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村两委、村民,总体来说对乡村振兴热情高涨,都在积极的进行探索,但是普遍缺乏必要的路径和支撑,缺少抓手。很多的地方乡村振兴工作还停留在轰轰烈烈搞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改造,只是进行了投入,却不知道如何获得产出。乡村需要运营才能让乡村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合作模式、IP打造、人才、运营要点、运营模式等多方面讲一讲乡村运营该如何搞!
01
乡建平台
成立由政府、国企、社会资本、村集体、运营商、策划规划设计及有关各方面的专家智库等多元主体组成的乡建平台公司。乡村以平台的思维发展壮大,通过多重合作方式与地方政府、外部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打造乡村“生命共同体”,每个村子都是一个创业和发展的平台。最终通过平台孵化,一是源源不断吸引资源、资金进来,二是可将各利益主体拧成一股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为乡村经营发力。
其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形成强大吸引力——这个平台一方面是有政府或国企等投入政策资金,当下都有乡村振兴的任务,即是用政策资金做好配套、做好引导、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是有村集体入股乡村资源;政策资金和乡村资源打包整合好,将能起到对社会资本的强大吸引力。
形成保护的屏障——有政府作为纽带,协调村集体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利益关系,社会资本不再具有侵略性,村集体更加遵守契约精神。能够把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的资金、资源吸引进来,共同形成资产的沉淀,发挥金融资本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02
村企合作
企业通过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合作,根据双方情况商定股份比例和利益分成即可。搭建运营公司与村集体、村民的“共生模式”,村集体和农民永远是乡村发展的主体,运营企业也永远被需要,共同致力于乡村经营。
01
企业角色
一是通过运营公司进行顶层设计以及协调一切对乡村发展有利的外部资源,主要是对接合作的功能,运营公司需要有自造血功能,主抓乡村经营性项目;
二是保护好原住民,即是留下原住民,给予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思路、技术指导和资源配对;
三是运营公司负责市场、运营、培训、出资、招商,品牌运营等,更多是服务功能,主导运营权,有着乡村的整体维护权。
02
村集体角色
一是协调好村民与村集体、运营公司的利益和情感关系;
二是跟随运营公司一起经营乡村,把村民能经营的业态掌握在手中。
03
IP打造
不管是产业型亦或是文旅型乡村,想要在中国千千万万个村子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形成村子独特的品牌IP。多业态、全民众都使用乡村IP形象元素,扩大乡村的知名度和提升乡村IP发源地的吸引力,将更多的消费者吸引进来。
形成IP策划体系——挖掘乡村资源核心优势,提炼乡村IP元素、确立乡村IP内涵及价值、规划IP主题及品牌战略、策划IP活动及推广策略、多维度形式的全网营销。
开放IP版权使用——乡村IP不限于本村经营商、本村村民使用,主要是有益于本乡村IP传播和IP衍生产品开发销售的,都可申请授权使用,不限区域、不限行业,但前提是需要接受乡村IP品牌管理方的监督。

04
多维人才
乡村运营之根源,在于人才。乡村的现代化发展不可单一依赖原住民的人口扩增,而需要依靠产业提升、产业转变、产业聚集吸纳新的人口聚集,形成新的人才支撑体系。如果将现代农民分为五种,包括拥有户籍也拥有土地的原住民;拥有户籍但进城后返乡的二代农民;农业产业升级带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回乡创新创业的“情怀乡民”;以养生养老为目的的“回归乡民”。
01
“老农人”——乡村发展的基础力量
“老农人”是指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体,他们一般思想保守、文化水平较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通过教育培训,一批务农、有经验的“老农人”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会获得提升,将成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基础力量。
02
“新农人”——乡村发展的市场主体
“新农人”是指具有知识、眼光、技能、追求的群体,他们之中有经营工商业的成功者,有高学历的大学生、海归人士,也有参军转业回乡、进城务工返乡的草根青年农民。不同于老农人的是新农人的选择更具主动性。
