北平的大街小巷走来走去,靠着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邓宝珊聊起了历史上的事情,从《孙子兵法》的智慧聊到了老百姓的生活困难。最终,他凭借着“守护这座千年古城”的正义感,成功说服了对方。
这次协商成功阻止了战争的爆发,也让崔月犁这个名字,跟北平和平解放的历史大事紧紧绑在了一起。
1949年10月1号那天,崔月犁作为彭真的秘书,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亲眼看到了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大家可能不知道,在那之前,他已经在北平的地下工作中,成功发展了好几百个革命的重要人物,还帮忙建立了北平最早的基层政府系统。
1964年的时候,44岁的崔月犁成为了北京市的副市长,他主要负责的是卫生和体育方面的工作。那时候国家刚成立没多久,医疗资源特别紧张。为了改善这个情况,崔月犁大力推动在基层建立卫生站,他还亲自跑到乡下去研究怎么防治传染病。有个老北京人说:“崔副市长啊,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在城里转,要是看到哪儿有垃圾堆,立马就打电话去问是谁的责任。”他这种实实在在干事的风格,让老百姓都叫他“铁面市长”。
1967年,崔月锹锹由于给彭真当过秘书,被关进了秦城监狱。在审问时,他坚决不在说是“反革命”的罪名上认可,反而在牢里亲手写了好几百页的东西,来证明自己是无辜的。和他一起坐牢的人说:“老崔经常念叨,时间会证明咱们是对的。”1975年,崔月锹锹头发全白了才走出监狱,但他还开玩笑说“监狱里的饭挺养人”。这种有点讽刺的幽默,其实展现的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强不屈。
1979年,崔月犁刚开始管中医这块儿,就跑遍了全国。结果他看到的情况真让人心里难受:有个医院,居然把中医科挤到厕所旁边,那些有经验的老中医,一个月才拿30块钱。他特别生气地说:“都不用看,用鼻子闻都能知道中医科在哪儿!”根据数据,那时候全国的中医医院从371家一下子掉到了171家,干中医这行的人也只占总人口的0.34‰,连建国初期三分之一都不到。
刚建国那会儿,啥都得从头开始建,崔月梨手里头拿着一亿的国家拨款,心里直犯嘀咕。要想让每个县都能有座中医院,这点钱可真是远远不够啊。
他突然想到个好主意,模仿起以前说服邓宝珊的那套方法。他先跑到省里,跟省级领导说现在有个专门给中医的钱,要是省里能出一块钱,他就跟着出一块钱,一起用。没想到,省里领导一听就答应了。
崔月梨采取了同样的策略,再次出发到市县进行劝说。经过市县相关部门的仔细考虑,他们同样认为这个方案是可行的。
崔月梨拿着1个亿的资金,办成了3个亿规模的事情。到了1986年,咱们国家县级以上中医院数量达到了1120家,超过一半的县都建起了中医院。
1982年,崔月犁跑到湖南衡阳,组织了个全国中医的大聚会,他放了个大招,说:“中医可不是什么得靠‘科学化’来救场的老古董,它是自己有一套的高深智慧!”他坚持中医得有自己的地盘,钱也得单算,还使劲儿推《中医法》这事儿。这次会议,大家都说是中医界的转折点,跟遵义会议似的,让中医终于跟西医站到了同一高度。
去日本访问时,武田医学协会会长感慨地说:“我们这边把汉医给取消了,而中国那边却把传统医术保留了下来。”这话让崔月犁心里很受触动。回国后,他立马着手创办了国际中医药交流中心,致力于把针灸、中药这些好东西推广到全世界。到了1993年,崔月犁还亲自给国医大师王心培写了题词,把王大师的针灸疗法列入了国际推广的计划里。这么一来,到现在为止,全球已经有180多个国家开了超过5万家中医院了。
1990年冬天,70岁高龄的崔月犁顶着大雪去参观了常州广化医院。看到这家原本不起眼的区级医院通过改革实现了盈利,他非常高兴,当场挥毫写下“改革先锋”四个大字作为鼓励。他还积极主张把医院名字改为“常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并努力争取到了国家的专项经费支持。到现在,这家医院已经发展成了三级综合医院,尤其是眼科和耳鼻喉科,在全国都很有名气。这正是崔月犁提出的“从基层寻求突破”思想的真实写照。
1998年临终之际,崔月犁嘱咐说:“得让中医像家常便饭那样,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他希望中医养生能成为孩子的基础教育内容,并且大力推广用药材做的食物来调理身体。到现在,“预防疾病”的观念已经被写进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社区里的中医诊所也越来越多,这正好是对崔月犁老人最好的纪念。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