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子孙最痛一课:为何能消化蒙古,却搞不定“小中华”越南?

年轻阿西 2025-04-23 14:37:51

永乐五年,也就是1407年的时候,明军一通猛烈的炮轰和大声喊杀,越南的升龙城大门就被炸开了。大将张辅威风八面,骑着高大的战马,带着最厉害的军队冲进了城里,把这块号称“汉唐故土”的地方,又给收回到了明朝手里。但你猜怎么着?才过了二十年,大明王朝的旗子就从越南城墙上给摘下来了。叛乱四起,明军最后只能狼狈地逃走。这撤退可不是突然决定的,背后原因多着呢。明朝一开始对这块地是志在必得,可最后却彻底失望了。越南可不是大家想的那种荒凉地方,也没啥文化底子的荒漠。它地方小人多,文化还特别固执,这让明朝统治起来成本越来越高,最后收益都赶不上了。就这么着,越南成了压垮大明帝国想要扩张南疆野心的最后一件事儿。

一、五百万人的“宜居地”:明朝的迁居圈套在明朝时期,有个地方被视作能容纳五百万人口的“宜居地”。但没想到,这却成了一个迁居的圈套。当时,许多人被吸引到这片土地上,希望在这里扎根生活。然而,他们很快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这片土地虽然广阔,但生存条件却十分苛刻。移民们面临着资源匮乏、环境恶劣等一系列挑战,使得他们的迁居之路充满了艰辛与不易。因此,这个所谓的“宜居地”,实际上却成了一个让人陷入困境的迁居圈套。

张辅的部队在越南忙活着,挨家挨户地统计人口,结果一出来,大家都惊呆了:就这么点地儿,还没现在越南一半大呢,上面竟然住了312万的“正式居民”,还有208万的“土著”,加一块儿,直接过了五百万!这在明朝刚开始那会儿,简直是天文数字。你瞅瞅,那会儿陕西那边,总共才230万人,四川更是只有146万,可他们的地儿,一个是越南的六倍大,一个两倍都不止。最逗的是,越南这刚投靠过来的“新手村”,人口密度愣是比中原的心脏地带河南还挤,河南那16万平方公里的地盘上,才191万人呢。

这种人口变动的情况,就像是一场突发的狂风暴雨,把明朝原本打算好的移民大计打得乱七八糟。从秦汉那时候开始,中原的皇帝们就老想着往岭南那边送人,但这招在越南却根本行不通。明成祖朱棣曾经特别有干劲,他想照着辽东那边屯田的好例子,把内地的穷苦百姓大批大批地送到越南去种地,好加强对那边的控制。可没想到,现实情况却狠狠地给了他一个教训:越南那边早就没空地可以分了。越南的农民们特别能吃苦,一代又一代地开垦红河三角洲的稻田,那儿的稻子产量,比有名的鱼米之乡江南还要高,而且每一寸地都早就有主了。要是硬要移民过去,那肯定得惹毛当地的越南人,让汉人和越南人之间闹矛盾。宣德年间,管财政的户部在奏折里头就愁眉苦脸地说:“交趾那边地方小人多,要是硬把中原的人迁过去,肯定会闹得土人和客家人打来打去,乱成一锅粥。”

时间慢慢过去,明朝的那些当官的慢慢发现,他们管的地方其实已经是个农业很发达的社会了。越南那边,水稻一年能收三次,冶铁和造船的手艺也很高超。当地的有钱有势的人,他们在管理地方上特别厉害,跟中原那些大家族比起来,一点都不差。明朝想搞个“改土归流”的政策,结果越南有个大佬叫黎利,在蓝山那块地方一喊,几个月时间,就拉起了十万人的队伍。这种号召力,连当时中原的白莲教起义都比不上。

二、文化认同的差异:越南的“中华与夷狄之分”在文化认同这个问题上,越南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便是他们所谓的“中华与夷狄之分”。这个说法,其实质是在探讨越南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界限。在越南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一直试图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分歧和裂痕。越南人开始思考,自己的文化到底与中华文化有何不同,又该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与中华文化相融合。这种“中华与夷狄之分”的观念,其实就是越南人在文化认同上的一种探索和反思。他们希望能在尊重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能彰显出自己的文化特色。这种差异和分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认同的裂痕,但也促使越南在文化上不断发展和创新。总的来说,越南的“中华与夷狄之分”反映了他们在文化认同上的独特思考和探索。这种探索和反思,不仅有助于越南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也为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明朝在掌管越南那会儿,犯了个大错误,就是老想着能把那边的文化给改了,跟咱们一样。张辅那时候写的报告里提的什么“汉化人民”,说白了就是些会说汉语、穿汉服的越南有钱人,但他们心里头,还是向着自己的老家。到了1427年,黎利整了个《平吴大诰》,这东西就像是越南的独立宣言:“咱大越国,那可是有文化的地方……虽说有时候强有时候弱,但英雄好汉从来都不缺。”这里面把明朝比作了坏蛋元朝,说越南反抗明朝,那是“赶走坏人”的好事儿,这话听起来,跟朱元璋当年写的《谕中原檄》挺像的。