03
新乡民——新形势下的人口聚焦
新乡民多是旅游、康养等服务业发展的结果,是独立于城市人与农村人概念的特殊结构,它不再以乡村传统的户籍、土地进行划分,而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居住概念。
综上,可以得出,老农人、新农人、新乡民构成新型乡村居民结构,在乡村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新的文化土壤与自治结构。
加强人才培训——一是培育乡村干部发展产业的思维,用开放的态度欢迎外来的商家和企业等;二是培训更多乡村经理人,呼唤更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三是对在地村民进行产业技能、服务意识和技能、品牌等多方面的培育。
引进新鲜血液——发展遇阻时需要及时引入新鲜血液,或是寻找专家智库等团队的帮助,不断赋予乡村新的运营思路、新的资源,为乡村寻找更多的可能。
05
乡村振兴运营要点
乡村实现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土地、产业、产城融合、服务、法制等多个方面的配合与交织。我们将乡村振兴中的开发分为土地一级开发或代开发期、产业项目开发期、产业项目培育期、产业链整合期、土地二级开发期、就地城镇化六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不同的资源形态,有着不同的运营要点及目标。详见下表。
表 乡村振兴开发运营
发展阶段
资源形态
运营要点
运营目标
土地一级开发或代开发期
政策和土地
顶层设计、法制着手;
土地整理;
战略规划和产业规划、制度建设和监管机制
形成乡村发展的顶层设计思想,打好开发的基础
产业项目开发期
人才、创业团队、资金
对接运动休闲、科研、教育;
尊重市场及产业发展规律
通过科研及孵化,形成产业项目发展条件的聚集
产业项目培育期
产业、政策
政策开路、金融扶持;
有的放矢,重点休闲运动项目大力扶持
通过优惠政策的实施,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形成运营收益
产业链整合期
上下游产业链及相关产业链
打破产业之间的壁垒;
特色鲜明、重点突出
上下游产业及相关产业聚集,形成产业聚集
土地二级开发
土地、配套产业需求、服务业需求
配合乡村节点亮化,利用休闲运动品牌形成的透镜放大作用收官
综合服务配套升级
就地城镇化
政策、区域整合
配合战略规划,实现乡村拆并转后的整合发展,实现就地城镇化
区域经济提升发展

06
乡村振兴运营模式
伴随着乡村社会的不断重构,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导入产业,让产业在乡村振兴中起到良好的作用,传统的乡村治理理念和方式已无法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脚步,亟需创新。总结了乡村振兴运营模式:
01
采取整体运营模式
在运营模式上,根据产业引导的区域综合开发的特点和国内外成功先例,采取“G+1+X+Y”,即“政府+区域运营商+次级开发商+创意创业者”的开发模式,走“政府扶持、企业主体、产业创业者参与”的科学发展道路。“G+1+X+Y”开发模式中——G指地方政府,1指区域运营商,X指次级开发商,Y指创业者。
认为,区域运营商对于项目而言,其开发内容超越一般项目开发的层面,必须拥有产业的相关操作经验和推广平台优势。同时也要承担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一级开发,产业运作等内容,必须是产业运作能力强、实力雄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02
利益共享开发模式
产业引导的区域综合开发,利益主体由政府、村集体、企业、当地乡民及消费者共同组成。对于政府而言,以产业为主导的区域开发能够优化产业格局,改善乡村基础设计,聚集产业消费,从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对于企业而言,能够获得乡村整体开发的运营利益,并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对于乡村本身而言,能够吸纳资金和人才,一方面完善乡村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增强乡村的核心产业竞争力;对于当地村民而言,产业引导的区域综合开发不仅能够增加区域就业,还能够丰富民众的业余生活,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乡村观察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需注明,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的,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道文旅很荣幸和您分享这篇文章!不落地,不创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欢迎下方留言分享~