有意思的是,越南的那些读书人对儒家经典那是了如指掌,他们居然能用这些学问来跟明朝的统治斗智斗勇。他们总说“咱南北的风土人情那可大不一样”,一个劲儿地强调越南是“小中华”,地位正统,还翻出赵佗南越国的老账,整出一套跟中原王朝平起平坐的理论。明朝派知府来想推行《大明律》,越南当地的乡绅们立马就拿出《洪德法典》来对着干;明朝的学官使劲儿推广程朱理学,越南的书院呢,偏偏要大力宣扬陈朝的儒学。这种文化上的软磨硬泡,比起真刀真枪的干仗,可难对付多了。

即便是那些明面上服从明朝统治的越南官员,心里也打着小算盘。根据历史记录,交趾布政司里的越南籍小官吏,常常在税收账本上动手脚,把真实的产量砍掉三成再上报,害得明朝一直搞不清真实的税收底数。这种从上到下的欺骗手段,让明朝的统治基础变得特别不稳,就像盖在松软的沙子上一样。

三、金钱的代价:政权维持的无底洞说到统治,那可不是件便宜的事儿,就像有个不断流血的金库,让人看得心惊胆战。这背后的成本,简直就是个死亡螺旋,越转越深,越陷越重。想想看,为了保住那个位置,得花多少钱在军队、警察和安保上?这些都是明面上的开销,还有那些暗地里的手段,比如收买人心、打击异己,哪个不是用钱堆出来的?这些钱,就像流水一样,哗哗地往金库里淌,却不见回头。更可怕的是,这个金库好像永远都填不满。统治者们总是想着要更多,要更好,于是开销就越来越大,金库的窟窿也就越捅越大。这就像是个无底洞,怎么填都填不满,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把自己吞噬。所以啊,这个统治的成本,简直就是个恶性循环。开销越大,金库就越空,政权就越不稳。到最后,可能连那点仅剩的民心都得不到了。这就是个死亡螺旋,一旦开始转,就很难停下来,除非有人愿意打破这个循环,否则就只能一直这么转下去,直到最后什么都剩不下。

明朝一开始在交趾设了个布政司,可没想到这立马就成了个财政大窟窿。为了把那块“熟地”攥手里,明朝得硬着头皮养4.7万常备军。虽说这数听着不算多,但在越南那热带雨林里打仗,物资消耗比北方边境厉害多了。根据《明实录》里头写的,光是永乐那会儿,从云南往越南运粮草,路上就得扔掉六成,简直就是“运一石米,得花十两银子”。最头疼的是,越南当地的税收根本不够养活那些当官的。按照洪武年间定的《鱼鳞图册》,越南该交的田赋是120万石,但实际上连80万石都收不到,可驻军一年的粮食消耗就得150万石。

这个庞大的财政窟窿,让整个局面越来越糟。明朝派到越南的官员为了补上这个大坑,变得越来越贪心,想尽办法搜刮民财。太监马骐在越南搜罗珍珠时,手段狠毒至极,简直是“谁家有美玉,他就让谁家破人亡也要夺走”;而指挥使黄福呢,为了弄到军费,硬是把老百姓家里的铜器都拿去铸钱了,结果搞得越南出现了“没钱做饭”的危机。本来可能还支持明朝的那些士绅,一看自己的利益被伤得这么重,也都反过来跟明朝作对了。宣德帝在决定撤军时,心里头那个苦啊,他说:“我倒不是不想留,但要是为了管外国的事儿把咱中国给拖累了,那就不划算了。”

四、帝国的大决定:内亚为何能胜出咱们来聊聊,为啥在关键时刻,内亚会成为那个脱颖而出的赢家。你得知道,那时候的情况挺复杂的,好多势力都在争夺地盘和资源。但内亚这家伙,就像是天生有股子聪明劲儿,他看问题总能比别人更深一层,行动也更快一步。他不像其他人那样,只知道一味地争斗和抢夺,而是懂得怎么利用自己的优势,去跟别人合作,或者巧妙地避开锋芒,等待最好的时机。这种智慧和策略,让他在乱世中站稳了脚跟。而且啊,内亚还特别注重实力和积累。他不断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实力,同时也积极寻找和培养盟友,一起壮大力量。这样一来,即使面对再强大的对手,他也能从容应对,甚至反败为胜。所以啊,你瞧瞧,内亚能成为赢家,那可不是偶然的。他靠的是自己的智慧、策略和实力,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事儿告诉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要想胜出,就得像内亚那样,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不断提升自己。

明朝在越南碰了一鼻子灰,可跟他们在中亚那边的大获全胜比起来,那真是天差地别。交趾布政司那边乱成一锅粥,眼看就要撑不住了。但另一边,明朝在哈密卫和奴儿干都司却站得稳稳当当。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说白了,就是因为这两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太不一样了。

在辽阔无边的戈壁大草原上,蒙古族人长期以来都是随着水草到处迁徙放牧,没法建立起稳定的定居方式。明朝政府挺聪明,靠着茶马交易、封官给好处这些法子,花小钱办大事,轻轻松松就在这片地方站稳了脚跟。而且啊,这内陆亚洲地方大但人少,汉族人就能顺着河西走廊慢慢往里挤,一边开垦种地,一边一点点占了游牧民族的地盘。到了万历皇帝那会儿,甘肃这块地上,汉人已经占了七成人口了。这种汉人占多数的情况,在越南那边是根本看不到的。

看看东南亚那边,茂密的雨林给农业带来了很大帮助,养活了超多的人。越南有个红河三角洲,泰国的湄南河平原,还有爪哇那边火山灰肥的稻田,都是能供上千万人吃饭的大粮袋子。在欧洲人过去之前,这些地方就已经有了挺完善的官员制度和打仗的老规矩。明朝那会儿,军事上挺牛的,但到了那边热带雨林,又是瘴气又是游击战的,优势就没了。张辅带的象兵,虽然能轻松攻下升龙城,可对躲在蓝山老林里像鬼一样的叛军,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五、历史的余音:文明背后的无声竞争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些故事是未曾被大声讲述的,那就是文明之间的较量,它们虽未明说,却实实在在影响着世界的走向。我们回望过去,能看到各种文明在不同的地域上生根发芽,它们或璀璨夺目,或内敛深沉。这些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碰撞与交流。而这种碰撞,往往就是一场无声的较量。这种较量,不是刀光剑影的战争,而是思想、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比拼。每个文明都在努力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试图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它们或互相借鉴,或互相排斥,但无论如何,都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当然,这种较量也并非全然无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竞争,各个文明才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特色,同时也会更加开放地去接纳其他文明的优点。这种互动,让人类文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当我们谈论历史时,不要只那些轰轰烈烈的战争和事件,也要留意那些文明背后的无声竞争。它们虽然未曾被大声讲述,但却是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推动人类不断前行的重要力量。

明朝离开越南四百多年后,法国殖民者带着想要占领的念头闯进了这片土地,结果也是碰了一鼻子灰;之后,美国人靠着高级的直升机和强大武器,也没能拿下湄公河三角洲。这些后来的家伙,其实都遇到了和明朝一样的问题:面对一个文化根基扎实、组织紧密的热带农业社会,任何想从外面插一脚的统治者,最后都会发现,花的钱和得到的回报完全不成正比。

更值得琢磨的是越南在文化上的抉择。他们一边自认为是“小中华”,另一边又坚决地对抗中原王朝的融合。这种表面看起来相反的态度,在1431年明朝正式封黎利为“安南国王”时达到了极致——越南虽然实际上获得了独立,但仍被要求加入朝贡体系。这种细腻的平衡,显现了中华文明圈边界的灵活性:有时候,文化上的认同能超越政治上的服从,单纯依靠武力去征服,并不能真正赢得民心。

现在再瞅瞅那段往事,明朝的垮台其实早就有了苗头。想当年,朱棣带着舰队在印度洋上逛来逛去,显摆他们天朝的牛气,可他背后的帝国,在自个儿最熟的“汉文化圈”边上,却吃了个大败仗,那叫一个惨。这事儿可能是在告诉咱们:真正的文明牛不牛,不是看你手里刀剑有多锋利,户口册子管得有多严,而是得看你红河两岸那随风飘摇的稻田,还有越南那些文人写的汉诗,那味道,跟《论语》有得一拼。

0 阅读:4

年轻阿西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